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宝贝 妈妈 张靓颖 - 宝贝 妈妈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是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赞颂母爱的优秀诗歌,请跟随中国好诗词一起领略哪浓浓的母爱!

诗经·邶风·凯风 先秦-佚名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凯风》,《诗经·邶风》的一篇。先秦时代邶地汉族民歌。全诗四章,每章四句。七子对母亲抚育劳苦的咏叹。

豫章行 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注:《豫章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回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亲眼目睹了新征士兵出征前妻儿老小呼天抢地的悲怆场面后,借乐府旧题写下的诗篇。此诗一方面对出征的战士以及百姓的苦难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平叛战争,英勇作战。这种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千古流传不衰。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慈乌夜啼 唐-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 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 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 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 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 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 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 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 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 鸟中之曾参。
注:白诗借物言志,以鸟喻人借慈乌鸟表达自己的愧恨和哀伤。又运用典故借吴起、曾参事,从反、正两个方面点明诗歌的情感。孟诗运用细节描写,用“临行密密逢”的动作描写与“意恐迟迟归”的心理描写,描摹出母亲的慈爱,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用比喻直抒胸臆,表达游子回报母爱的决心。

谁氏子 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遣兴 唐-杜甫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西上辞母坟 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注:唐陈去疾[唐](约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字文医,侯官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举进士及第。历官邕管副使。去疾所作诗,今存十三首。(见《全唐诗》)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唐-鲍溶  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 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著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 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注: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 赞美母亲象春蚕吐丝那样,为子女殷勤操劳。做儿女的应该侍奉膝下,不应和母亲远远的离开。

乌夜号 唐-李群玉  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有鸟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注: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思母
唐-舆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注:舆恭的这首思念亡母的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诗人回忆:去年五月黄梅时节,家中粮断,白发老娘倚门翘首,盼儿归来,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无长物,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老母。当时的境况虽然清苦,但毕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现在,母亲已经去世,柴扉冷落,已无亲人倚门。霜打芦花,泪湿衣衫,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恸。 读这首诗,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诗中写梅雨季节,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朴素真实,直抒胸臆。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至诚。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这是作诗的真谛,这是做人的真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人倪瑞璿《忆母》中的这两句诗,总算懂得了母亲的心肠,这是对母亲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儿女的,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比喻真切,语出肺腑,所以能真挚感人,流传千古。 舆恭的《思母》所以格外动人,更因为诗是出家人写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尘缘和难舍的亲情。其实,母爱的崇尚和感戴,与出家宗旨并不相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这就是说,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一切众生,好像母亲忆念亲生儿子一样。在佛经中,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舆恭的感情所以美好,正因为在他的诗中,充满了世俗的人情。

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注:这是一首描写母爱的古诗,大意是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 邗沟应该是地名,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别老母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天赋极高,十六岁时应府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中秀才,但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和母亲一起过着孤苦的生活。加之考举人不中,仕途无望,所以在二十三岁时,不得不外出游幕谋生,《别老母》诗,就是在这种境遇下写的。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 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 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 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 不敢叹风尘。
注:《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忆母 清-倪瑞璿  河广难航莫我过, 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 只恐思儿泪更多!
注:倪瑞璿(1702——1731),浙江宿迁人,女诗人。
温馨提示 中国好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