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倚山临海,历来是海防重要基地。明清时期,这里建筑了海防炮台24座、烟墩14座、古堡2座。而现今保存完整的烟墩、炮台、营寨等军事关卡,都成为了本地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今日本)频频入侵东南沿海,明帝国在海陆丰地区驻军数万,相当于当时海陆丰一半的人口。在海陆丰民众的配合下,明军曾七次击退倭寇,大获全胜。此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两百多年间,倭寇的军队没有在海陆丰大地上出现过。 厚重的历史 海防炮台的筑建之谜 汕尾炮台有史可查最早当推建于宋代的倚壁虎炮台。不过翻阅资料发现汕尾的海防炮台除坎下城外,几乎都是建于清代。清之炮台,以长沙炮台、遮浪炮台和浅澳炮台最为重要,另外还有石狮头炮台和后门炮台也是清代较为重要的海防设施。这些炮台均处于出海口,地处要冲,扼海上交通要道,或为县城之门户,或是卫所之屏障,具有能独立作战和长期坚守的能力。 清代之所以建起较多的海防炮台,是因为在清朝初年相当长的时间里,汕尾地区成了盘踞在台湾的南明小朝廷与清廷角逐的势力范围,形势多有反复,加之倭寇加剧,为了将敌对势力扼于海上,清朝政府不得不大量修筑炮台。 战火中的烟墩 鲜为人知的军事机密 汕尾古烟墩有始建于明代的湖东烟墩,今塔顶挂有信号风标和导航灯。还有大湖山烟墩,始建于清康熙元年。与大湖山烟墩同期建造的还有陆丰博美西面白仔岭山顶上的白仔岭烟墩。另外还有南町山烟墩、大华烟墩。其中南町山烟墩是汕尾保存较好的一处烟墩。 古代战争的敌情警报,均利用地形地物构筑烟墩,派兵驻守。明清的烟墩,沿惠潮官道两侧而设。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人民不断起义,战火频仍,加之倭寇不断临境袭扰,因此,清政府在卫所、城堡之间的交通要道的沿途山顶或沿海半岛上,择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高地山峦设立烟墩。这些烟墩薪粮充足,置弩于上,凿井于旁,以严守备。 水寨秘史 朱元璋攻取广东的真相 明清之时,皆有水寨以守城池。水军是朱元璋起家的重要力量。早在其起兵反元不久,结寨巢湖的兄弟以水军千艘来归。从此,朱元璋依靠“皆长于水战”的巢湖诸将,引军扬帆,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西征陈友谅,大胜鄱阳湖;东攻张士诚,下平江(今苏州)诸城。 后来,朱元璋又命朱亮祖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瑛,迫使其降明。方国珍亡入海上,大将吴祯追而歼之;命汤和、廖永忠率舟师自海道至福州平陈友定;又命廖永忠、朱亮祖为正副征南将军,由海道攻取广东。 坎下城 明代海盗之战的军事大纪实 坎下城位于汕尾城区内,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分建东、西、南、北四门,配防炮78位。坎下城地处龟山河出海口,与后径乡隔海对峙,海水奔腾激荡城墙,航道四通八达,船只外出南海北至漳夷江浙,南至广州琼崖,远至东南亚诸国。 坎下城始建之时,一面倚山,三面环水。北门是山,今之变电站小山。东、西、南门临海。西门是水门,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水浒》梁山水寨,码头在城内。水寨有水师,水师有水舶,可通捷胜、碣石。时至今日,西门仍留有一个“西门池”,面积虽不大,乃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明军与倭寇、海盗之间的战斗,嘉靖年间,倭寇在今天的汕尾坎下城、陆丰碣石、甲子、湖东等地连续七次入侵海陆丰,均被当地军民击退,明军在海陆丰七战七胜! 秘境古堡 寻常生活中的历史密码 长青古堡位于长青村南面临港湾的小山岗上,前面临海处辟一石门,墙体由条形石垒筑,其余三面墙体为熟贝灰沙洽土夯筑。城墙上原有垛口50多个,现存20多个。古堡原设有望台、炮架和营房6间。 登上小山岗,抚摸着坍废的奎湖古堡,思绪仿佛回到明洪武已酉年,卫所兵士在此夯筑城墙时所喊出的号子。历尽千百年风雨沧桑,古堡仍然保存原来的雄姿,风霜的浸淫,愈发显出它的古朴。 屯兵营寨 民族枭雄的护国战争掠影 顺治十八年,清廷为了切断盘踞台湾的南明孤军郑成功抗清势力的物资供应,颁旨“迁界令”,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公里,设立界桩,越接者斩,制造沿海无人区。沿海居民流离失所,瘟疫流行,饿孚遍地。当时碣石水师总兵官苏利因不满清廷实行的迁海政策,起兵反清,义军东拥石帆、坊廓,西控杨安、金锡,在四都狭长的沿海地带构筑了不少防御工事,其中的龙牙寨和狮地山营寨,异常坚固,至今尚存残垒。 龙牙寨墙中间连接一炮楼,寨墙和炮楼为灰沙夯筑,设置有很多炮眼和射击孔。狮地山营寨墙依山坡而建,沿东西向横跨两个小山,东北面临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走进汕尾,就陷入汕尾美丽的传说和厚重的历史里。走在古色古香的街巷,每一道墙脊甚至石块似乎都藏着一个故事。一路探寻汕尾古海防,那起伏的海防炮台、烟墩、古堡、营寨遗址,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传奇,而这一切却又像被一波波海涛抱住,冲向礁石,碎溅出的一朵朵浪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