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针透刺发挥---冯润身临证经验

 chenshuping123 2016-05-06



长针透刺发挥

―冯润身临证经验


   冯润身,字德甫,男,河北省宁晋县人,1929年4月生。幼读私塾,13岁因家贫失学,受其舅父(中医外科)影响,到太原华州药房学徒,1945年冬,考入太原卫生人员训练所,1949年在包头市参加全市医师大考之后,悬壶于包头。1951年4 月受绥远卫生局之聘,担任绥东中心旗医院院长,1960年入读北京中医学院内经专修班。1962年调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冯氏在针灸临床中,力倡针灸论治必须规范化,主张选经取穴必须掌握经脉和俞穴的特异性。临床治疔上主张“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于“子午流注学说”,研究有素,颇多见地。曾任中华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中蒙医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透刺针法,又称过海针、过梁针、过膛针、粗法等,就是用较长的毫针,从某一穴位刺入,使针锋沿着一定方向,经过体内某些组织,然后将针锋推至另一穴位之下,从而增强调节经气作用的特殊针法。它比一针一穴的刺法临床疗效高。对一些病证,如瘰疬、胸痛、面瘫等治疗上,确为一针一穴刺法所不及。冯氏把刺入穴称为“透穴”,把针锋应刺达的另一六位称为“达穴”,把透刺需要穿越的穴位称为“间穴”。根据透刺的方向、角度、经脉的不同,透刺针法分类如下:

1根据透刺的方向分类


(1)单向透刺法:由于取穴位置和治疗需要不同,透刺方向只从甲穴到乙穴透刺。如合谷透劳宫,养老透通里等。

(2)多向透刺法:由某一 “透穴”进针,针至“达穴”得气后,将针提至“透穴”下,再向另一“达穴”透刺。如印堂透刺两侧鱼腰,百会透四神聪等。

(3)往复透刺法:由甲穴可向乙穴透刺,也可以由乙穴向甲穴透刺的往复透刺。在这种透刺法中,甲乙两个穴位都可以互为“透穴”或者“达穴”。如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两个风池相透等。

(4)围針透刺法:这种透刺法多用于体表筋结和局限性的皮痹。其针法正如 《灵枢·官针》篇扬刺所说“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先于病部之中央直刺一针,再于病部前后左右边缘外0.5?1cm处,各沿皮向中央直刺针的针锋处透刺。 其病深居肌层者,四周所刺之针,应距病部边缘稍远,使针体的长轴与“透穴” 皮肤取一个适当的角度刺入,力求四周所刺针锋与中央刺针的针锋同集于病部之下,即《官针》篇所云:“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 。

2根据透刺的角度分类


(1)沿皮透刺法:沿皮透刺之“透穴”和“达穴”均浅表。进针后,针体窜行皮肉之间。如:太阳透率谷,阳白透鱼腰等。

(2)垂直透剌法:垂直透刺是针的长轴与“透穴”的皮肤成直角,垂直刺至 “达穴”。这种透刺多适用于前臂、下腿两穴相对的各种透刺。如:内关透外关,绝骨透三阴交等。

(3)斜向透剌法:这种透刺法,针的长轴往往不与“透穴”的皮肤成直角,需取一个合适的角度刺入“透穴”。既刺“透穴”,还要根据针锋所向,调整角度,直至“达穴”。这种透刺多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透刺。如养老透通里,丘墟透照海等。

3根据透刺的经脉分类


(1)同经透刺法:为了加强激发和调节本经经气的作用,选用同在一条经脉上两个相近的穴位相透。沿皮透刺法多属于这一类。如:百会透后顶,液门透中渚、阳池等。

(2)异经透刺法:由于透刺的经脉不同,又分为:①表里阴阳经透刺:所刺的“透穴”经脉和“达穴”经脉是表里关系。这类透刺多在四肢末端。如:间使透支沟,复溜透跗阳等。②非表里关系阴阳经透刺:所刺的“透穴”经脉和 “达穴”经脉虽是一阴一阳,但不是相表里关系。如:陷谷透涌泉,中渚透少府等。③邻近同性经透刺:即所刺的两条经脉同是阴经或者阳经,如:条口透承山,太冲透涌泉等。

4透刺的注意事项


(1)针具:透刺针法所用的针具以不锈钢质的毫针为宜。用针也较普通用针为长,长者6?7寸,短者也在2寸以上。又因为针入人体后,针体要经过各种组织,或者行程中需要改变方向,所以不能用太细的针,一般多采用26?28号针。必须时常检查针具,谨防针柄松动,针体断裂。

