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系.苏」

 偅稲覆辙 2016-05-06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祖堂山,是五代南唐烈祖李昪和中主李璟的陵墓。1950年发掘。李昪陵名钦陵,李璟陵名顺陵。两陵并列,墓室规模和建筑形制相仿,为仿木结构多室的砖石建筑。柱、枋、斗栱表面施绘彩画,后室顶上绘有天象图。钦陵石壁上刻有双龙戏珠和大型武士像的浮雕。

丙申立夏前夕,十隔十多年再次拜访南唐二陵,昔日的墓室变化颇大,因漏水、塌陷等地质灾害,钦陵在墓室内支起了钢筋混凝土支架,彩绘也仿佛不如十年前艳丽了,而顺陵也没有印象中的惊艳了,真是:曾忆否,昔日年少时!不变的是景区的大门及停车场

南唐(937-975)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仅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吴国权臣徐温的身上。徐温原本是吴国(南吴)的开国功臣,后来他渐渐掌握了南吴的实权。他年老的时候,因亲子徐知训骄狂被杀、徐知询等年少能力不足,信任养子徐知诰,也渐给与他继承人的地位。徐温去世后,徐知诰设计控制了徐知询,掌握了吴国的军政。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建国。根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记载,徐知诰篡夺政权所建国号为齐,都金陵,号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史家称之为徐齐。939年,徐知诰恢复自称的本姓李姓,并改名李昪,为了附会已灭亡的唐朝,把国号改为唐,以其位于南方,史称南唐。不过,《资治通鉴》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即以唐为国号,并不认为徐齐曾经存在过。后又称江南国。江淮地区的吴与后继的南唐国势强盛,他们采取联合北方契丹国制约中原的策略,屡次征讨周边国家壮大势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李昪称帝时期是南唐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主李璟时由于与周边各国多次兴兵,灭闽国,入侵楚国等使国力衰退。955年,周世宗发动后周攻南唐之战,南唐大败,958年被迫将长江以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并且称臣,去帝号改称唐国主,而周世宗称其为“江南国主”。961年,为应对北方巨大的军事压力迁都南昌府。后主李煜继位后,仍都江宁。971年,向宋朝称臣,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而后主李煜时更因拒绝入朝而被宋灭国。李璟与李煜两父子在中国文学上是有名的词人。南唐极盛时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东部。郑方坤称:“十国文物,首推南唐、西蜀。”马令《南唐书》卷十三《儒者传论》说:“五代之乱也,礼乐崩坏,文献俱亡,而儒衣书服,盛于南唐。岂斯文之未丧,而天将有所寓欤?不然,则圣王之大典,扫地尽矣。南唐累世好儒,而儒者之盛,见于载籍,灿然可观。如韩熙载之不羁,江文蔚之高才,徐锴之典赡,高越之华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价于一时,而徐铉、汤悦、张洎之徒,又足以争名于天下。其馀落落,不可胜数。故曰江左三十年间,文物有元和之风,岂虚言乎?”南唐一代,三位宗主,除去亡国的李煜被毒死葬于洛阳邙山外,另外二帝的陵墓皆在此,二陵相距仅50米远,地面建筑均无存,仅留坟包,虽历代屡经盗掘,不过依旧出土的众多陶俑、玉册等600件文物。如今这些文物大部分都珍藏在南京博物院。下面还是归入正题,先来看看我们本文的主人公之一,南唐李昪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小字彭奴,是南唐的开国君主。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六岁时丧父,遇战乱乱,与伯父李球逃亡濠州。不久之后生母刘氏卒,被托养于濠州开元寺。乾宁二年(895),杨吴太祖杨行密攻濠州,得李彭奴,奇其相貌,欲收养为己子,而杨行密诸亲子以其身世微贱,不齿为兄弟。