分享

《蜀道难》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采菊东篱630 2016-05-06

一道仿写题  三叹蜀道难

                             湖北省枝江一中  张晓春 

师:同学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一唱而三叹,是简单的重复,还是各有深意呢?

生:各有深意。 

师:对,各有深意。那么,深意分别是什么,又怎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表达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完成一道仿写题。请看

1、一叹蜀道之高, 太白鸟道,六龙回日,百步九折行路难;

2、二叹蜀道之                                

3、三叹蜀道之                                

师:第1句概括了“一叹”的含义,突出一个“高”字,落在一个“难”字。请仿照第1句写出23两句。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仿,内容紧扣诗文。准备5分钟,各小组推荐佳作,全班展示。

(读书,思考,跃跃欲试。)

生:二叹蜀道之愁,悲鸟哀号,子规夜啼,巉岩绝壁攀援难;

生:我不同意“蜀道之愁”的“愁”字,它不能概括第二段的要义。

生:我觉得可换成“”字,诗中有“畏途巉岩不可攀”。

生:换成“”字最好,第二段小结句就是“其险也若此”,可见,此段重在写”。

生:我点赞!诗中写“畏途巉岩”、“悲鸟古木”、“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都令人望而生畏、闻而胆寒,怎一个“险”字了得!(掌声响起)

师:说得好!同学们用掌声为你喝彩。用“险”字最好:因为作者正是用悲鸟哀号,飞湍雷鸣,巉岩绝壁,枯松倒挂等种种意象,构成一个整体意境,让人感到“惊险万状”、“险象环生”,怎一个“险”字了得!(笑声)

生:我想有“悲鸟哀号”,就不必用“子规夜啼”了,前者可包含后者;换为“飞湍雷鸣”,对诗意的概括更全面。(掌声响起)

师:很好。下面再说第三句。

生:三叹蜀道之忧,剑阁崔嵬,关隘险恶,虎狼之地安居难。

生:我以为“叹蜀道之忧”的搭配有问题。

师:问题在哪里,请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能说“感叹蜀道的忧虑”吗?这明显不通。我想把“忧”改为“患”字,就更准确了。

生:我也认为用“蜀道之患”好。“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那不是“忧虑”,而就是“祸患”

生:我以为“安居”不如改为“安乐”更好。诗中有“问君西游何时还”,可见作者只是送友人入蜀“西游”,而不是去“安居”。

生:我也同意改为“安乐”,照应“锦城虽云乐”的“乐”字,既贴近原文,又合乎情理,何“乐”而不为?(掌声响起)

师:很好。你们的发言不仅有理,而且有趣。

师:今天这一番讨论很有意义:我们不仅做了一道仿写题,而且更深入地探讨了诗歌内涵,也训练了准确、精练地选词炼句的能力。下面,我们大声地诵读这“一唱三叹”,品尝我们的集体创作。

齐读PPT:一叹蜀道之高,太白鸟道,六龙回日,百步九折行路难;

二叹蜀道之险,悲鸟哀号,飞湍雷鸣,巉岩绝壁攀援难;

三叹蜀道之患,剑阁崔嵬,关隘险恶,虎狼之地安乐难。

 

                     穿越千古同咨嗟

                          浙江温州市洞头区第一中学 郭妍妍

《蜀道难》教学已渐入尾声。

师: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在“蜀道难”前面加上一个什么样的体验性的动词?

板书:       蜀道难

生(异口同声):登。

师:脱口而出的答案应该是对“蜀道难”的最直接的体验。哪个同学来说明理由?

生:文章不是三次写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吗?“上”就是“登”的意思。

师:既然“上”就是“登”,那我们能否把这三句的“上”都改成“登”?

生:我觉得不能。“登”字好像太容易了,没有难度,而且没有“上”字具有垂直感。

生:我也觉得不能。大家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黄鹤连飞都飞不过,猿猱都要为攀援发愁,难度可想而知。

师:没错,这个体验性的动词必须要能体现蜀道的“难”才行。那用什么好?

