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规定什么年龄必须结婚?“剩女”时代的爱情坚守

 江天晓月 2016-05-07


作者:王丽圆

编辑:蛤蛤

转自:社会学了没(ID: socialor)

“剩女”时代的爱情坚守

 

“姑娘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嫁人呢”?

 

什么时候这句话成为了女性生活的一道坎,什么时候婚姻成为了女性的一门必修课,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修满学分,然后完美结业,至于今后的发展就看造化了。那么新时代女性的自我诉求到底是什么呢?女性又如何表达诉求呢?新新时代下,男女两性关系又是否真的平衡了呢?

 


他者:女性则是非主要、消极和非正当


 

西蒙娜· 德· 波伏娃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性主义者,也是一位新女性主义理论家,同时她的女性主义视角深受其伴侣保尔·萨特的影响。萨特是一位存在主义大师,因此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视角更强调女性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特性,强调区别于“他者”的“自我”性质。

 

“他者”是波伏娃在其一部最为经典的女性主义哲学著作——《第二性》中第一次提出的概念。



 

那么何谓“他者”?波伏娃解释道:男人作为“人(man)”的主体,男人决定了女人的存在,因此女人不再是女人本身,而是依赖男人去解释和判定的那种人,是相对于男人不能自主的人,对于男人来说女人只是作为一种“性”的存在。

 

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辨别和定义男人的参照物绝不是女人,因此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则是附属品,是相对于主要者而存在的次要者,是“他者”。这样的男女两性的定义和区分构成了一种附属和支配、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非对称性关系。

 

因此在这样的“他者”文化社会下男性或男性化才是标准和正当的、积极和主流的,而女性或女性化则是非主要、消极和非正当的。总之,女性是一种“他者”。

 


“他者”与“自我”的抗争:

不恨爱情恨婚姻


  

然而没有一个主体会甘愿成为附属的“他者”,波伏娃批判本质先于存在的理论,强调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非对立的主次要者。因此,女性主义唤起了每个个体的自我意识,尤其是女性这个群体,“自我”与“他者”也将展开一场竞争。

 

“逼婚”现象就是一种将女性角色置于“他者”的典型,而“剩女”时代的到来便是女性自我意识唤醒的表现,是“自我”与“他者”展开的一场无硝烟的抗争。在较具女性主义视角的作家王安忆的作品中,女性角色是自主而独立的。她们愤恨传统的家族势力,崇尚自由与爱情,但个人微薄的力量始终敌不过“他者”的强文化,这样无谓的抗争使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女性角色的命运多了些悲凉。

 

而那些梦幻温柔,接受社会安排的女性角色则能顺理成章地迎来美满的婚姻和安逸的人生。因此这也是当下长辈们“逼婚”背后的真理支撑。然而这样的命运差别寓意着女人的命运还是依赖顺从男权思想来决定,无形中就是将女性置于男权控制下的“他者”社会中。

 

尽管文学小说主要依靠高于生活的夸张来增添故事的传奇性,但小说更源于生活,更能透过城市中某一个体反映整个时代的社会氛围,正如王安忆自评说:“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而站在女性主义角度来说,这个城市的故事便是新时代女性与传统男权的一种抗争。女人的命运必须由自己掌握,依靠男人来改变命运只能是女性一厢情愿且不切实际的幻想。

 

“剩女”就是女性的“自我”意识与“他者”社会定义下的角色规范做的一种抗争。该群体的大批涌现与存在,则意味着这种抗争的白热化,且手段更为高明。新时代的女性崇尚自由,追求爱情,也许她们没有小说人物中那么洒脱与传奇,但是她们用“不将就,要讲究”的态度来对待爱情和婚姻,在坚持属于“自我”的一份归属,不为社会牵引。

 


“他者”社会中的女性如何生存?



尽管“他者”与“自我”存在对立意识,但这样的对立并不意味着男女两性的对立。相反两性之间若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则需要带着一种宽容与理解的心态,在女性与男性之间架起一座平和沟通的桥梁。

 

这样客观兼具包容性的女性主义才是让女性在“他者”文化社会中站稳脚跟乃至向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值得被提倡与发展的。

 

所以女性在“他者”社会中的存在空间需要自我去争取与探求,而这争取的基础则是要求女性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而不是沉睡在被赋予的“他者”属性中,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更不是婚姻家庭独有的建造者。

 

像目前普遍化的“剩女”现象,则是新时代女性用个体仅有的一点努力在向社会表达着自我追求独立、崇尚自由、掌握命运的诉求。没有谁可以规定什么年龄适合读书,什么年龄适合恋爱,所以关于婚姻每一个个体也有自己合适的选择与时机抉择。

 

同样“剩女”一词的使用广泛性远远超过“剩男”,这反映了女性在所谓适婚年龄阶段下的压力明显多于男性,这就是女性是“他者”的现实依据。“他者”社会下女性的价值与年龄成反比,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在婚姻市场上乃至在社会价值上都在贬值。

 

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他者”社会中整个社会乃至女性自身都对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极度不自信,追根溯源这种不自信主要还是源自“女性是他者”的观念——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很少听说过男性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担心自身在婚姻和社会市场上的价值下降。而这样的不自信以及对女性的苛刻要求等现象在城市与农村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这里受于篇幅的限制将不再赘述。

 

最后,“他者”社会中女性有着充分的发展空间,而这其中客观包容的新女性主义发展将是女性地位和新形象塑造的巨大支撑,同时需要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出现,更需要每一位女性个体的努力,当然作为对应主体的男性的支持也十分重要,男女两性平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End


推荐:“社会学了没”,社会学人自己的公社,专业、有趣、接地气,让知识有意思,社会有学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