杨行密遂将李彭奴交给徐温为养子,遂改名为徐知诰。徐温妻子李氏以李彭奴与己为同姓,甚为爱护。杨吴时期,徐知诰因功累升昇州防遏使、楼船使、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检校司徒。徐知诰为政宽仁,又能节俭自处,奖励农桑,因此府库充实。当时,徐温居昇州,并以长子徐知训居南吴都城扬州控制南吴政权。天祐十五年(918)徐知训因骄傲荒淫为朱瑾所杀,徐知诰就近自润州渡长江平变,自此徐温乃以其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代替徐知训留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徐知诰在扬州,一反徐知训的作为,恭敬事奉吴王杨隆演,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俭仆,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势渐强,人心归附。武义元年,徐知诰拜为左仆射、参知政事。顺义初年加封同平章事、领江州观察使、奉化军节度使。南吴顺义七年(927)徐温去世,徐知诰与徐温亲子徐知询争权,徐知诰趁徐知询入朝的机会,将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吴政权。太和三年,徐知诰升为太尉、中书令、领镇海宁国诸军节度使,封东海郡王,出镇金陵。天祚元年(935年),加封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以升州、润州、宣州、池州、歙州、常州、江州、饶州、信州、海州为齐国。徐知诰置百官,以金陵府为西都。天祚三年(937),徐知诰改名徐诰。同年,杨溥让位,南吴亡。徐诰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年号昇元,以昇州金陵府(建康)为西都,扬州广陵府(江都)为东都。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昇元三年(939)正月庚戌,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上表,奏请徐诰恢复原姓,徐诰不许。正月癸亥,左丞相宋齐丘等人再次上表,乃允之。二月乙亥,徐诰改国号为大唐,改徐温庙号为义祖。复李姓,初改自名为昂,犯唐文宗名讳;旋改名晃,又其与后梁太祖朱温同名,又改名为旦,犯唐睿宗庙讳。最终改名为昪。立天子七庙,以唐高祖、唐太宗、义祖徐温为不迁之祖。欲以唐朝吴王李恪为远祖,大臣奏以李恪惨死,不如以郑王李元懿为祖。李昪命诸臣考二王苗裔,李恪之孙李祎有功,李祎之子李岘为宰相,遂以李恪为祖。创家谱,曰生父李荣,李荣之父李志,李志之父李超,李超之祖为李岘。其名字与官衔皆杜撰。当年三月,李昪下诏尊十世祖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曾祖李超为成宗孝平皇帝,祖李志为惠宗孝安皇帝,父李荣为庆宗孝德皇帝。李昪登帝位后,改旧邸为崇德宫,正厅为光庆殿。又改东都文明殿为乾元殿、英武殿为明光殿、应乾殿为垂拱殿、朝阳殿为福昌殿、积庆宫为崇道宫;改西都崇英殿为延英殿、凝华前殿为昇元殿、后殿为雍和殿、兴祥殿为昭德殿、积庆殿为穆清殿。李昪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保境安民,与民休息。又与吴越和解,昇元五年吴越国大火,群臣请趁机攻打,而李昪称“奈何利人之灾!”,遣使厚赠金帛慰问。吴越水灾,其民就食于南唐境内,李昪也遣官员赈济。然而李昪崇尚道术,因服用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昇元七年(943),李昪服食方士史守冲所献“金丹”,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在昇元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临终前召子齐王李璟,嘱曰“德昌宫储戎器金帛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吾服金石,欲求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又啮齐王手指出血,称“他日北方必有事,勿忘吾言”。李璟继位,上李昪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永陵(后改陵号为钦陵)。

