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高望远――论哲学阅读的意义(一 二 三)

 入出有致 2016-05-07

登高望远――论哲学阅读的意义(一 <wbr> <wbr>二 <wbr> <wbr>三) 

登高望远――论哲学阅读的意义

2007年冬在大学历史系的一次演讲

 

来华强

 

一、优秀的学生是善于登高望远的学生

 

    好,我们下面就讲这个题目,就是《登高望远――论哲学阅读的意义》。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题目呢?是因为,从自己做学生的时候开始,也包括自己毕业之后,在多年的读书生涯里面,我就形成了一个观点:就是优秀的学生,是善于登高望远的学生。我这里面说的这个学生,两层含义,首先,是狭义上的,指得就是在校学习的,以学为生的人,就是我们大家;另外呢,我这里这个学生,也指广义上的,就是每一位有志于永葆学生本色的人,我觉得都可以称之为学生。在伟大的生活面前,在广阔的宇宙人生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永远是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这是广义的学生。不管是狭义上的还是广义上的,我认为,要做学生,就做一个优秀的学生。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学生,他就不是一个一般的学生;一般的学生不用格外努力,不用特别强调,你入了学就是学生。但是什么事都有优秀和不优秀之分,我觉得干什么工作,要力求做到优秀这一步,套用一句托尔斯泰的名言,《安娜.卡列尼娜》一开头不是有一句话吗,“幸福的家庭都是一致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我套用过来:优秀的学生或者优秀的工作者都是一致的,而不优秀的工作者各有各的不优秀。你看优秀的工作者他一定都有那几条共同的品质,但是不优秀的人呢,他可能因为粗心,因为眼光不够,等等,形成了他各种各样的不优秀。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做学生,就做优秀的学生。

    我认为优秀的学生是善于登高望远的学生。要做一个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上学的这几年中间,这是国家给我们的一个集中求学的一段非常好的时光,在这段时光里面,一个优秀的学生,通俗讲就是应该善于上楼。上几层楼呢?一定要上到三层楼,你这个学业才算完成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必然是一个善于上楼的学生,登高才能望远。那么,哪三层楼呢?一层楼,就是学习具体的知识。如果对老师来说,一层楼,就是你要善于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知识;做学生的呢,在一层楼,就要善于接受和学习具体的知识。你学英语的,自然要把每一个单词,要把每一篇课文学透;学数学的,要把每一道题做透了。这都是具体的知识。但是仅有具体的知识,不能称之为优秀的学生。你想,你具体的知识学得再多,你有计算机里面储存的多吗?那不可能吧。你外文单词背得再多,一个金山词霸就比你多得多。所以好的学生,除了一层楼以外,还要接着上二层楼,这个电脑就不行了,这就是人要超出机器的一个很大的地方。在二层楼,你要善于发现事物的规律,在你的学习过程里头,要善于从一层楼上到二层楼,要总结要发现要明白事物的规律,二层楼上全是规律,这就是二层楼。你比如说看足球,好多同学喜欢看足球,你听一般的电视台评论员评球的话,他讲得再好,也无非是在一层楼来解说这个足球。你看前年那个世界杯,你把张路指导请来,张指导,他以前就是著名的守门员嘛,你听他的解说,他一下子就把你带到了二层楼去了。他告诉你这几天在这一届世界杯上,阿根廷队创造了一个阿根廷禁区这么一个打法,葡萄牙队创造了一个葡萄牙跑位这样一个打法,他告诉你怎么跑怎么打,然后你按照他讲的这个再看,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因为张指导他是站在二层楼上,他把足球的规律给你揭示出来了。你拿着这个规律再反观那个实践,就看得清楚了。所以一定要善于上到二层楼,要发现事物的规律。那么三层楼是怎么回事?那就更高了。我们学习说到底最终是要干什么呢,最终是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你的学习生涯里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增长,慢慢慢慢地,无形中,多看一些好书,多结交一些良师益友,在有形无形的教育过程里面,你正确的价值观就形成了,这样你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坚定的人。

    一个人坚定不坚定,坚强不坚强,内心稳定不稳定,就看他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一生的学习里面,如果能逐步做到这么三层,已经很可以了,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难的境界了,但只要去做,也不难达到。你要问我,你现在上到几层楼了,或者你讲课,你做为老师你能把我们带到几层楼去呀,我衡量了一下自己,我觉得我能把大家带到二层半,三层我是上不去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看三层楼,就是正确的价值观,那里面有世界观呀人生观呀宇宙观呀美学观呀,要说起人生观宇宙观,这些我自己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这个没法给大家讲清楚,但里面的美学观,我觉得自己还是稳定的成熟的深刻的正确的,所以,我只能说我能把大家带到二层半,三层楼我还正在努力呢。所以上楼,它是一件慢慢的事情,不着急,咱们年轻啊,年轻就是巨大的财富。