生:老师,我觉得是“意”,意会的“意”。李白笔下的蜀道难很多都是他的想象。

师:比如说呢?

生:比如从“蚕丛及鱼凫”看出蜀道在历史传说中就已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险阻了;从“地崩山摧壮士死”看出传说中五丁开山的不易;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看出蜀道挡住了神话中的六龙车,竟与天同高,写出了山的高危。这些都需要通过想象或者说意会才能感受到。

师:想象是极具李白气质的体验,瑰丽奇绝,极具浪漫情怀。

生:老师,我觉得是“望”。这里既有在蜀道中望,也有望蜀道。你看,不可攀援的巉岩,去天不盈尺的连峰,倒挂绝壁的枯松,这些体现山势高危的景致都只能用“望”;而“侧身西望”那似乎是一种置身事外的远望。开头第一句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是仰望,不就是人站在山下,抬头往山上看,哎哟,好高呀!

(生笑)

师:你的体验很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蜀道中望还是望蜀道,都体现了蜀道的高、峻、险。 能不能用身体语言把开头第一句表现一下。

(生仰着头,一手别在后面,一手上扬。读“噫吁嚱!……”)

生:老师,我这么读,很难读欸,仿佛爬蜀道,那种气喘吁吁的感觉。

师:“气喘吁吁”很符合蜀道难的情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老师,是因为动作,还有声音,读得响亮,就会很累。

生:应该是声调。前面七个都是第一声的字,当然会让人上气不接下气啦!

师:文章开篇,七个平声字迎面袭来,李白如此巧妙地选择声调,让我们不自觉地投入到蜀道难的情境当中,跟着他“以手抚膺”气喘吁吁。 

生:我觉得是“愁”和“听”。

师:解释一下。

生:文中 “猿猱欲度愁攀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都有“愁”字。可见蜀道的难不仅在于自然的高险,更是内心的悲愁。不管是黄鹤、猿猱,还是子规,他们的愁,都会在声音中表现出来。不是有“猿啼三声泪沾裳”的诗句吗?还有“飞湍瀑流,砯崖转石”更是让人听得胆战心惊。

师:“听”和“愁”两种体验交融,仿佛身临空山,感受空谷传响,荡人心魄,感伤悲凉。

生:老师,我想到的是“凌”,“扪参历井”,已到绝顶,“仰胁息”却没有凌绝顶的潇洒。蜀道是李白的目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他难以实现的雄心壮志。

师:有人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滞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这可为你的体验作佐证。

生:我说“恨”蜀道难。既有恨仕途失意,功业难成;又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那是深切领悟后,痛彻心扉的劝诫;特别是“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生:我觉得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大家说的,就是“叹”。

师:为什么?

生:一是想象着感叹蜀道难,二是登蜀道过程中惊叹蜀道难,最后是对朋友要去那么艰险的地方的叹息。

师:是的,“登”可叹,不能“登”亦可叹。“意”是一种想象渺远的感叹,“望”是身临其境之叹,“听”是旅愁铭心之叹,“愁”是直抒胸臆之叹,“凌”是心有所望之叹,“恨”是绵绵无期之叹。一个 “叹”字,既是诗歌文意的感叹,更是文法上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还是横绝千古的李白式的“噫吁嚱”的咏叹。当然还有很多体验性的动词可以用,面对古诗,一种体验就是一种投入身心,穿越千古的解读。

 

    一处断句引发的讨论

    安徽灵璧一中  陶利  

师:大家都认为,这个长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中“嗟尔”两个字应连在一起读,我们听名家的录音也都是这样断的,但我的断法不同。

(生期待)

师: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生试读,师又读一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可以吗?

