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条老街有着浓浓的湘潭味道,多去走走吧!

 lidiming 2016-05-07

地图上,湘潭只是南方一个珍珠小城,小巧玲珑,温润精致,既不繁华,也不冷清,湘江从城中蜿蜒流过,滋养着这座城市的脉络,也濡染它青葱的肌肤,历史在它的身上披上尘霜也留下荣光。

街名是不是有点眼熟?叫城正街的,在全国貌似不少,听老人说以前也叫“城里头”。曾经老觉得“城里头”这三个字好土,但知道一些故事后,才知道有我们湘潭的城正街这么悠久历史的,原来真不多,据说, 城正街秦以前属荆楚之域,汉时成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开始到1995年,都是湘潭县治所在地。

只记得当年城正街的人是作故正经的街上人,城正街的教老壳(俗语:称王称霸的人)比郊区砂子岭的教老壳牛皮得多。

城正街历史上叫做宣化街,当时的湘潭发展为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而眼前这个城正街,就是湘潭的商贸集中的要地,也是外来人流、物流和本土特产的交易中心。

城正街在明朝的时候,是座城,有6张城门,分别是:文星门、熙春门、观湘门,拱极门、瞻岳门、通济门、观湘门。看这名字,显得多么高端大气有文化?! 拥有三街九巷.三街,河街,宣化街, 大街。 九巷:柳师巷子、按察司巷、水门巷,宁乡巷、高步天衢巷,瞻家巷、黄龙巷、铸钟巷、兴仁巷。

不好意思,列这么多巷子名并非故意绰书袋让人眼花缭乱,仅只是为了仰慕一下古人取名的精致和讲究。这名字,读起来押韵合辙,又看起来很美。

再看看这张照片吧,因为这里现在也没有了……要寻找当年的繁华旧迹,只能靠想象了。

湘潭是什么味道?幼年时,家在外地,每年父母带我们回湘潭过年,舅舅家在下摄司,姑姑家在建设路口煤机厂,每次走亲戚,亲戚家照例都要拿桂枝油槟榔招待大人,我们就蹭一点槟榔边子——从槟榔壳子上撕一小条塞进嘴口,桂枝油那种又香又甜又辣的感觉瞬间从舌尖弥漫开来,直冲脑仁鼻孔,然后泪珠就从眼角渗出来,那种刺激的爽劲,是我小时候感受湘潭的第一种味道。

还有亲戚家挂在屋檐下的冷烟子腊肉,用淘米水一顿洗,冬笋一炒或者切大片清蒸,瘦肉暗红劲道,肥肉晶莹透亮,一口咬下去,香油在口里炸开,满嘴都是乡村柴火的清香。这是我小时候感受湘潭的第二种味道。

老早以前就叫红烧肉,后来因为毛爹爹喜欢,加上毛家饭店的着力推广,现在多了个名字:毛氏红烧肉。韶山当地,确有做此菜的高手,有一年朋友请我到他们单位的食堂吃饭,说是食堂新来了一个韶山跳槽来的大师傅,红烧肉做得是一绝,特意请几个朋友去品尝,红烧肉端上来,五花三层的透亮琥珀色,鲜香绵软,入口消融,竟然毫不肥腻。那一顿,我们六个人,还有一位女士,吃了整整一脸盆的红烧肉,真的一点都没夸张,那种红双喜的脸盆一脸盆的红烧肉啊。这是我记忆中湘潭的第三种味道。

这个就不用说了,湘潭人一看就知道:红班椒炒鱼嫩子嘞!酥辣鲜香,宴酒下饭不打摁桶。这是我记忆中湘潭的第四种味道。

这是连着城正街的五九年开建的湘潭一大桥, 当时全市工人、干部、市民、学生和驻潭部队都参加义务劳动,听父母亲说当年他们都多次去挑土运石,是每个单位的政治任务,两年后的1961年10月1日,大桥建成通车,省委书记华国锋为大桥通车剪彩。

