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权强大到极致反而不堪一击:中国历史上最怪诞的政变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5-07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剧照,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左,霍建华饰)北征瓦剌惨败,受伤后与女医谭允贤(右,刘诗诗饰)互相扶持度过一段艰难时光。这段历史被称为“土木堡之变”,也正是夺门之变的前因

文 | 押沙龙

《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3月下(微信号:gjrwls ),原标题《皇权强大到极致反而不堪一击 夺门之变:中国历史上最怪诞的政变》,有删节

“夺门之变”中的主角明英宗,可说是历史的异数。在他之前中国也有过好几位下台后又复辟的皇帝,但他们大多是因缘际会,稀里糊涂地下台,稀里糊涂地复辟,无非在大时代的浪潮里随波逐流而已。可是明英宗不同,他先作为一个皇帝统治了14年,然后他做了1年多的瓦剌俘虏,7年多的皇宫囚徒。一夜之间,他靠着夺门之变,拿回了自己的皇位,接着做了8年的大明天子。这种经历在中国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夺门”本身也充满了不可思议之处。明朝皇权是前所未有的强大,可是一夜之间,皇帝就变成了囚徒,囚徒就变成了皇帝。为什么明英宗成功了?为什么景泰帝失败了?为什么没有人能够阻止政变者?为什么士兵们放下了刀枪?为什么手握兵权的于谦束手赴死?这说明了皇权的脆弱,还是皇权的强大,抑或强大和脆弱本就是一体两面呢?兵不血刃

夺门之变的发生相当偶然。许多因素碰巧凑在了一起,才促成了这件事。如果景泰帝身体健康,夺门绝不可能发生。如果景泰帝的儿子没有死,夺门事件也绝对不可能发生。如果元月十七日早朝提前召开了,落实了太子问题,那么夺门事件也不会发生。但就在这个关键点上,它爆发了。

夺门事件的参与者不少,但是最核心的人物只有三个。第一个是武将石亨,他是总兵官、武清侯,担任兵部尚书于谦的副手,掌管着京里的部分团营。石亨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将领,在打仗方面很有一套。第二位是太监曹吉祥。他是司设监太监,也是京里十团营的监军之一。在宫内虽属高级太监,但上头还有好几个领导压着。第三位是文官徐有贞。徐有贞是左副都御史兼算命大仙。他最喜欢占星算命,动不动就要仰观天象,口吐真言,人称“徐半仙”。这位半仙本来不叫徐有贞,而叫徐珵。土木堡之变后,他仰观天象,跑到朝堂上声称“天命已去”,只有迁都可以纾难,结果被赶了出去。从那以后,景泰帝一见他的名字就要把旧事拿出来重提一遍,逼得他不得不改了名字叫徐有贞。

景泰帝朱祁钰

一个武将,一个文官,一个太监,这个核心班底很有职业代表性。至于他们的动机,无非就是投机而已。在当时,政局看上去有三种走势:干耗着不立太子;重立朱见深为太子;从其他皇室支派里选个太子。但是这几个人却看出了第四种可能:复立英宗朱祁镇。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建立不世奇功,比淹没在人群里吆喝着立太子强得多。就像石亨说的,“若请复立东宫,不如就请太上皇复位,可以得功赏”。政变一旦成功,石亨可以封公,徐有贞可以入阁,曹吉祥可以进司礼监。

明英宗朱祁镇

政变从开始到发动,不过短短几天。到了后来,也确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十六日夜里不发动政变,到了第二天太子之事一旦确定,政变就不可能再进行了。而这时候想放弃也不行了。密谋了一番,又不行动,日后计划泄露出来一样的杀身灭门。那他们拿什么发动政变呢?后来有的研究者还争辩说石亨他们怎么调的兵?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调兵,也调不动兵。没有皇帝的敕书,要想调兵进攻紫禁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各级官军也绝不会服从这样危险的命令。石亨只能依靠私人武装。当时的政变者,至少有三个人拥有私人武装,也就是家丁部曲之类。他们是主人豢养的死士,政府军队不肯干的事,他们肯干。

这种力量不可能很大。后来夺门成功了,朝廷要嘉奖参与夺门的勇士。结果冒出来将近4000个领赏的。好像你也帮太上皇夺门,我也帮太上皇夺门,4000人伙在一起,浩浩荡荡杀将进去。其实哪有此事。按照当时的材料推断,参与夺门的只有寥寥几百人,说1000人都夸大了。

