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古人治家“榜样”五

 红谷斋主人 2016-05-07

《家范》卷一

            ——中国的家庭观念

      

            诗书传家

 

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公卿间最名。(柳公绰,字宽,小字起之,书法家柳公权之兄。累官州刺史,侍御史,吏部郎中,御史丞。因讨伐叛番首领吴元济有功,拜京兆尹,后迁河东节度使户部尚书,检校左仆射。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号元。)有家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族有族训,人有人礼。无法无天,离经叛道,惑乱家国,为人不肖,大逆不道。)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此地是读书的地方)诸子仲郢等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包括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以及族中的子弟们,一大早都穿戴好,恭恭敬敬地前来问安。“晨省”,早晨起来向父母问安,这就是家规,非常好的家规。)公绰决公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公绰、公权兄弟,以及叔伯弟弟们都在这里处理公私事物,接待客人,并在这里吃午饭,从早到晚,不离开这里。)烛至,则以次命子弟一人执经史立烛前,躬读。一过毕,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吃过晚饭后,子弟们轮流站在灯下,诵读经史。读完了之后,就开始议论治家的方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有时候讨论文章,有时候听琴,一直到夜深的钟声响了,才各自回去就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临了,诸子还有一项功课需要完成,那就是“昏定”,再次向父母问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1]除了昏定、晨省之外,还有“冬温夏凊”的规矩。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这些都是规矩。尽孝道不是只给钱,在吃穿不愁的今日,问安比给钱更重要。见到你了,知道你在哪里,上哪里去了,还有比这个更让父母放心的嘛?)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坚持二十余年不变,规矩成为习惯,家规成为家风,子弟们自觉地传承下去。)其遇饥岁,则诸子皆蔬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为丹州刺史,以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吾不敢忘也。”(遇到饥荒年月,诸子就以蔬菜为食。柳公绰、柳公权,官居要职,遇上荒年,还要吃野菜充饥,可见兄弟们都是清廉的官员。荒年粮食少,不得不用野菜充饥,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子弟吃苦耐劳的精神,艰苦卓绝精神的需要。未成年是老子养你,已经成年,就要靠自己努力奋斗,学业未成,不能吃肉,学业未成也不能高车骏马地摆阔。)姑姊妹侄有孤嫠者,虽疏远,必为择婿嫁之,皆用刻木妆奁,缬文绢为资装。(堂兄弟,堂姐妹,都是亲骨肉,没有必要分什么厚薄彼此。嫁你的女儿,和嫁堂兄弟的女儿都是一样的。“亲顾、亲顾”,顾才能亲,不顾就不亲。)常言,必待资装丰备,何如嫁不失时。(这句话很好,嫁妆再丰富,不如嫁得其人,嫁得其时。儿女都是这样,开始你自己的生活,开始自食其力,别啃老!)及公绰卒,仲郢一遵其法。(老子死了,儿子能继承父亲的遗志,延续家风,就是好儿子。)

国朝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昉家。(宋代公卿之中,能够坚持礼法,家道不衰的,太宗时的宰相李昉算一个。李昉,字明远,饶阳人。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著作《太平广记五百卷》。)子孙数世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李家好几代的子孙约有二百多口人,没有分家,在一个锅里吃饭。)田园邸舍所收及有官者俸禄,皆聚之一库,计口日给饼饭,(一切收入归公,然后按你的人口分配食物。)婚姻丧葬所费皆有常数。(婚丧嫁娶,孩子生日娘满月,该如何花钱,都有规定。)分命子弟掌其事,其规模大抵出于翰林学士宗谔所制也。(选派家中子弟掌管这些事情。其原则就是李昉之子李宗谔制定的。李宗谔,字昌武,“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进士,授校书郎。”[2]不靠父亲的爵为,谋求职位,可敬。“昉居三馆、两制之职,宗谔不数年,皆践其地。”[3]那些靠裙带关系谋求一官半职的人,有何脸面活在世上!李宗谔还是一个大孝子,“事继母符氏以孝闻。二兄早世,奉嫂字孤,恩礼兼尽。与弟宗谅友爱尤至,覃恩所及,必先群从”。[4]

这里说到两个人,一个是唐代的柳公绰,一个是宋代的李昉。两人治家的共同特点就是诗礼传家。

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不上朝办事的时候,就在自家的书斋里召集诸子们读书讲礼,从早到晚,从冬到夏,一下子就坚持了二十多年。诗书传家,就是一心做好人的人家,就是讲道德的人家,门风敦厚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关注子弟的人品,关注子弟们的健康成长,关注他们自立于社会的能力,因此他们以饱读诗书为乐事,以忠孝节义为能事,厌恶狐朋狗友,讨厌戏猫斗狗,摈弃拉帮结派,远离声色狗马。老子流血流汗买个“宝马”给儿子玩,那是奴才。不是儿坑爹,是爹坑儿。没有赚出“宝马”钱来,“宝马”开起来了,未赚到金山银山,到处撒钱的派头十足,这样的后代,早早晚晚会成为“卖地的祖宗”,“败家的蝗虫”,到头来,讨饭都找不到门。

宋代的李昉,是吃大锅饭的典型。中国人吃大锅饭,是有传统的。吃大锅饭的好处是同甘共苦,而不是哥哥赚得多,吃的好;弟弟赚得少,吃的差。老大生病了,买药看病,到处借贷,穷困潦倒;老二年富力强,升官发财,穷奢极欲,花天酒地,这样不行。中国人喜欢共同富裕,富帮穷,有帮无,不让一个人掉队。大锅饭也有难处,那就是,如何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个人打起了小算盘,大锅饭就不好吃了。



[1] 《礼记·曲礼上》

[2] 《宋史·李昉传》

[3] 《宋史·李昉传》

[4]  《宋史·李昉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