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若干逻辑错误(之一)

 tnj660630 2016-05-06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故事都在告诉孩子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这实际上是一种论说活动。但有些文章在以故事形式进行论说的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发生逻辑错误,无疑削弱了所论证之观念、主张的合理性。更严重的是,孩子们在长期地通过课文接受各种观点的同时,很有可能受到其论证方式的影响,养成错误的思维方式。课文中所出现的逻辑错误主要有混淆概念、因果不当、非此即彼、不可比性、转移论题、违背常识与常理等,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概念是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基本特征。内涵指的是(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指具有该属性的一切对象。有些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比较显著,容易把握,凭直觉就能弄清楚,人们不太会犯概念不清的错误。但有些对象的本质属性较为隐含,需经过认真思考以后才能明确。对一个概念的内涵把握不准,就会犯概念不清的错误;把两个不同的概念作为相同概念使用,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一、概念不清

  有的说法容易发生语义分歧,说教者不加以提醒,害得小孩子犯迷惑。《在金色的沙滩上》(沪教版三下)和《在金色的海滩上》(人教版三下、语文社S版三下))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孩子在“随便要”这个语词上理解错误,造成了不通情理的后果。

  该文讲的是一个小姑娘助人为乐、不要回报的故事。小姑娘在沙滩上捡贝壳,被一个背着画夹的叔叔看见了。叔叔告诉孩子,远处的礁石一带有更好看的贝壳,他要游过去捡来,让小姑娘帮他看管好衣服和画夹。过了很久,叔叔还没有回来,太阳晒得小姑娘直冒汗,一位老人怕她晒坏了,表示可代为看管,劝孩子回家去。小姑娘拒绝了。叔叔终于回来了,带来了很多美丽的贝壳,请孩子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小姑娘摇摇头说:“我不要,老师说了,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我要回家吃饭了”。青年人不知该如何表达感激之情,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装着贝壳的塑料袋捅了一个洞,快步走在前面,贝壳掉落在沙滩上,暗自希望孩子悄悄捡起来。但是,小姑娘叫住青年人,把捡起来的贝壳全部还给了他。青年人“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

  小姑娘认为一旦接受叔叔的馈赠,就是“随便要”。可见,在什么情况下接受别人的东西是“随便要”,什么情况下不是,小姑娘没有弄清楚。所谓“随便要”,应当是指违背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互不亏欠的原则,接受别人给的物品。如果小姑娘接受叔叔的礼物,那根本不是“随便要”,而是接受别人适当的感激,两不亏欠。

   二、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是指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比如,有些课文将“祖国”与“新中国”混为一谈,《欢庆》(人教版二上、鲁教版二上)一文是这样说的: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我们的祖国是中国,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期到夏商周,再到秦汉以后的各个朝代,以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都叫中国。按照课文所指,我们所称的“祖国”仅仅指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那岂不是把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都丢掉了?

  有课文的干脆直接抛弃一个概念的原有含义,换上其他概念的内涵。请看《跌倒》(长春版五上):

  风,跌倒了/才有了美丽的树叶/云,跌倒了/才有了滋润大地的雨水/太阳,跌倒了/才有了静谧的/夜晚

  所以/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让我们在跌倒时/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叶落、下雨、日落,因为都有下降的动作,所以在本文中就分别变成了风、云和太阳跌到的事件。这是利用两种动作局部的相似性,来混淆两种动作的根本差异。什么叫跌倒?是指由于某种障碍或差错,身体失去平衡、不能保持正常行动姿势。刮风、下雨、日落都是物体正常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对常态的偏离,怎么能说是“跌倒”了呢?难道向下运动就是“跌倒”吗?显然,说教者是故意歪曲常识,置换概念的内涵,将常态与非常态混为一谈,然后教导说:你看,跌倒了还变成好事了!让我们不再害怕跌倒吧!


  李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摘自《编辑之友》2015年12期李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若干逻辑错误》)






更多资讯请登录www.bianjizhiyou.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