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难有国产电影的开头,像《老炮儿》和《心迷宫》一样好

 真友书屋 2016-05-07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IrisMagazine)。


文 | 开寅


电影《老炮儿》的第一个镜头,画面给出特写的不是扮演主角的冯小刚,而是前来客串的余皑磊,他扮演的小偷在繁华的后海酒吧街熟练地偷了一个钱包,镜头跟着他的背影来到僻静的胡同里,他抽出人民币大票然后把钱包甩在垃圾桶里。

 




这时站在他身后几十米开外的冯小刚突然开腔了:他让小偷把身份证寄还给失主。在整个对话里,我们首先看到的只是冯小刚扮演的六爷的后脑勺,然后是远景他提着鸟笼一直站在阴影里,最后是鸟笼跟着他的步伐进了屋门。

 


在这开场戏里,作为观众的我们根本没有看到六爷的相貌为何,要等到开篇字幕闪过之后,我们才看见提着鸟笼出现的六爷的正脸。

 

主角在一部电影里的第一次出现是人物塑造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精彩的亮相会让人物对他形成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而平庸的亮相则会抹杀人物的个性特征,让他在观众心目中难以形成应该具有的存在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亮相并不意味着需要看清人物的面貌。正如在《老炮儿》的开场,观众看到人物的行为,听见人物的话语,了解他所参与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却没有看到他的脸孔,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观众形成了对该人物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他在下一场真正露出面容时——在鸟笼前喂食小鸟——的特写镜头,聚集了观众积累以久的关注度,刹那间六爷就成了整个电影的中心。导演的意图完满达到。

 



类似于如是先隐含再突出的人物亮相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留白式亮相」,在类型化电影中塑造具有复杂个性的人物时非常有效:先隐藏起来的面孔预示着其内心的神秘、情感的复杂和性格的多变,给观众以强烈的暗示让他们随着剧情的展开而注意人物所展示的个性的不同侧面。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法国导演让-彼埃尔·梅尔维尔的1962年的经典犯罪影片《眼线》。开场不久,主角之一莫里斯家里的门铃响,他打开门以后,灯光斜射造成的阴影恰巧把来人的上半身笼罩在内,我们看不清他的面孔,却只能看清他戴着一顶礼帽(法语中「眼线」的同义词)。

 



该人在阴影中站立了几秒钟,才走上前一步来到亮光中,这下我们才看清这是莫里斯的同伙,由让-保罗·贝尔蒙多扮演的西里安。这样的亮相实际上给西里安蒙上了一层难以琢磨的神秘感,而实际上整部电影的核心就聚焦于莫里斯对于西里安的怀疑:这个人到底是赤胆忠心的朋友,还是一个向警察告密的无耻小人?

 

一个几秒钟遮挡住人物面部的亮相,把影片的主题以充满视觉画面感的方式预示给了观众。

 



「留白式亮相」只是众多电影人物亮相方式中的一种,它比较适合于单一人物为主角的影片。而当一部电影有多重主角或者干脆是一部群像电影的时候,人物亮相的设计就会变的相当复杂。

 

昆汀·塔伦蒂诺的影片《落水狗》里的主要角色有八个人,每个人的个性、秉性、说话方式都不尽相同。为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这所有人的特点,塔伦蒂诺很聪明地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圆形的早餐桌旁,让摄影机围绕着圆桌移动。

 



而针对两三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人各抒己见,运动的镜头恰到好处地捕捉了每个人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一场按照常规原本会耗时耗力的八人亮相在几分钟之内就完成了,而观众对每个人的形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5年的国产电影《心迷宫》也是一部群像式心理惊悚片,它在开场不久设置了一个由长镜头带出的五个人物亮相,摄影机像在拍摄接力赛一样由上一个人物走向下一个人物,同时把这些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一笔勾勒出,这也是国产电影里少见的精彩亮相之笔。

 



上面所说的人物亮相方式都是通过镜头调度、画面构图和光影变化而实现的。不过另有一种更高超的人物亮相方式是通过人物在画面内的运动而达到使其由不可见到可见,由不被关注而变为焦点。

 

梅尔维尔1966年的影片《独行杀手》开场第一个镜头是在一间空荡而黑暗的卧室里,日光从两扇狭长型的窗户照进来,在光影中我们大概能看到画面远景的右下角放着一张床,而几乎安静无声的画面中跳出影片的开始字幕。




字幕起到一半,忽然床上火光闪亮,一根香烟被点着,我们这才意识到原来床上一直安静地躺着一个人。两分钟后字幕出完,画外响起曲调悲伤的音乐,这个人缓缓从床上坐起,镜头反打,我们看清这是面容冷峻的阿兰·德隆。

 

毋需多言,这样一个沉默无声却充满着细腻人物动作的开场亮相,将一个孤独、决绝而又内心忧郁情感丰富的杀手形象和他的内心刻画地丝丝入扣。

 



以这一方式让人物亮相的登峰造极之作要属劳伦斯·奥利佛自导自演的莎翁名著《哈姆雷特》。影片开场以后,各路人物纷纷出场,唯独主角哈姆雷特一直不见踪影。在新晋国王举行的宴会上,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从长餐桌旁站起身向国王申请返回法国,后者应允。

 



画面镜头从雷欧提斯的正面切换到他的背面,他站在远景的桌子旁边弯腰鞠躬致谢。桌子旁边坐满了正在吃喝的大臣食客,而观众的目光也都集中在画面右侧正在和国王对话的雷欧提斯,而此时国王突然微微转头,口中念出「哈姆雷特」的名字,我们这时才发现画面的左侧下方近景的一张椅子上躺坐着一个人,他的手托腮遮住了脸,也因此我们几乎看不清他的面容。

 



而此时所有人都停下动作注视着他,他这才放下遮住脸的右手,让脸孔缓缓出现在镜头画面中:这正是劳伦斯·奥利佛扮演的哈姆雷特。这一人物亮相的高超之处在于,我们注定要看到的主角哈姆雷特从一开始就一直在观众的视野之中,而且他的位置比任何其他人都要更靠近摄影机。

 



但画面中其他人物杂乱的动作和对话神奇地「拽」走了观众的关注点,让所有人在一开始都聚焦于其他人纷乱的谈话和华丽的动作,根本没有注意到哈姆雷特的存在。而只有当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他们的视线才引导了观众的视线,让后者在人群中发现了哈姆雷特的存在,同时也在瞬间勾勒了他隔离于尘世喧嚣而内心忧郁悲痛的精神状态。


这样在同一画面内通过精准而神奇的细腻调度让人从「无」到「有」的浮现堪称达到了电影人物亮相的最高水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