生(思考):不行。

生:我也觉得不行。诗歌不能这样读,没节奏感,像散文。

生:除了录音,我还听过不同版本的歌曲,“嗟尔”都是断在一起的。这该是一种习惯。“嗟”字放在开头单读,怪怪的。

生:我倒觉得可以。

师:哦,说说理由。

生:诗词中有这种现象,比如“望/长城内外”“问/苍茫大地”,领头一个字单读,也很有节奏感。

师:这是词中的尖头句,诗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嗟”字单读,是棒喝,“嗟尔”放在一起,意思上讲不通,“尔”和“远道之人”是复指,应放在一起,像我们说“唉!你这个坏蛋!”,但不能说“唉你,这个坏蛋!”。

师:断句要看句意,好像有道理。

生:但诗不是小说、散文!诗讲节奏、韵律,不仅要把诗意和感情表达出来,还要有音乐美,韵律美。

生:是要讲究音乐美、韵律美,但前提是能把诗意准确表达出来。

师:一般情况下,断句首先考虑句意,但诗歌要注意音义结合,有些时候是可以首先考虑音韵节奏的,像四言诗大都两两断开,哪怕从意义上说不能这样断,比如“水何/澹澹”。

生:这首不同,它不是四言诗,刚才有人说读起来像散文,其实散文化的句式在这首诗中有很多,它是这首诗的特色和魅力所在,这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追求,我觉得一个字单读后,节奏感更强。

师:他说的“追求”非常好,李白不是写不出整齐的诗句,但在这首诗里他刻意用了很多散文的句法,他追求什么?

(生讨论)

生:追求与众不同。(生笑)

师:李白有个性,求新求异,可以呀。

生:追求内容、形式、还有音乐的统一。

师:好,具体说说。

生:李白要表现蜀道的艰难,诗句就要参差不齐,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才更能感受行走蜀道的艰难,这样,句式、内容和读起来的音乐感都表现了那种“难”。

师:嗯。读起来太顺畅,飞跑一样,反而不好。李白确实比较注意内容、形式以及音乐的结合,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水”“愁”连用,绵绵不绝,《远别离》中“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后两句故意写得像散文,读来缓慢,有曲折,让人想见距离之遥,行走之难。《蜀道难》里也有些句子,本可以很顺畅,很整齐,李白为了和诗意协调,故意打破了平衡和整齐,我们前面点到过,回忆一下。

……

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可读成“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去掉“尚”字,和“猿猱欲度愁攀缘”搭配更整齐,读起来更顺畅。

师:李白故意用散文句法打破平衡,破坏和谐,追求一种不同的节奏。那么这一句“嗟”字单读,似乎也可以。学者顾随说:“大诗人好句子多是散文句法,古今中外皆然。诗,太诗味了便不好。”咱们试着单读“嗟”字,再把“嗟尔”放在一起读,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品读,交流)

生:“嗟”单读,短促有力,当头棒喝,像警告,像反问。而“嗟尔”连读不那么有力。

生:“嗟尔”连读要卷舌,不像“嗟”那样直接喊出来。效果差了。

师:的确,“嗟”字单读更有力有效,大家可以试一下。其实这首诗的节奏感很强,也很特别。大家试着像我这样,把“尔远道之人”读在一起。(生读)有什么感觉?

生:把这么多字捏在一起,好像很紧张。

生:感觉不像诗了。

生:有点累。

生:有压抑感。

师:紧张、压抑,可能就是“难”了,压抑就渴望释放,就像我们把弹簧压紧了一样,有弹性。大家把这一句完整地读一下,和原来的读法做个比较。说说感觉。

生(读后):先是用力地喊一声,警告,然后是放声喝问。

生:有不一样的节奏感,很曲折,有起伏,很个性,特别能表现李白的不羁。

生:我还是觉得这样读不好,不习惯,不够流畅。

生:我觉得这样更有气势了。

师:有不同的认识是好事,课下大家查一下资料,或者找机会请教一些专家,看看到底怎样读才好。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嗟”字单读。

 

 

                   “悲鸟”、“子规”愁蜀道

                                           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吴燕燕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反复感叹蜀道难行,你觉得诗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蜀道之难?