 

二、绘事后素

 

    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登高望远的过程里面,哲学阅读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你的整个的学习过程里头,在你的上楼的过程里头,哲学阅读是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的重要部分,对你的一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有的同学就会有疑问,说我将来出去,毕业之后,我又不从事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我要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或者我搞历史科学研究,我当建筑师,我当艺术家,等等,我这些跟你的哲学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将来出了校门以后,肯定会奔向你的广阔的人生,各人有各人要从事的事业,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生,那么到底读哲学书,培养良好的哲学素质跟你将来广阔的具体人生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话,为我们做了明确的回答,我们来看一看:

 

    子夏问曰:“《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论语》里面,在《八佾》篇里头,有一天,孔子有一位字子夏的学生,他就向孔子提了一个问题,他就说老师,你看我读《诗经》的时候,我读到《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叫《硕人》,《诗经》里有一首诗不是叫《硕人》吗,硕士的硕,硕人就是美人的意思。《硕人》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详细描写一位美人的诗,那首诗,详细描绘了那位美人,皮肤怎么样,眉毛怎么样,手怎么样,等等,非常美的一位美人。那首诗到了最后呢,出现了这样八个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是从外形上写这个美人的美,这八个字呢,是从精神上,把这个美人的意态之美写出来了。“巧笑倩兮”,“倩”就是笑得好看的意思,说你看这个美人笑得多么好看;“美目盼兮”,“盼”是什么意思呢,“盼”的本意就是黑白分明,目分嘛,黑白分明嘛,说这个美人的眼睛长得漂亮,那么有精神,黑是黑,白是白,黑白分明,多么好看。这两句话,就是从精神上抓住了这个美人的意态之美,这八个字,子夏没有什么疑问,他要请教老师的不是这八个字,他问的是下面他自己的这个感觉。他就是说“《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他问的是这个。“素以为绚兮”,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素以为绚兮”呢。他就说老师你看,诗里面写的这位美人,人家是这么漂亮,这么优雅,这么美丽,但是通篇看来,也没有写她怎么浓妆艳抹,也没有写她怎么画妆打扮,没有,这个美人,她是那么的朴素,但是给我的感觉又是这么的漂亮、高贵、优雅,“素以为绚兮”,换句话说就是以素为绚兮,素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朴素,是那样的朴素,为什么又是那么的漂亮,那为什么有的女性我不觉得美,她们打扮的浓妆艳抹我不觉得美,可这里面的这个女性呢,是那么的朴素,但是为什么又那么的优雅,这是怎么的一个道理,“何谓也”?他这个地方看不懂,问老师。孔子接着就说“绘事后素”,孔子就用这四个字回答了子夏的疑问。

   “绘事后素”,什么叫做“绘事后素”呢,当年有一位大学者杨伯峻先生,他就说,为了正确理解“绘事后素”,你把一个“于是”的“于”字,添在“绘事后素”的哪一个字后面,这一句话就豁然开通了。好,思考一下。是这样的,应该是添在那个“后”字后头,就是“绘事后于素”,这样这个话你就理解了。什么是“绘事”呢,“绘事”就是绘画这件事,绘事就是画画;“素”是什么东西呢,素就是洁白的丝绢,那时候没有纸,画画就是画在洁白的丝绢上的。那么什么叫做“绘事后素”呢,孔子就借这个事告诉他,意思就是说,你要想画出一张好画来,你先得有一张洁白坚韧的底子在那儿放着,洁白坚韧的底子在先,绘画这件事在后,看起来你是要画画,其实,先别着急,画画这件事其实是后来的,你先得有一张洁白坚韧的底子;试想,如果你的底子是肮脏混乱的,你怎么能在这样的底子上画出一张好画呢,所以说,“绘事后素”。你要直译就是绘画这件事,后于洁白的底子这件事,通畅一点的翻译就是,洁白的底子在先,绘画这件事在后;他的意思就是说,要想画出一张好画,你先得有一张洁白坚韧的底子,他强调底子的重要,他揭示了两件事之间,哪件事在先,哪件事在后。