钦陵规模宏大,圆形封土堆高5米,直径30米,俗称“太子墩”。墓门为砖砌拱形,表面涂朱,外有石灰粉饰的八字砖墙,拱门四周是用砖砌筑的仿木构件,拱顶有才会一斗三升式斗拱,下有两道额枋,东西两端各有半个一斗三升斗拱,其上绘彩色花叶,门两旁立方形倚柱,梁枋柱上皆有才会牡丹花纹。

墓内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1米,高5米多,宽10米。前、中两室用砖砌,顶部砌筑为尖顶穹隆,后室用石砌,壁面都砌出仿木构件,如八棱倚柱、梁枋和一斗三升式斗拱等。其上有色彩艳丽的彩绘。前室和中室之间设有195厘米厚的拱门,中室和后室之间设130厘米厚的短过道。前室和中室各带两个较大的侧室,后室两侧对称布置三处较少的侧室,以拱门想通。中室通向后室的过道原有十块封砌,后室有两扇石门,一扇被盗墓者打开,另外一扇上部受到少许破坏。

整座墓室的精华在于中室北壁辟后室墓门,门上横梁雕刻双龙夺珠浮雕,宝珠四周有火焰,下以祥云承托。墓门两旁石壁左右各立一尊大型浮雕武士像,头戴盔胄,身披细甲,足踏祥云,双手持长剑,其上有敷金彩涂的痕迹。石像之间是石砌墓门。

后室最大,四壁均涂朱,柱子斗拱皆用整石雕磨,上施彩画,花纹线有雕刻痕迹。室顶上绘有天像图,东有红日,西有素月,南北有南北斗,以朱色线条勾画相连。地面铺出大青石板,凿出江河迂回之状。室北正中为安置棺椁的大青石座,上有浮雕。

后室因为加固的原因,已经看不出原貌了,较为可惜。

在李昪钦陵的隔壁,便是其子李璟的顺陵。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字伯玉,原称徐景通,南唐建立后,复本姓李,改名璟。对后周称臣后,又为避后周信祖讳,而改名景。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君主,因此也被称为中主、嗣主。李璟的书法颇佳,词亦有名,与其子李煜并称“南唐二主”。其词“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作品被收入《南唐二主词》中。昇元七年(943)李昪过世,李璟继位,改元保大。李璟即位后,改变父皇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南唐疆土最大。李璟一心想着建功立业,但没有治世之才。过度好大喜功的他不守父皇遗命,罢黜先皇时期的元老重臣,反而起用五个专事谄媚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佞臣-冯延巳、冯延鲁、魏岑、陈觉、查文徽,史称“南唐五鬼”。这几人阿谀奉承、结党营私,致使南唐政治陷入一片黑暗。李璟改变先皇保境安民的国策,不断地侵犯周边国家,陆续攻灭闽、楚。虽然增加七州的新土地,但随之而来反叛斗争,更令南唐疲于应付。与后周的两次战争,消耗南唐大量库存军费,南唐战败,也使国力显露颓败之势。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957年后周派兵侵入南唐,占领了南唐淮南江北的大片土地,并长驱直入到长江一带,迫近金陵,李璟只好向后周世宗柴荣称臣,去帝号,自称唐国主,年号由原本的交泰改为后周的显德。961年8月12日卒,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陵构造与李昪陵大致相同,只是规模略小,形制也较为简单。前、中、后三室均用砖砌,无石刻浮雕等装饰,后室两侧各有两间侧室,未刻天文、地理图,石棺床也较为粗糙无雕饰。建陵时间已为南唐后期,结构装饰与艺术已失去了盛世时的气象。
在南唐二陵以东2里处的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中,2010年6月16日在基建中发现一处明代墓葬,经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发掘,墓主为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他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墓葬为竖穴土坑砖室结构,砖室前设墓道和排水沟。砖室主体部分平面呈“吕”字形,由封门墙、门道、木门、前室、前后室之间过道、石门、后室及挡土墙等部分构成。砖室全长8.2米、宽4.1米、高3.45米,通体以烧制精良的多种规格青砖砌筑。封门墙有内外两重。门道长0.64米、宽1.58米、高1.74米。前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52米、宽2.56米、高3.45米。前、后室之间的过道长0.64米、宽1.58米、高1.74米,前以小砖封堵,后设厚重石门一道。石门青石质,双扇向内对开。门扇高1.8米、宽0.86米、厚0.12米,前面中部各安置一个带环葵形铺首。门扇之后上、下各设一顶端呈云头状的长条形铸铁,用于顶门。后室平面亦为长方形,长3.74米、宽2.56米、高3.45米,其中部置长方形砖砌棺床,长2.44米、宽1.34米、高0.3米。两侧壁各有一个拱形壁龛,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后壁中部亦有一壁龛,但因机械破坏上部坍塌,具体形制不明。在东、西侧壁壁龛下两侧墙面上共嵌入对称分布的4枚铁环,铁环距墓底0.28米。尽管墓葬后室早年被盗,但前室保存完好,墓内出土各类质地的遗物20件(组),主要有玉环、水晶串饰、料珠、银钗、银质鎏金冥币、釉陶缸、铁铺首、铁棺钉,锡铅合金质瓶、壶,石质买地券、寿藏铭等。其中寿藏铭一合,发现于封门墙前上部,以两匝铁箍紧束。志盖篆文“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志文楷书25行,满行40字,共741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洪保的生平事迹。据出土的寿藏铭及相关文献记载,墓主洪保,字志道,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生于洪武三年(1370),其名为明成祖朱棣所赐,历任内承运库副使、都知监右少监、都知监太监等职。从永乐元年(1403)起到宣德八年(1433)的三十年时间内,洪保曾经一次奉使西域、七次奉使西洋,与郑和、王景弘一起皆列为宣德六年(1431)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洪保墓葬及寿藏铭预制于其生前的宣德九年(1434),其卒年不详。至少在正统六年(1441),洪保依然活跃在政坛,甚至他可能还参加了此后不久的一次下西洋活动。