当年在靠近郊区的那一头,还是一片田野和池塘,八月的荷塘,一片翠绿的荷叶中缀满粉红的荷花,莲城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按理,《荷塘月色》这样的美文要诞生在湘潭才对。

不过,有白石老人《深秋残荷》的水墨丹青,有着“留得残荷听雨声 ”的意韵,也不枉传颂了莲城的美名了。

始建于1131年老街的文庙,曾经“晨钟暮鼓,香火极盛,顶礼膜拜者接踵如蚁”。

在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昔日人影笑语皆寂然,文庙却依旧安静地蛰伏在城市喧嚣的深处。 在历史的演变和时空交错中,城正街坚守着一个城市的昨日情怀。  

城正街 的曙光学校, 是创办于1902年的学校,当年是一所私立学校,所收的学生多数是官宦子弟。 原籍湘潭县射埠镇的巨鱼村的宋楚瑜,孩提时代曾在这里度过一段短暂的时光。

2005年 , 宋楚瑜返回阔别50多个春秋的故乡祭祖时的情景。

矗立在文庙学宫坪的中间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紧靠着奎星门。

这个纪念碑,是1938年7月7日,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当时的陆军中将、步兵学校教育长王俊,题写了“忠贞永式”的奠基礼碑。

街里的唐氏义门来历: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湖南大旱。明代贡士、江西吉水县主簿唐礼率湘潭族众1000多人,捐赠谷物一万多担,赈济潭、衡、攸、醴四县灾民,帮助灾民度过了困难时期。明成祖朱棣为表彰唐姓族众的赈灾义举,题赠“唐氏义门”四个字,下令湘潭知府按题字刻在石头上以示表彰。

湘潭知府奉旨在宣化街建立祠堂,并将题字刻石镶嵌在唐则敏公祠的门楼上方。

同时在牌坊两边篆刻碑文,记录并表彰这种救济苍生的大义之举。

沿城正街至喇叭口,就到了雨湖了,一般来到这里,都必去雨湖逛一逛的,雨湖历来就是湘潭风景名胜地,自古以来许多著名诗人在此留下佳作,有“垂柳碧孤塔,夕阳红半桥”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

雨湖有发源殿、岸花亭、夕照亭、双璧坊等名景。

位于雨湖公园内的夕照亭始建于宋代,应是江西会馆后花园中的水阁凉亭。亭下辟有清池,清池岸边垒怪石嶙峋假山,为著名的“雨湖八景”之一。

“双璧坊”的故事:清嘉庆年间,有民女二人,时称“艳慧双绝”,被骗入湘潭妓院。二人坚贞不屈,夜投雨湖而死。邑人乃为二女立坊于雨湖旁,由当地探花石承藻题墓为“双璧冢”,署坊曰“双璧无瑕”,窃以为,此二女子,真烈女也。

唐代大诗人、书法家褚遂良《湘潭偶题》中有“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桂海棠前”的名句,足见当时的湘潭街肆连绵、灯火万家的繁华盛况。 以前它曾经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街道,多少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文人墨客,曾经在这里留连徘徊。如今,我们能找到的却只是一条条面目全非的陋巷。真是往事渐渐远,青苔悠悠碧。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现代史上,湘潭可谓人才辈出,近代以前的三国丞相蒋琬,西晋大司马陶侃,宋朝名将刘琦,北宋哲学家、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南宋大文学家、理学家、湖湘学派代表胡安国、张木式,清朝名臣陈鹏年;近现代以来曾国藩、曾国荃,王恺 运,雄秋谨,齐白石,肖三、张天翼;一代世纪伟人毛泽东,还有彭德怀,黄公略、罗亦农、陈庚、谭政、彭绍辉、周小舟等。有些不清楚的自行脑补。

在感慨岁月的消蚀使许多鲜活的前尘往事化为乌有的同时,湘潭这座江南小城安详依旧,静静的湘江永恒默然地流淌,在岁月轮回的改朝换代中,依然淡定与宁静,一任外面的世界忐忑不安、喧嚣尘上。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作者:王文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