   那么,子夏不是问他“素以为绚兮”吗,不是在探讨那首诗吗,不是问那位女性为什么那么朴素又那么漂亮吗,那孔子为什么用画画这件事来说明这个道理呢,实际上是等于回答了他那个疑问,所以子夏也明白了。那意思就是说为什么刚才那位女性又朴素又美丽?那说到底,就像画画一样,因为这位女性,人家有美的底子啊,有了美的底子,浓妆也好,淡妆也好,穿什么衣服也好,人家总是美的,你要没这个美的底子,你怎么美啊?他等于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同学可能会问,那什么叫美的底子,现在不是一个追求美的时代吗,什么是美的底子啊?其实我觉得很简单,就八个字嘛,身体健康,思想高尚,我觉得这八个字就是美的底子。你想想看看,一个人,身体健康,思想高尚,你想,一个人具备了这个美的底子之后,你觉得她,是不是怎么样都是美的,如果你这两条缺了一条,你怎么办你也美不起来的。所以一个人要想美,你先织就一张美的底子,身体健康,思想高尚,这样你自然就美了,你化妆也好,不化妆也好,什么衣服穿在你身上都看着漂亮,因为你先把最先的那件事做好了。

    所以子夏听了老师说了绘事后素之后,子夏就明白了;不但明白了,而且他思想跳跃地很快,他进一步地联想到了一个大问题,子夏接着就说“礼后乎”?翻成白话就是说,老师,通过刚才您这么一说的话呢,我现在突然想到,你看咱们现在推行种种的礼仪规范,你看哪个时代不都有哪个时代的礼仪规范吗。规章制度方针政策,你像我们来的时候,路上的红绿灯等等,不都是礼吗?各各时代都推行它那个时代种种的礼仪规范。子夏就突然想到,老师我今天才意识到,原来礼仪规范的推行,其实,也是一件后来的事;在礼仪规范推行之先,必有一件事要做好。那件事如果做好了,这个礼仪规范不推自行;如果那件事不做好,这个礼仪规范怎么推也推不开。我现在才意识到,礼后乎?礼不也是一件后来的事吗。礼就像画画,在画画之先要先有一张底子。

    那我就问大家,你说,在礼前面有个什么字儿啊?什么在礼之先啊?就好比我来的路上,红绿灯,就包括我自己,我以前也不能说没有闯过红灯,但是一般情况下,我现在是不再闯红灯了。你看现在为了维护红绿灯这个礼,多费心。本来这个红灯一亮,这就是一个信号嘛,这就是一个提示嘛,就足够了嘛,但是不行,等红灯亮了之后,它怕行人着急呀,你看现在还有一个读秒,60秒,59、58往底下读,它怕你着急呀;然后地上还画了一条线,你别越这条线啊,不行,有些人非要越这条线;现在你看有些工人师傅,人家在那值勤,弄一根带子,红灯一亮,把那带子一扯过来,你别闯这根线。你看就为了这个简单的礼,费了多少事,但是就这样,我请同学你回来仔细观察一下,你看有多少人,严格地遵守了这个礼,很少。往往读秒读到还剩二三十秒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往前走。

    那为什么这样一个对人人都有好处的这样一个礼,就这么难以推行开呢,关键是一个字没有做好。什么字呢?我自己体会,礼在后面,什么在礼前面呢,就是心在礼先,心先礼后,心灵的“心”。心就是认识,就是态度,就是你的心对这个礼的认识;如果你的认识不到位的话,勉强你去执行这个礼,是执行不好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为什么我说我现在红绿灯我基本上能遵守呢,因为我的心到了,我的认识到了。我怎么想呢,我每次到了红绿灯那儿我就想,你看,现在正在读秒是吧,现在是60秒,啪红灯一亮60秒,那我就想,60秒,如果这个风险最高等级是60分的话,现在这个路上的风险是最高级的,英语里头有比较级,路上也有比较级呀,现在的风险是最高级的,60分;人家国家派人免费地在这里给我设置了一些设置,高科技的手段,还免费地为我清除马路上的风险,然后60、59、58一点一点地把这个风险给你清除完了,这时候绿灯就亮了,绿灯一亮说明好了,你现在可以过了,路上的风险没了。既然我的认识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你就催着我往前走,我还劝你呢,我说你何必着急呢,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嘛,国家替你清除风险,你在零风险的情况下往前走不好吗,你为何要闯这个红灯呢。所以当你的认识到了位之后,这个礼,不用管了,不推自行;如果你的认识不到,你总觉得凭什么让我在这儿等啊,我还有事要办呢,你总是着急呀。