洪保墓的发掘,是南京明代墓葬考古的重大收获,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洪保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主要领导成员,其寿藏铭是继江苏太仓卫副千户周闻墓志之后有关郑和下西洋史料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洪保墓所处位置,为南京祖堂山社会福利院,这里也是原来幽栖寺的遗址,该寺原名祖堂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457-464)中,因寺在幽栖山而取名幽栖寺。唐贞观年间(627-649),法融和尚入幽栖寺创禅宗新派-牛头宗,即南宗,成为南宗第一禅师,幽栖寺也被誉为南宗祖堂,幽栖寺更名为祖堂山,后寺废。今仅存月牙池、祖师洞等遗迹若干。

洪保是郑和下西洋使团的主要领导,南京也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始发地与大本营,自然,郑和本人的墓葬也公认埋藏在南京,距离洪啊保墓也不远,以北6里牛首山下便是,如今在牛首山风景区内。郑和的事迹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简单介绍下,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本姓马,入宫后作朱棣侍童,赐姓郑,自取名“和”,后擢为内宫太监,人称“三宝太监”。永乐三年(1405)出使南洋,七下西洋,行程10万海里。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牛首山有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明,卒于古里,赐葬山麓”。1982年在牛首山南麓回子山发现马蹄形墓坑和3-4米高的土墓,墓前原有神道石刻,有“郑和之墓”石碑,享殿数间,均被毁,墓近年来修复。

牛首山是一个大的景区,原来多处于免费状态,近些年来投资了100多个亿大开放,弄成了牛首山佛教文化园,长期安奉世界佛教最高圣物-佛顶骨舍利,门票水涨船高,160元一人,郑和墓和牛首山弘觉寺塔均在景区内,想看一眼代价蛮大。

如今牛首山景区的一个偏门

在牛首山景区内,除去郑和墓之外,还有牛首山弘觉寺塔及摩崖石刻以及岳飞抗金故垒等文化遗产,其中,前者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觉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名佛窟寺,唐改名长乐寺,大历九年(774)曾建七层宝塔,南唐改称弘觉寺。后寺毁圮,今塔为明正统年间所建。塔为八角七层木檐楼阁式砖塔,修复前高36.34米。塔基为红色花岗岩须弥座,高0.77米,底层有副阶周匝,每面正中开壸门,四实四虚,隔层相闪,门表贴砖,磨砖对缝。二至七层的门顶两侧各有一灯龛,十分雅致,塔身转交处置倚柱,各层有腰檐平座。
1956年在该塔地宫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1996年对塔进行了大修,修复后高度达40余米,塔身内三至七层有自明正统五年(1440)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题记70多,不过如今景区维修,塔身关闭,不能登临观赏。

塔所处位置远眺江宁东山城区

塔旁不远处有明代摩崖石刻,分为石佛像和题刻两部分,位于“几”字形石壁中。佛像分别雕凿在5个佛龛内,各龛内佛像不等,多则75尊,少则1尊,壁上有明代题记,多已风化不清,还有梵文4处,依稀可辨
最后简单的看下投资了上百个亿的牛首山佛教文化园
本文所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寻访线路图:南唐二陵:从南京市区导航南唐二陵即到,或者至江宁换乘公交853路、869路至南唐二陵下车即可,寻访难度0;洪保墓&幽栖寺遗址:由南唐二陵出来至路口,像东走1里,看到祖堂山福利院的牌子左拐至福利院门口即可,都在福利院内,和门卫说下,随意进入,寻访难度1;牛首山弘觉寺塔及摩崖石刻&郑和墓:皆位于牛首山风景区内,可导航至牛首山风景区,建议由西门(世凹桃源)入出,摩崖石刻位于塔东侧小门下行100米处,公交可乘坐710、866路至周村下,寻房难度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