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哲有言:『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身居山斋,所得到的不光是『渴吻消尽,烦顿开除』的清心之法,更有一种『似多幽趣,更入深情』的生息之道。『草色花香,游人赏其真趣;桃开梅谢,达士悟其无常』,正解此义。 文人所居山斋,须讲求『门庭雅洁,室庐清靓』,太于豪华,与樊笼何异,身心亦为之所拘。山中诸景,造化度人,奇峰远水,幽篁古松,寄托着明贤的天地妙悟之情。青山不改,以永恒之态,对比观照出人世的微渺;繁花易逝,以瞬息之美,映衬投射了岁月的无常。幽幽明月,引来多少古贤把酒吟咏,今又何在?滚滚东流,承载多少先哲泛舟清谈,现又何存? 山斋空间,景致非凡,能够引起参与者的感怀与兴发,士人们所看到的一花一木,一山一河,内化到心中,都是一种对人生际遇、天地大道的体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昔日群贤聚于兰亭,面对会稽美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随后发出『俯仰一世』、『终期于尽』的感慨。而这种『悲』,乃是生于山川之『美』。 王维山居诗《秋夜独坐》中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简单直白的景物描写,看似无我之境,却把万物生灭的状态一笔勾勒,悠悠人生,一景看透。故有后人对此诗评曰:『极平易,有点化』。 山斋之乐,每每会寄于文人画卷之中,静心欣赏,所见的不光是那清幽秀美的山光水色,更为深切的是,在『道法自然』之下,所引发的生命感怀。于是,他们的诗文笔墨,也都蕴藏着生命的重量,自然就成为了千古绝响。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烦尘千堆,漫随流水,不羁不挂,浮生何为。 『一片西飞一片东,高情已逐落花空』 生息自然,花落叶残,来年可期,兴率烂漫。 『离魂正对春波苦,羁思犹随倦鸟还』 浮云归山,倦鸟知返,心有所栖,天地自宽。 - 本篇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