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山高得连黄鹤也飞不过,猿猴也发愁,那山该有多高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句用夸张和想象极写蜀道的高,蜀道的险。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感很强,有山峰、枯松、急流、飞瀑和转石,还配有惊天动地、万壑轰鸣的声响,让人感觉相当惊险!
生:“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青泥岭九曲十八弯,山势又高,居然可以触摸到天上的星辰,人走在上面很紧张得不得了。
师:这两句诗描写角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一句是正面描写,后一句是用人的感觉来衬托的,属侧面烘托。
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也很突出“难”。你想,蜀道的开辟非常不易,甚至非人力所为,“天梯”“石栈”就能说明蜀道的高险了。
生:那写剑阁的那句就更能突出了。“峥嵘而崔嵬”的剑阁竟高峻险要到如此地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至于恶势力可以据险叛乱,在蜀地无所不为。
师:大家都说得很不错,不过好像还有两句大家一直没提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是什么缘故呢?
生:貌似这两句写愁的,不是写蜀道难行的。
生:这两句读起来没什么力量,或者说气势弱了很多,不太能突出这个“难”字。
生:感觉“悲鸟”“子规”这两个意象在整首诗中不太协调,有点突然。
生:诗意不太好理解,“悲鸟”是什么鸟啊?
生:为什么说“雄飞雌从绕林间”,难道它们是成双成对地飞,那为什么又叫“悲鸟”啊?
生:按照课下注释,“子规”这句是不是抒发思归、思乡之情的?
师:悲鸟指的大概就是雉鸟,汉乐府诗集曾提到一首古词:“雉子高飞止,黄鹄高飞已千里。雄来飞,从雌视。”课文注释里提到“一作‘雄飞从雌’”,跟这首古词就更能对应上了。杜鹃鸟,人们往往将其声与悲苦哀怨联系在一起。课文注释里提到“此鸟啼声悲哀,听其音仿佛在说‘不如归去’”,我想这一句既有思归之意,也含悲苦之情。
师:接下来,大家把这两句诗用现代语言翻译一下。
生:只听见悲哀的雉鸟对着古木大声地啼叫,雌鸟雄鸟双双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对着夜空的月亮啼叫,使整座空山都为之发愁。
师:“双双在林间盘旋”好像缺乏悲哀的气氛;“对着古木”“对着夜空的月亮”这个翻译有点不妥,古诗文语句凝练,在翻译时要把它补出来,“号于古木”“啼于夜月”似乎更为妥当。
生:只听见在那千年沧桑古木间,一只只鸟在悲哀地啼叫,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为自己失子之痛而伤心。又听见杜鹃在夜晚的月光下凄厉地啼叫,在空荡荡的山里发愁。
师:这个就比较漂亮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句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失子之悲,思乡之愁。
师:很简洁。那这两句跟表现“蜀道难”有联系吗?
生:我想到一点,不知对不对,“悲鸟”这句是父母挂念在外的游子,入蜀甚至都有生命危险,有点生离死别的味道;“子规”是游子思归,内心在喊“不如归去”。而这都是因为蜀道高险引起的,也是为了突出蜀道难的。
师:解读有新意,结合这两个意象的内涵,契合诗歌主旨,不错。
生:结合上下文来看,“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我觉得是抒发羁旅之愁的。
师:表扬这位同学,会结合上下文,把握诗意不能片面、孤立,要跟上下文甚至跟全文联系起来。
师:刚才有好几个同学提到这两句诗的风格跟前面的不太一样,我也有同感。明明前面是“地崩山摧”“六龙回日”“扪参历井”,后面是“飞湍瀑流”“砯崖转石”,这些形象大多是粗犷的、铿锵有力的,唯独这两句是这样的细腻、柔弱,想想,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生思考,讨论。
生:突出了蜀道的另一个特点——凄清。蜀道不只是高、险,而且还是空寂苍凉的。
生:前面“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已经表明接下来要转笔锋了,而且也能照应后面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这几句的风格差不多。
师:是的。就像一首歌一样,有高潮点,有低回处,感情抒发也不能全是爆发式的,很多时候委婉低回处更动人。明代诗学家高棅曾评价《蜀道难》“妙在起伏”,“悲鸟”“子规”这几句诗使得全诗情感起伏跌宕,节奏变化不断,让人回味不已。