不过这几百人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力量在帮助他们,比如皇太后。政变发动前,徐有贞就要求曹吉祥联系孙太后,取得她的同意。孙太后知道消息后,真的给了他们一份敕书,授权他们带兵入宫。孙太后是朱祁镇、朱祁钰两人共同的嫡母,但是她和英宗朱祁镇关系更好。顺便说一句,明英宗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从史书上看,凡是跟他有过长期接触的人,几乎都很喜欢他。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毅然冒险站到了英宗一边。对政变者来说,孙太后的支持将会是无价之宝。

正月十六日的夜晚,政变启动了。徐有贞虽是文官,但却是政变集团的主心骨。如今这位半仙又爬上了屋顶,仰观天象,下来以后对石亨他们说:“时至矣,勿失!”可等他自己和家人诀别时,却惶然地说:“归,人;不归,鬼矣!”此时此刻,这帮投机家们都有赴死的准备。

这几百人直奔皇城而去。石亨有皇城的门钥。他偷偷打开了长安门,把这几百人放了进去。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长安门的守卫怎么就这么疏忽大意?怎么就没有一个人觉得这事不对劲?这确实有点怪,但那天晚上他们会碰到不止一件怪事。政变者进入长安门后,徐有贞就锁上了大门,把钥匙扔进了水沟里,以防被内外夹攻。石亨等人到了这时已经完全没了主意,一切听徐有贞安排。在徐有贞带领下,政变者接着直奔南宫而去。南宫的大门被关得死死的,怎么敲都没人应。徐有贞下令破门而入。几十个武士抬着一根巨木撞门,另外一些人爬墙进去,从里头砸门拆墙。整个场面一定非常激烈,也必定制造出巨大的噪音。皇宫里有至少几千名禁卫军,可是没谁派出士兵来阻止,甚至也没有人过来问问是怎么回事。从当时的记载看,南宫几乎像是被遗弃了。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他们终于攻进了南宫。明英宗朱祁镇“烛下独出”,问他们:“你们要干什么?”大家俯伏在地,齐声说:“请陛下登位!”我们不知英宗事先知不知道夺门密谋。徐有贞派人跟他联系过,但是到底有没有联系上无法完全确定。如果英宗事先不知道,那他的表现真称得上镇定自若。他毫不犹豫就积极加入了政变。众人抬着他直奔大内而去。在东华门,看门人想拦下他们。明英宗说:“我是太上皇!”一句话就镇服住了看门人。这帮人夺门而过,顺利进入奉天殿。看守奉天殿的武士拿着金瓜斧钺要打徐有贞。这时明英宗再次站了出来,书上对此只记载了两个字“叱之”。一叱之下,武士们马上放弃了反抗。在这个场合下,确实没有哪个武士知道该怎么办。眼前的人是太上皇。看着他坐到皇座上固然不妥,但是对着太上皇脑袋一金瓜砸下去也太过匪夷所思。他们没有从上头接到任何明确指令,就只能站在一边干看着。明英宗坐到了宝座上,开始鸣钟鼓,开诸门,要向众臣宣布自己复辟的消息。

天亮了。大臣们本来打算到朝堂上,就立太子的事儿和皇上好好辩论一番,却忽然看见徐有贞站在那儿大喊大叫:“太上皇复辟了!大家快进去祝贺!”没有人挺身而出,质问皇上还在,太上皇凭什么复辟?所有大臣震惊之余,都像绵羊一样温顺,乖乖地走进奉天殿,向明英宗祝贺。那位景泰朝的头号元勋于谦呢?据其子于冕的说法,他听到明英宗复辟后,“徐徐整朝服,入就班行”。他在朝堂上直接被捉拿下狱,最终被斩决于西市。当天上午,明英宗发布谕旨,以皇太后命复登帝位,夺门之变宣告成功。帝国的机器

后来很多人都在争论,于谦掌管着京军,为什么他不调动军队进攻紫禁城,平息掉政变?为什么束手待毙?这种说法恐怕高估了于谦的力量。当英宗还没有占据奉天殿的时候,也许还有一线机会。但这个机会转瞬即逝。如果坐在皇座上的是石亨,是曹吉祥,那于谦一定会调集士兵,士兵也一定会服从号令。但如今坐在宝座上的,是昔日的天子朱祁镇。在当时体制下,于谦没有能力发动军队推翻已经坐在皇位上、又有皇太后支持的前任太上皇。夺门事件不合规矩,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法理依据。在当时人们的心中,这是一场政变,但谈不上是一次篡逆。石亨是团营总兵,但他无法调动军队参与夺门;于谦是团营最高指挥官,他也同样无法调动军队推翻夺门。庞大的军队近在咫尺,却只能作壁上观,对景泰帝毫无帮助。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让皇帝显得强大,也可以在关键时刻让皇帝变得脆弱。