    所以子夏就说礼后乎,他就深刻地认识到,在礼仪规范这个推行之先,还有一件事要做好,就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心先礼后,如果心这个底子不打好,礼是没法推行的。所以子夏说完这个话之后,孔子也很受启发,你看,孔子就叫着他的名字说,(商就是他的名字,起就是启发的意思,予就是我),商啊,你刚才这段话,你所说的礼后乎这个话,其实对我也很有启发,我以前只是觉得我这一生搞教育,觉得我干别的不行,所以吗我搞教育,经你这么一说,今天我也意识到,原来,我搞教育,我是为中华民族打下一张坚韧洁白的深厚的思想情感文化的底子。一个民族,如果有了这张底子,那这个民族干什么都好;没这张底子,就干什么都不好。所以今天我才意识到,我的教育工作原来这么有价值啊,所以商啊,我感谢你,从今往后,咱们可以谈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为什么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呢,因为在孔子看来,读一首诗,要善于发挥联想,如果字面给你的是什么,你就认为是什么,那不是一个好的读者。孔子就觉得,你看,你这个学生子夏,你通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发现了问题,向我询问“素以为绚兮”怎么回事,我告诉你“绘事后素”,然后你就想到礼仪规范的推行也有一个东西在先,你看,我们通过一首诗就展开了联想,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富于联想的学生,那才可以同他谈诗,所以他最后就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就这个道理。

    这段话,今天我们看来,受到的一个重要启发就在于什么呢?就在于绘画和底子的关系我们明白了,做这样的一件事和做那样的一件事的关系我们明白了。我们感到这人生里头,往往两件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这件事没有做好,你就想是不是因为前面那件事没有做好;反之要想做好这件事,是不是一定要把那件事做好啊。 

    这样我们就顺理成章地想到了韩愈的那个著名的论断,韩愈在《师说》里面不是说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个术业指的就是具体的专业,你不同的老师教不同的课,你将来学不同的专业,从事不同的工作,你必然有你自己具体的学问、具体的工作,各人干各人的事情,有的搞出版,有的搞发行,有的搞历史研究,这个就叫具体的各种各样的术业,每个人有自己专攻的术业;但是“闻道有先后”,我把它改一下,就是“术业有专攻,先后必闻道”。你术业有专攻,这是肯定的,搞外语的、搞化学的、搞数学的,术业有专攻;但是,我们一定要牢记一点,“先后必闻道”,或早或晚,当然越早越好,你这一生,一定要打下深厚的哲学底子;我这里借这个道字,我认为哲学就是道,就是各门具体学问的底子。如果你不能做到先后必闻道,你工作了很长时间,你在学校学了好多年,你还埋头在一层楼里面,当然啦,刚才说了,一层楼是必须的,你不上一层楼,怎么上二层楼呢;但是,仅仅一层楼是不够的,一定越早越好,一定要打下深厚的哲学基础,在自己身上铸就深厚的哲学素质,这就是你这一生,人生的底子,人生的康庄大道。走上了这条康庄大道之后,那么你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具体的工作,一定会搞得好;如果没有这个深厚的哲学底子,你那个具体工作是搞不好的,一定是搞不好的。所以一定要知道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孔子的这段话,主要就是讲了术和道的辩证关系。我们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就是术,那个具体工作下面的那个底子就是道;哲学就是道,具体的学问就是术,人生存在着术和道的这么一个辩证的关系,这么一对矛盾。

 

三、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初级阶段,抽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

 

    刚才这个疑问解决了之后,我们就了解了哲学素质和具体的人生、具体的事业的关系,就是道和术的关系,那么你接着就会问,到底哲学素质高了,有什么好处呢?你提倡多读一点哲学书,那么哲学阅读的意义何在呢?我觉得,哲学阅读的意义就两个:一个就是提高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再一个就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就这两个意义。

    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接下来主要就讲第一个意义。你就会问,为什么一个人要强调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呢?我是学文科的,将来我要搞艺术呀,不是说文科要强调形象思维吗,那为什么你这里就笼统地说要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呢?那不是理工科才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吗?平常不是有这么一个一般的看法吗?所以下面我就先谈这个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问题。

    什么是抽象,你把这个词倒过来念就理解了。抽象就是象抽,就是从象而抽,就是从纷繁的现象中抽取本质。一个人,为什么要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呢?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不像一般学术界说的那样,搞文科的、搞艺术的重在形象思维;搞理工的、搞自然科学的重在抽象思维或者叫逻辑思维;我觉得,这样一种看法是错误的,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这么多年来,误导了很多人,现在到了有必要把这个东西打破的时候了。