 

  

             蜀道难》:哪个版本句子更有味?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陈鲁峰  

    (一)上有六龙回日高标

师:我查了一下资料,“上有六龙回日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前半句有的版本写为“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思考一下,哪一句更有味道呢?
5分钟后)
生:“上有六龙回日高标”写得好,六龙回日,神话传说,羲和驾驭着六龙拉的载着太阳的车,被蜀道上的高山挡住了,到此折回,言蜀道山高路险,有一种奇特的想象,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生:从上下文来看,上文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引用了五丁开山的历史传说,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氛围;也点出了蜀道“天梯石栈”的高险特点,为下文写“六龙回日高标”做好铺垫。
师:你是说,上下文都用了神话传说,都渲染了一种奇幻的氛围;“天梯石栈”,天梯似的栈道高耸入云,也为下文写“六龙回日高标”埋下了伏笔。
生:对。
生:从描写的角度看,“上有六龙回日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属于正面描写,而下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则属于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配合得好。
师:对,“高标”,这里指高山。山高河险,弯曲其间的蜀道何其艰难啊!

师:还有赞成“上有六龙回日高标”写得好的吗?
生:有。下文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在蜀道上伸手可摸到星辰,若无上文“上有六龙回日高标”一句照应,则显得突兀了。

师:好,从想象的角度、描写的角度、照应的角度,大家都认为“上有六龙回日高标”写得好。难道“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就写得一点也不好吗?
生:从对仗角度看,“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更为工整一些。“六龙回日”和“冲波逆折”对应不如“横河断海”与“冲波逆折”对应好。
生:“上有六龙回日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下句中均有“回”字,也是对偶的大忌。
师:从对仗结构看,“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胜出。仅仅如此吗?
生:“横河断海”,横绝隔断河海,夸张手法,言浮云绵延不断。“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见浮云,不见山峰,虚写山之高耸入云。与下句“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实写水深湍急,形成虚实相间的写法。
生:从联想角度,“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更耐人寻味,浮云隐藏着的山峰怎样的高,怎样的险,怎样的秀,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有一点留白的味道。而“上有六龙回日高标”则直白得很啊!

                 (二)连峰去天不盈尺
师:其实,“连峰去天不盈尺”也有版本作“连峰入烟几千尺”,孰优孰劣?
生:那还用说,“连峰去天不盈尺”也只有李白写得出,文思开阔得很啊!
师:再仔细斟酌一下。
生:猛一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运用了夸张手法,想象奇特,浪漫得很,但总觉得不对味啊!
师:是吗?哪儿不对味?
生:上文说,蜀道是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上有“六龙回日高标”,在蜀道行走能“扪参历井”,然后再说“连峰去天不盈尺”一点新鲜的味道也没有了,只是一种重复而已。
师:有道理,这个夸张句子落入了李白自己创设的窠臼了。
生:还有啊,“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上句极度夸张,下句则极度写实,感觉整个句子不协调啊!
师:若换成“连峰入烟几千尺”,如何?
生:感觉好多了,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以云烟衬托山势之高耸,峰峰相连没入云烟之中,也让人浮想联翩啊!

生:《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有“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李白写山感觉是要云霞来烘托的。

生:另外,“不盈尺”,不到一尺,可谓精确计算,山高也有顶;而“几千尺”则粗略感受,山高则无限。
师:对,“连峰去天不盈尺”虽以夸张想象取胜,但在文中无法创设出独具一格的意境;而“连峰入烟几千尺”则以白描手法,从仰视角度写出了支撑起蜀道之山的绵亘千里、云烟萦绕的巨幅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其间蜀道之高险,那真真是“畏途巉岩不可攀”啊!
…┉

 

 

               用举例法理解《蜀道难》之难句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曾坤    

 