(2)鍛炼指功:“透刺针法”用针较长,相对来讲针体就显得细软易弯,如果指功不济,就很难顺利进针,或者针体已弯不能进针,或者勉强进针也不能使针锋透达预定部位或穴位,影响疗效。故必须用长针锻炼指功。锻炼指功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指力锻炼,只求能顺利进、出针,旨在锻炼持针手指力度;第二阶段为意气锻炼,应着重“以意领针”的练习。所谓“以意领针”就是在练得指力的基础上,在进针时,精神髙度集中在针尖上,用意识引导内气送针前进。根据针尖和针体传到持针手指上的极微弱触感,随时判断针锋所到部位,从而调整进针的方向和深度,做到“意在针先”,“针随气行”。此乃透刺之基本功,不可忽视。

(3)体位:其原则是:便于操作,患者舒适,患者能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体位,故多取卧位或靠背仰坐位为好。

(4)消毒:透刺时,针锋要经过各种组织层次透达人体深部,所以透刺的消毒,要求比单刺的消毒则更为严格。①针具消毒:用纱布包煮30分钟或高压消毒,临用时,须用75 %的酒精棉球拭去针体上沉积的水垢。在急用的情况下,也要用75%的酒精浸泡15分钟。②穴位消毒:对“透穴”和“达穴”周围皮肤都要严格消毒。先用肥皂水清拭,继以碘酒消毒,然后用酒精脱碘。刺时误将针锋穿出“达穴”皮肤之外,出针时易将菌毒带进深部组织而发生感染,如果能够运针自如,只在“透穴”皮肤进行严格消毒也可。③术者两手消毒:基于剌法需要,不仅持针的右手要接触针体,有时左手也要接触针体辅助进针,故术者两手都要在清洗后,再用碘酒与75 %的酒精严行消毒。

(5)持针:持针方法也是透刺的一个重要手技问题。由于针刺所用的毫针都比较长,针体就显得纤细柔软,不易把持;其次是患者看到长针会产生恐惧心理,易致晕针,冯氏常用“藏针避恐”的持针法。①完全藏针法:右手食指屈曲,持针柄夹持于食指中节屈纹中,其余四指自然屈伸,辅助左端穴,此时患者也不易发现术者右手持针。进针时,避开患者视线,用右拇指将针柄自食指中节屈纹中推出,形成拇、食、中三指持针法。②不全藏针法:右手拇指食指捏针锋末端,露出针体约寸余,如缝纫持针状,其余针体、针柄部分隐匿掌心,或贴于掌后,以示针体不长。进针时,徐徐节进,直至“达穴”。

(6)押手与进针:针刺多用左手为押手。它对于针刺能否顺利进针,或进针后能否使针锋抵达应刺的部位,是绝不能忽视的辅助手法。它不仅对固定“透穴”的皮肤,限制进针方向,而且对于针锋所到,还起着触感和导向作用。“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即为此意。在进针之前,除严行消毒外,术者首先要精神专一,调匀自己的呼吸,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针锋,尽量把神态镇定下来,正如《内经》所说的那样,“凡刺之针,必先治神“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样不仅能使患者的情绪安静下来,消除恐惧心理,防止晕针提高疗效,且可“以意领针”,“以气运针”,使手下敏感。临床上常用的押手与进针法有:①拇指切押,中指感触法:屈曲左手姆指末节,爪面与“透穴”皮肤成直角,切押于“透穴”之上,左手中指指腹贴于“达穴”皮肤上。进针时,针体顺爪面垂直刺至“达穴”,待左手中指得针锋迫近之感后,停止进针。这种押手多适用于四肢的垂直透刺,如曲池透少海,膝阳关透曲泉等。②拇指迎挤,中指感触法:左手拇指腹押于“透穴”进针方向的一側皮肤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针锋向拟透方向卧于 “透穴”皮肤上,左右拇指迅速迎挤针锋,糌钎入皮肤后,左手拇指仍固定于“透穴”原处,其余四指拂于透刺方向的皮肤上,随时觉知针锋所到和辅助纠正透刺的方向,针锋直至“达穴”停针。这种押手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透刺,如天井透臂臑,太阳透率谷等。

(7)得气与催气:透刺若已得气,术者可感知针下有吸着感,紧涩感;患者常有酸、麻、胀、热、凉、重等感觉。有时也可出现灌注感,或者虫行感觉。若针后不能及时得气,就要施用提插,旋捻,循扪等法以催促经气;如果经2~3 次催气仍无针感者,需校正针的方向。

(8)行针与补泻:进针得气后,应当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所谓行针,就是根据补或泻的需要,施以相应的手法。