    我坚定地认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不是“左右”之分,而是高低之分;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初级阶段,抽象思维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这是我的一个学术观点,我非常坚信这一点。我也希望你能接受这一点。形象思维这个是不用学的,不用特殊培养的,生来就有的,小孩生下来,在幼年阶段,最早有的思维模式就是形象思维,这是人类思维的初级阶段,不用特地培养的。学习干什么?从某种意义上,学习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才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那么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看一看一个人要是没有抽象思维能力会怎样?形象思维不要紧,这个是不会没有的,生来就有形象思维的,但是一个人要是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就会怎样呢,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很可能有生命危险,很可能被活活地饿死。你就会说这不是危言耸听吗,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就有生命危险,就会活活地饿死,太夸张了吧。那么,我下面就给你举一个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中提到的例子,你自己推论一下,你看最后是不是这个结果。

    大家知道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叫柏拉图,柏拉图有一天饿了,他就告诉他的仆人,你去外面给我买一个面包回来,外面街上都是卖面包的嘛。这仆人就出去了,过了一会空手而归,说报告先生我买不回来面包,柏拉图说街上不都是卖面包的吗,怎么一个面包都买不回来呢;仆人说街上只有方面包,圆面包,长面包,没有你说的那个“面包”的面包,所以我买不回来。柏拉图一听,说那这样吧,你去给我买一个长面包吧,这仆人又出去了,过了一会还是空手而回,这会儿柏拉图已经饿的差不多了,问面包呢,这个仆人说,报告先生我还是买不回来,只有黄的长面包,白的长面包,没有你说的那个“长面包”的长面包,我买不回来。柏拉图就又说,那你就买一个白的长面包吧。结果仆人还是空着手回来,说只有冷的白长面包,热的白长面包,没有你说的那个“白的长面包”的白的长面包。柏拉图实在是饿得没劲了。你想,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下去的话,那柏拉图最终不是要活活饿死吗,那么你就想,为什么这个仆人居然买不回一个面包呢?这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这个仆人,没有抽象思维能力,不会抽象。柏拉图说你去给我买一个面包,他说的这个面包,是就面包的一般意义说的,指得是只要具备了面包的共性就可以了,别管热的凉的,方的长的,只要是个面包就行了嘛;但是这个仆人不会抽象,他不会抽象,他就陷在一个一个具体的面包里面了。试想,这世界上可以说永远也不会有哪一个具体的面包能够完全附合柏拉图给他划定的那个面包。因为,柏拉图说的那个面包,是从面包的共性上说的;而他眼前看到的,只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面包。他不会抽象,不会抽象就陷到具体的形象里去了,永远买不回一个面包,事情就是这么可怕。但柏拉图为什么没被饿死呢,因为这个事还可以解决,估计柏拉图领着这个仆人,来到面包房,就指着一个面包说,就它了,给我买回来吧,这样的话,这个仆人才把这个面包买回来。

    但是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也是冯先生讲的,你看这个事情就不太好办了。说有一个小孩上学,这一天老师给小孩讲《论语》,讲《论语》里面哪一句话呢,就讲“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老师就告诉孩子们,“吾”是什么意思啊?“吾”就是我,记好了没有,小孩就说,记住了。这不就放学回家了吗,回家了以后他爸爸就问他,今天学得什么功课呀?小孩说,今天学得是“吾日三省吾身”。他爸爸就问“吾”是什么意思?小孩就说,“吾”是我老师。他爸爸说不对不对,你这理解错了,“吾”怎么会是你老师呢,记好了,“吾”就是我。孩子说这回我记住了。第二天老师提问他,说昨天学得那个“吾”字是什么意思,孩子说老师你昨天讲得不对,“吾”不是你,“吾”是我爸爸!这老师一听,他觉得这事很不好办。老师就想,如果你让张三去告诉他“吾”就是我,这孩子就会以为“吾”就是张三,让李四去告诉他“吾”就是我,他就会以为“吾”就是李四,这问题恐怕一时解决不了。为什么,这孩子年龄太小了,现在还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须知,老师说的那个“吾”就是“我”,是个抽象意义的我,并不指哪一个具体的人。可这个孩子年龄小,还没有建立起抽象思维能力,所以他眼前只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我,所以他在这个年龄段是没办法理解这个“我”的真正的抽象的意义。

    所以通过这两个看似笑话的例子,冯友兰先生就告诉我们:“人若没有一种抽象的能力,就连话也不能说,说话总要用一些有一般意义的名词,这些名词的来源就是抽象”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抽象思维的重要;而抽象思维,是需要慢慢培养的,生来是没有的,通过学习,就是要培养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不要紧的,那个是与生俱来的。关于抽象思维的重要,等会儿我还要慢慢地解释这个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