    课上,学生举手说:“老师,有两句诗很难理解,一句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句是‘扪参历井仰胁息’,看了注释能明白意思,但转眼就忘了。”这两句诗确实是整首诗中最难理解的,要细细地给学生讲。记得在人大读研时,李炳海先生经常用举例法来给我们解决读古代文学作品中遇到的难句。何为举例法?即是当一句诗很难理解时,就举其他类似的诗句来辅助理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打算用举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这两句诗。

 

     师:同学们,杜甫亦曾由秦入蜀,一路上写过不少描绘蜀地山势险峻,路途难走的诗篇,我们可以找出这些诗篇中的一些典型句子来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句子进行对读,看对读后我们有什么收获。大家看一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这句诗,这是杜甫过青阳峡时看到山崖所写的《青阳峡》诗中的句子——“仰看日车侧”。    

     生:老师,日车是什么意思呢?

     师:你想一想《蜀道难》的课文注释下是否有提到日车?

     生:我想起来了,日车是太阳神羲和坐的由六条龙驾的车。

     师:很好!这样的知识要积累,因为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常见,那“仰看日车侧”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杜甫抬头看山崖的高度,说它已经挡住了太阳神的车之去路,太阳神的车经过此地会侧翻。

         师:解说得极妙!那这个场景暗示着什么呢?

     生:因为太阳神的车是在天上飞腾的,这里的山既然能挡住太阳神的车,那么说明大山极高,直插天庭,直冲云霄,这个场景从侧面烘托出山的高度。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杜甫后来飘荡到三峡时,还写了《瞿塘两崖》诗,其中有“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这两句诗表示的意思现在大家清楚了吗?    

     生:很清楚了。(所有学生点头)

     师:杜甫这两句诗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是一样的。两位大诗人都是借山能够阻挡太阳神的车这个场景来烘托出山之高,这种表达,李白、杜甫都喜欢用,并且杜甫还用了两次。

  师:嗯,很好,很敏锐。现在大家还觉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难理解吗?

  生:不难,想起杜甫的“仰看日车侧”就非常好理解了。

  师:可见举类似的诗句来进行佐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难句,这也告诉我们想要提高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就一定要多读作品,并且多积累一些好例句。

  师:接下来我们再讨论一下“扪参历井仰胁息”这句。“参”和“井”指天上的星宿,这个大家已经知道,“扪参历井”指在山上可摸着参星,接着走到了井星那里。现在想请大家来提供一些写到类似场景的诗例。

  生:老师,“手可摘星辰”算不算?记得这是小学学过的诗。

  师:你把这首诗的题目说一下并背诵整首诗。

  生:题目是《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哎呀,这个也是写山高的,说这个山上的寺庙建得很高,在这里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对了,这首诗的作者也是李白,看来李白喜欢用手可触摸到星星这样的场景来显示山的高。

      师:真聪明,这个例子举得非常恰切。我也给大家提供一个诗例,这两句诗还是杜甫写的。当年杜甫和几位朋友一起登上西安的慈恩寺塔,杜甫想象自己在慈恩寺塔上见到了这样的场景: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大家课下去思考一下这两句诗和“手可摘星辰”的表达是否一样。

  师:接下来要解决“历井”一词所蕴含的意思。王维《终南山》诗中有这样一句:“分野中峰变”,意思是说终南山的顶峰正是分野之处。何为“分野”?古人将星空分为了一些区域,与星空相对应的地面称为分野。一个星空的区域很大,因而分野的范围很大,这句诗是说终南山跨越了分野,故说明终南山延绵很广,那么“扪参历井”是说在山上摸到过参星,现在又走到了井星所对应的区域,这一来写出了山之高,二来写出了山的延绵之广,这真是非常精炼的表达。

  生:原来这四个字的内涵这么丰富。“手可摘星辰”和“分野中峰变”真是诠释“扪参历井”的绝佳例子。

  师:嗯,多多积累吧!积累多了,我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并且也能很好地体会出精炼的古诗所蕴含的无穷之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