(9)出针:出针之快慢应当根据补法或泻法的需要来决定。出针时,除注意到开合补泻外,还要特别注意押手的配合。右手把持针柄,左手用拇指把消毒棉球紧压于透穴上,其余四指疏开,扪于“透穴”与“达穴”之间的皮肤上,并将“达穴”的皮肤加以固定,右手将针柄稍稍捻转,如未滞针,轻轻把针提出,左手在透刺的针体通道上,慢慢作一些揉按循扪,以防经气壅滞和发生血肿。

5透刺举隅


(1)地仓透颊车:使患者端坐,向左嘴斜,针右侧,向右,针左侧。左手拇指押于地仓穴上,食、中、环三指拂于地仓与颊车之间;右手执针于地仓穴上,左手拇指迎挤针锋,针至三分,得气后,由左手食、中、环三指相辅,直进在颊车穴。必须使针体始终于面颊皮肉之间,切不可冒然进针,透进口腔。

   凡风中阳明在面之络而引起的口眼外斜,唇缓不收,漏落水浆者,用此透法。刺地仓透颊车,适能加强通利阳明气血,祛散面颊风邪之功,临床治此多用泻法。

(2)膻中透巨阙:令患者端坐或仰卧,左手拇指押于膻中穴的下方,右手执3?4寸针于穴上,微斜刺入膻中穴,得气后用沿皮透刺,将针沿胸骨经中庭鸠尾穴,刺至巨阙穴。

    凡冲逆上气,喘咳疾盛,心胸疼痛,膈间病满等证,皆可用此透法。募者,臃也,为脏腑真气之所聚,膻中为心包之募,巨阙为心主之募,两穴相配而透刺,不仅可以调节三焦气机,宽胸舒郁,健运中焦,疏化湿滞,尚可加强心与心包的功能,通畅心胸的阳气。

(3)天枢透肓俞:左手拇指点押天枢穴,中指点压肓俞穴。右手持针先刺天枢八分,得气后,将针锋提至五分深处,卧针透刺肓俞,微捻,得气后留针,也可肓俞透天枢。

    此透刺对于治疗痰厥头痛、泄泻效果良好。痰厥头痛多发于素体阳虚,中下焦寒湿过盛者。每发逆气挾腹上冲,气急昏瞀,继则前额痛如锥刺,呕吐冷涎,口面清白,脉沉细弦,必待时许始解。针天枢透肓俞,既能健脾渗湿,升清降浊,又能疏调冲脉,降逆镇冲。泄泻因寒因湿者多,因湿热积滞者也有之,但皆由脾胃伤害,肠道功能失常所致。用此透法对于调节脾肾,和胃固肠功效明显。

(4)天井透臂臑:令患者端坐,患侧屈肘,拇指向后叉腰,尽量使屈臂 向前摆。消毒后,术者左手拇指指端押于天井穴之上方,其余四指拂于天井穴与臂臑穴之间。右手拇食指捏持针锋之端,外露寸许,置针天井穴上,进针时,随吸气左手拇指迎挤针锋,针入五分后,一般即能得气。微提针,使针锋向臂臑穴进刺,左手拇指压紧天井,余四指时时揣度针锋所到,直至臂臑穴停针。至此,患者常觉肱后发热或痛引至肩头,这是得气的感觉,此时即可施行泻法。在进针时,如发现针锋偏行或浮于皮表,可将针缓缓提出,纠正方向,复行刺入。出针时,左手拇指紧压天井,其余四指将天井与臂臑之间的皮肤固定好,右手提针柄微微往复捻转,如无滞针,缓缓将针提出,并于针体通道之皮肤上,揉按片刻。隔日针1次,左右轮换针刺。

   对因三焦气郁化火所引起的面颊肿痛,咽肿喉痹,瘰疬,发颐等均有疗效,对瘰疬初起,尚未成脓破溃者,效果尤佳。盖瘰疬之生,多因少阳郁火与在经之痰湿相搏而成。天井是手少阳之合穴,刺之可清泻胆与三焦郁火,疏通少阳经脉;臂臑是手阳明经之会,为治瘰疬之要穴;刺天井透臂臑不仅可清湾三焦郁火热毒,疏化在经之痰核,且可宣导阳明气血,消散颈项各脉之郁结,故治瘰疬效果颇著。(注:在天井穴用三棱针排刺后,挤出如米粒样物五、六枚,然后贴以绊创膏,七日挑刺之创口愈合。)如原证不愈,可于对侧复刺如前法。