那么宫内的禁卫武装呢?整个夺门事件中,皇宫里一片沉默,没有任何抵抗。政变者进入长安门的时候,没有人报警;政变者攻打南宫的时候,没有人跑去镇压;政变者奉明英宗一路闯进奉天殿的时候,也没有人受命前去驱赶。所有人就这样站在一旁看着事情发生。这是曹吉祥的功劳?可他只是司设监太监,并没有这么大的能量。问题很可能出在孙太后身上。当皇帝病重的时候,她的身份至高无上,是最有能力让皇宫保持沉默的人。她只需要让宫禁的控制系统停止运转,处于自发状态的士兵就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对付太上皇。那个被一“叱”喝退的武士就是例子。禁卫体系就像一台机器,面对任何可被预测的事变,它都有自动处理能力。但是夺门事件超出了它的自动处理能力。它被设计出来不是为了应对这种怪异事情的。要让它行动起来,需要控制系统的输入,但当天晚上偏偏没有这样的输入。

明裕陵,位于北京明十三陵天寿山石门山下,是明英宗朱祁镇与孝庄睿皇后钱氏、孝肃皇后周氏的合葬陵寝

景泰帝被遗弃了。他统治着庞大的帝国,皇城外有强大的京军,皇宫内有精锐的禁卫,可是这些力量在关键时刻毫无用处。他躺在病榻上,听到远处钟鼓之声,意识到了发生了一场政变。一开始他迷迷糊糊地甚至认为是于谦造反,当问清楚了是明英宗复辟后,他连声说:“哥哥做,好!好!”他没有试图逃走,没有下敕书调集团营,也没有给宫中的禁卫军发命令。他什么都没做。很有可能一切都太晚了,他也做不了什么了。

景泰帝不是一个坏人。他虽然幽禁了哥哥,但终究没有动过杀心,如果换成洪武、永乐那样的人,朱祁镇安有命在?他也不是一个坏皇帝,按照传统标准,他大致还算是个好皇帝。在他统治期间,不仅军事形势得到了稳定,宦官的权力也被大大减小,锦衣卫也不敢胡作非为,史书上对此都是夸奖的。但他也许正因此吃了亏,如果他给予东厂、锦衣卫更大的权力,让特务统治更加发达,夺门事件多半早就被扑灭在萌芽状态中了。试想如在天启年间,夺门这样的密谋怎能逃出魏忠贤老太监的洞鉴?在畸形而残酷的环境下,畸形而残酷的行为往往出于统治者生存的本能。

好在明英宗也不是恶毒的人。英宗有很多缺点,但在私人感情上,他富于人情味。他对嫡母孙太后很好,对瞎了一只眼睛的妻子也很好,对嫔妃们也很好,甚至还永久废除了嫔妃殉葬制。那么他对弟弟景泰帝呢?曾有一种说法,认为夺门后,英宗让一个太监勒死了景泰帝。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时景泰帝已经病入膏肓,太监觉得他活不过10天。但在夺门之后,景泰帝又活了一个来月。而且真要弄死病恹恹的景泰帝,只需要在照料上稍微克扣一点就足够了,也根本用不着勒死他。

但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囚徒,英宗终究有愤恨要发泄。他清算了一批太监和朝臣,其中最有名的是于谦。于谦的罪名是谋立外藩,司法系统的判决是凌迟,明英宗下旨说:“从轻发落。去其手足罢。”这可以说是宽免,却又宽免得如此残酷,背后隐隐能感受到明英宗压抑的怒火。

于谦死了。大学士王文死了。几位大太监死了。但是石亨和曹吉祥也没有活多久。他们因为权力膨胀,遭到皇帝的清算。石亨瘐死狱中,曹吉祥被逼到墙角只好孤注一掷,他的嗣子曹钦发起政变,带着一群死士进攻皇城,想要重演夺门之变。结果当然是惨败,全家灭门。

夺门之变终究是不可复制的,它是多种因素的巧合,奇异而怪诞。它孤零零地矗立在中国历史上,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诉说着皇权能诡异到什么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