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一位普通公务员的水城诗情

 晓峰书阁 2016-05-07


作者简介:陈金华,号“水城后学”,笔名“东昌笠翁”,汉族,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中国诗词协会会员,山东省东昌水韵文院副会长兼秘书长,现就职于东昌府区委。出版诗集《水韵雅风——最爱是家乡》,参与编写诗集《水韵雅风三人行》,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诗人作品精选》收录其诗50余首。

当走进陈金华先生的办公室时,我略有些惊诧,因着扑面而来的墨香,也因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厚重感,这一切很难让人与他的身份——印象中应该是正襟危坐的政府公务员形象联系起来。

天道酬勤,有积累方能有好作品

陈金华从小就开始练字,先是柳体,后来迷上了王羲之的楷书,便用了七年的时间临摹,这一来便是215遍,16万字。不可谓不勤奋,不可谓不热爱。“勤奋、缘分再加上几分悟性才能写出好字、好诗”。陈金华如是说。

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陈金华自高中毕业以后就踏上了自学的征程。在诗词创作上,唐诗宋词是他的老师,他不知背诵了多少遍;在书法上,碑帖是他的老师,他一遍又一遍地临摹。在提及名师指导上,他表示“名家指点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正如古人讲当头棒喝,只有在明白的基础上,才能一点即通。

“我一般不写草书,但一写便可写出;我一般不写赋,但写时也是胸有成竹、洋洋洒洒。正如我们平时吃馒头一样,吃第七个时,饱了,是因为有前六个的基础。这便是积累的作用,但现在很多人却都忘了这个道理。”好的诗歌不是一蹴而就,好的书法也需要时间的磨练,积累和勤奋永远是成功的前提。

无情感则无好诗、好字

采访中陈金华说道,“诗是有多维的,字是平面的,要想使字有情感、有力度,就得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如此,字也是有生命的,有它独有的骨、血、筋、肉。只有血,它会流淌;只有骨,太平;只有筋,太曲;只有肉,太庸。唯有将四者融合,才能赋予字一种精神气。现在很多人写字太硬,不柔和,是没有将这四者融合在一起,更是缺少感情之故。

写诗更需要感情的投入,陈金华的诗将他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社会、对家庭的爱都揉在了一起,“对家庭、对社会有感情的人,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东西来。诗能言志,字如其人,很多东西,没有感情是写不出来的”。他至今写了上千首诗,其中写聊城的就达到了80%,这其中包含着对家乡浓浓的热爱。

“我对我的诗很有感情,因为我的诗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写出来的,有时候为了诗中的一个字,能琢磨好几天。”如此一来,有写作前的感情——对聊城、对生活的热爱,有写作时的感情——对诗词每字每句的斟酌,有写作后的感情——对当时心境、美景的回味。这样,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自不用多说。

中国文化古今简谈

谈到诗歌和书法间的联系时,陈金华说:“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相互连通并且发展方向相同。当书法、文化、修养、学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在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时,陈金华表示“民族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就像中国的三字经、古文观止,越看越有味。因其内涵,它们方能长盛不衰。再观诗词百家、建安文学,皆是如此。而这种内涵,正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陈金华在说这句话时,脸上洋溢着一种自豪之情。而且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宽广,使得陈金华在研究它时更加的“小心翼翼”,正如他所说“要想写出好作品,就得把全身的精气神注入到中国文化中。”

面对现代社会文化缺失的现状,陈金华很是担忧“百年前,西学东渐之时,中国文化已受冲击。当时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毕竟不等同‘完全西化’,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过度西化不适合中国的发展。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他表示“浮躁的人造成浮躁的社会。要解决这种现状,还是要有文化的回归。”

家族传承是兴趣来源

在谈及为何会喜欢写诗,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时,陈金华表示这和他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在一个文化氛围深厚的家庭中,我势必是要学些东西的。”陈金华这样说道。他还提及他的父亲在他十三、四岁时就开始让他写家中的春联,一直到现在仍保持着这个习惯。聊起父亲他的脸上含着一种自豪与怀念之情, “很自豪在父亲那里得到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金钱。”


心态、经历、内涵三位一体

在谈到现在很多人的作品不联系生活实际,忽视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容时,陈金华提出了心态的重要性、经历的重要性、内涵的重要性。

“我对诗、字的感觉是,诗在诗外、字在字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融合,如果说是因字求字,那么仅会成就一个书画匠;如果说是因诗求诗,那么永远写不出来好诗。创作要无所求,当有所求时,写出的东西,味道就变了。”正是这种无所求的心态使得陈金华的作品处处透着一股亲近之感和浓浓的生活气息。

“诗是从各种文化中提纯、精炼而出的。” “字和诗到一定程度拼的是文化内涵。就像季羡林的字,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文化。”在说到内涵的重要性时,陈金华如是说。

在谈到经历时,他说“一个人的经历是财富,没有经历,人会空洞。只有经历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陈金华多年来的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使得他能够更加贴近普通大众,贴近生活,因而他的作品也切实反映出了一个聊城人对于家乡深深的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