(5)养老透通里:使患者端坐俯掌,左手拇指先切押腕后尺骨小头上,食指揣准下方之通里穴。右手持针刺入养老五分,得气后,推针向通里穴透刺,使针感向腕后扩散,留针。

   此透刺治疗女月事不调,脏躁,心悸效果较好。如果内慕劳心,情志郁结,五志化火,阴血暗耗,会引致心脾俱病,月经紊乱,甚则经闭,潮热骨蒸,日渐消瘦,面晄发槁。正是《内经》“二阳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之谓。脏矂多因郁火伤阴,血燥肝急,心神昏乱所致。两证都系阴虚血热,肝郁气滞所致。刺养老透通里,适能以养老活也通经,激发通里益肝肾,清虚热,安神宁心。

限于篇幅,不及备载,简表如下:


                 透刺

透穴  达穴

主 治

透穴  达穴

主 治

风池——风府

偏枯、颈項强痛

太阳——率谷

偏头痛,口眼喁斜

太阳——角孙

目疾、头痛

风池——风池

中风、偏枯,头痛目疾、

伤寒汗不出

丝竹空—— 率谷

偏头痛、口眼埚斜

印堂——攒竹

眩晕,目疾,头痛、惊厥

攒竹—— 鱼腰

眉棱骨疼

攒竹——睛明

目疾

迎香——四白

鼽衄、鼻塞、面瘫

神庭——上星

头痛,眩晕

前顶——百会

雇顶痛、久泄不止

大迎——颊车

面颊肿痛

印堂——鱼腰

小儿惊风,暴发火眼

百会——四神聪

眩晕

曲差——临泣

偏正头风,鼻衄,目疾

五处——率谷

头风痛戴眼癲疾

瞳子僇—— 鱼腰

盾棱骨疼,目疾

曲鬓——听会

口眼喁斜、颊肿、噤口、

顽强

头维——通天

偏枯,巅顶痛

承浆——地仓

唇缓不收

人中——地仓

面瘫

天柱—— 哑门

癲、脊痛

阳白——鱼膜

眼不闭合

太阳——頰车

面瘫、面掣痛

鱼腰——鱼尾

目疾、睑垂

承泣——睛明

目疾

迎香——睛明

口喝、鼻病

耳门—— 听宫

耳鸣、耳聋

神庭——临泣

前额痛、目赤

人迎——天突

瘿肿

章门——京门

肝郁、胁肋胀痛

上脘——中脘

胃脘攻痛、食不化

肩中俞——大椎

脊背痛,落枕

风门——大抒

咳嗽、胸痛

关元——曲骨

下元诸疾

气海—— 关元

下元诸疾

膻中——华盖

咳喘、胸闷

肺俞—— 定喘

喘咳

肝俞——至阳

肝胆郁热、黄疸

胆俞—— 至阳

肝胆郁热、黄疽

——定喘

哮喘

大椎—— 大抒

脊背痛、落枕

肩外俞——身柱

下痿

腰俞—— 腰阳关

痰逆、月事不调

志室——命门

五更泄、阳萎

郄门—— 三阳络

心痛、失眠

中渚——少府

卒心痛

曲池—— 少海

偏枯、肘痛

间使——支沟

痰、心疼胸肋苦闷

内关—— 外关

脾胃不和、心痛、癲狂、诸 痛证

合谷——劳宫

卒心痛、掌中生疮

后溪—— 劳宫

寒热往来、闪匾叉气

阳池——大陵

消渴、腕痛、烦闷

肩前俞—— 肩贞

肩关节肿痛、手臂不举

阳谷——腕骨

狂、热病、耳鸣,牙疼

三间——后溪

喉痹、牙疼

列缺——太渊

风寒咳嗽

灵道—— 神门

心痛、暴癀、目赤痛

阴郄——阳谷

鼻衄、胸肋胀满

肩顒—— 极泉

漏肩风

臑会——臂臑

咽喉肿痛、蛇头疔

手三里——温溜

手臂酸软不用

肩顒——臂臑

肩背痛

肩顒—— 臑会

肩背痛

陷谷——涌泉

厥证、暴发火眼、巅顶痛

复溜——跗阳

脾肾阳虚水肿、腰背痛

丰隆——漏谷

痰阻气逆哮喘

膝阳关—— 曲泉

鹤膝风、下痿

昆仑—— 太溪

厥心痛、肾泄、前阴不固

犊鼻——膝眼

鹤膝风

阳陵泉—— 阴陵泉

腹胀.小便不利,下元诸病

绝骨——三阴交

妇科诸病、滑精

丘墟——照海

胁肋痛、喉间如梗

太冲—— 涌泉

厥闭、'少腹抽痛

公孙——涌泉

下利清谷

解溪——中封

下痿、逆、前阴抽痛

太溪—— 照海

痿、痹

近墟—— 申脉

瘫痪、草鞋风、腹痛坚满

商丘——解溪

腹胀、踝痛

条口——承山

霍乱吐泄、下痿

梁丘——阴市

脘腹攻痛、膝痛

水泉——照海

月事不调

 

二、医案选


例1:瘰疬

   苏X云,女,28岁,小学教员。

   两月前与人口角后,即觉胸肋胀痛,心情抑郁,饥不思食,数日后,渐无所苦。约二十余日,偶于洗脸时,觉右耳下疼痛,触之已有肿块。经某医院诊为颈淋巴结核,故来院就治。九年前曾患瘰疬,破溃多年不能收口,经多方调治方愈合结疤,二年后身体才得康复。诊见形体中等,面色微黄,目窠青黯,右耳下二横指处有一肿物,为核桃大,皮色微红,触痛明显,推之不移,根盘坚着,顶端不软,于病灶下一横指处有瘰疬结疤一处,视左侧也有结疤。午后潮热,无盗汗,体倦无力,口渴虚烦,纳食欠佳,二便如常。转头度数大时痛引肩上。舌苔薄黄,脉象弦细而数。血沉第一小时25mm,血象:白细胞7000,中性60%,淋巴 24%。诊断:瘰疬(颈淋巴结核)。治以清泄少阳,化痰消结。

    处方:天井透臂臑。

    治疗经过:针天井穴得气后,针锋直进臂臑穴,用泻法,使针感上行肩端。每日针1 次,左右轮用。10次后肿块渐消。又10次肿核消至枣核大,触之不甚痛,血沉第一小时降至 15mm。又10次,诸症基本消失。

   【按】始病恚闷不解,怒气伤肝,郁久化火,木火夹痰湿结聚于侧颈少阳之域,蕴为火毒,腐肉化脓,发为瘰疬。泻手少阳合穴天井以清泄木火,疏通少阳,透刺臂臑以宣导阳明,化痰消瘰,天井得臂臑疏泄少阳之功益增,臂臑得天井消瘰之力更强,两穴相得,故收到较好疗效。


例2:黑晴蚀剥(角膜溃疡)

   李X X,女,12岁,学生。

   两月前,两侧暴发火眼,医擦消炎剂和眼部冲洗点药,一周后,诸症有所减轻,但仍羞明湿痛,并视物不清。又治十余日,炎症虽然大部消退,但左眼黑睛出现白斑和蚀剥,除维持原治外,曾服鱼肝油丸,黑睛撒布白色药末,又治一周,黑睛蚀剥有增无减,经人介绍来院就治。诊见两眼眼睑青黯微浮,内眦赤红,仍呈炎症现象,脓眵较多,羞明怕光,视物流泪,右眼角膜混浊,如覆云翳。左眼角膜混浊较右眼为重,并于外上方有黍米大白斑,其下有绿豆大蚀剥一处,中心凹陷。唇赤干燥,汤不欲饮,自觉午后身热(体温不高),前额及两颞胀痛,纳食减少,大便微燥,小便短赤,舌赤苔白,脉象大弦有力。诊断:黑睛蚀剥(角膜溃疡),肝胆郁热,毒瘀血滞。治宜清泄肝胆,活血化瘀法治之。

    处方:肝俞,胆俞,膈俞,瘈脉,太冲,坵墟,中渚。

    治疗经过:诸穴皆用泻法,留针30分钟,出针后,于所刺穴上聚挤出血,背部俞穴皆用陶罐强吸出血。隔日一治,经三次治疗炎症全消,羞明涩痛也大为减轻。又五治,云翳、白斑蚀剥皆消退,嘱服黄连羊肝丸一月,以善其后,随访十八年,两眼角膜未见任何病变。

   【按】本案,初经治疗因风热引起的炎症虽有好转,但肝胆郁热不解,日久化毒,侵蚀黑睛(角膜),故施治之法必须清泄肝胆郁热,消除在经之瘀毒,故取肝、胆俞直清本属脏腑;太冲,坵墟为肝、胆经原穴,配中渚清泄少阳邪气,血会膈腧配之以增活血化瘀之力;瘈脉乃治诸眼疾效穴,诸穴相得,更于针后泄血,足可协奏清泻肝胆,活血化瘀之功。


读而思

duersi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本文摘自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教材》,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wfas-ed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wfasedu@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