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英俊:现代民居设计与生产—数码化经验分享

 碧野田间牛得草 2016-05-08
本文是土木再生联合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在广东省住建厅的支持下于深双展场报告厅举办的“新遗产新价值''展览论坛之二:''新民民?——乡村居住的当代可能''研讨会嘉宾发言之一。

关于本次研讨会的更多内容请长按以下二维码访问研讨会嘉宾发言全文及研讨摘录文章列表页面。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和嘉宾PPT构成,图文匹配未尽准确,敬请见谅。

发言嘉宾简介
谢英俊
长年致力于生态农房研发与建设工作,秉持“可持续”的理念,结合科学方法,深刻地将“社会”、“文化”、“经济”条件融入,以就地取材、低成本、适用技术以及建立开放式构造体系的作为,降低成本与技术门槛,让农民也能参与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减碳的现代化家屋兴建。先后完成台湾921地震灾后原住民部落300余户重建、四川512地震汶川、茂县、青川等地500余户农房重建,台湾88水灾原住民部落1000余户重建,西藏牧民定居房等多项工作。2004年“永续建筑架构下的原住民部落重建”入选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项目,2011年获得Curry Stone Design Prize首奖。
现代民居设计与生产
数码化经验分享
我们开始从事农村工作时,很少其他专业者参与,现在越来越多,非常令人欣慰。

我今天讲的内容大部分的朋友比较不熟悉,当然会介绍一些实际的项目,重点是数码化。去年建筑学会在深圳有一个数码化的讨论,马岩松(音)说,谢英俊谈数码化,那我一定要去。最后发现我谈的数码化好像跟大家谈的不太一样。
这是最大的挑战,中国大陆每年农村建房约有800万户(云南省明年政府计划推动的农房改造就有50万户),这是不可思议的,比城市的量还大。很多人觉得农民自己可以盖房子,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在地震灾区我们可以看到,新盖的房子基本上毁了,老房子的屋瓦没掉几片,我们的现代化到底怎么回事。不只是中国,第三世界也是一样,海地看到的现象也一样。

现在大家要开始关注农村了,专业者要杀进农村,千万不能做成这个千户一貌的样子,大家没有办法接受。但是为什么说专业者都会干成这个样子,即便诸位犯这种错的机会非常非常大。

这是全世界当代人居环境的普遍现象,我们专业者并没有受过训练,进入到这个领域。现代建发展了上百年几乎都在城市,并未进入农村。现在到欧洲去看,漂亮的农村都是前现代的,即使看似现化的农村也仅只是材料变了,骨子还是没变,你去西方取经也取不到。所以全世界70%的人居环境跟我们现在的专业技术是无关的,我们也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
很难讲我找出解决之道,我们快二十年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专业技术怎么进入到这个领域。农村建房不是消费行为,是生产行为。什么叫生产行为?举个例子,我们凉山州的扶贫项目,政府从事乡建工作首先都是扶贫项目。一般来讲全国平均大概5万块钱左右一户,5万块钱可不可以盖房子?你如果由施工队承包,居民只是个消费者, 房子盖不起来。如果他自己干,可能材料费3万,2万块钱工费自己赚,盖好了他变万元户。但是现在的思维,政府再给他优惠贷款5万,10万块来盖这个房子,而且是政府请施供队来盖,所谓的交钥匙工程, 5万贷款对于农民来讲他认为是政府给的,他也不想还,以后买种子或小孩子读书想跟信用社借点钱,门都没有,所以越扶越贫。如果把他们从山上迁下来,连几亩薄田都没了,更是绝子绝孙的扶贫。

农民自己盖房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去节省,旧料会检来再利用,损耗降到最低,这不是一般施工队做得到的。如果农村劳动力缺乏时,村里的人互相帮忙,也可以把资源留在农村里,所以说农民的建房是生产行为不是消费行为。

如果我们只能做有限的事,不能帮农户将所有的事都干完。那我们能做或应该做什么事情?提供我们的作法给大家参考,建立一个开放的建筑体系、把技术门槛降低、运用数码化的现代技术。我们在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的时候,就是在朝着这方面做,只是过去没有谈数码化。
什么叫开放体系?例如我们研发的强化轻钢体系,它跟一般的轻钢体系不一样,是梁柱系统,采用螺栓连接,让它的工艺门槛低。而现在一般的轻钢体系是从美国Balloon小木柱系统转化过来的,它的技术门槛高,非专业者很难施作,而且开放性低。

我们这种强化轻钢体系可以跟干式和湿式作法结合运用。这是我们在台湾刚刚完工的阿里山88水灾重建的项目,是干式作法。另一个是河南淅川的项目,是湿式的,跟砖、砌块结合。其他项目可以看出, 也可以跟泥土竹编结合。所以这套体系有它的开放性,尤其是湿式的构造能够跟农村的现实状况结合。甚至用土,厚土墙薄土墙,土坯都可以结合。这是在凉山州的项目是用土的做法。这是西藏项目,设计的灵活性很大,不像现在一般的轻钢,它再怎么盖就是那个样子。这是我们最近在台湾做的,它的变化更多。这个是在云南做的。

另一原则是技术门槛要降低。这是我们在玻利维亚的项目,过去我们国家在非洲或中南美洲的援助项目几乎是全部连施工队、材料都从中国过去。后来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希望能采用能带动当地产业的方式来做。我们这套做法最适合,技术门槛低,完全可以用当地的劳动力。现在大陆采用钢筋水泥的盖房的方式,技术门槛高,当地劳工没有这技术。
一个误区,我们认为自动化、高科技才是高效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这个房子只用简单的手工具就能盖时,它是不是最快的?它的技术门槛很低,可以1万户同时做,这是全世界最快的速度。所以应该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数码化我今天要讲三个要点,它牵涉到”物件导向”的设计,在座如果有做软件设计的就听得懂,听不懂没有关系,讲一下大家就清楚了,”非物件”这是我杜撰的,另外是”互联网”。

什么叫做”物件”?要让电脑像人脑一样的运作, 先得用有限的讯息运算来辨识客体, 最容易作到的是一些重复出现的, 例如规律性、原则、原型等, 姑且称之为”物件”,当我们要重构一个客体时,能操作的当然就是这些”物件”。例如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复杂的违章建筑,其实它是由一些”物件”重复使用建构出来的。

亚历山大模式语言讲的就是这个观念,他认为可以用很多模式(pattern),像语言的建构方式来组织盖房子或盖社区。但是实际上亚历山大最后就写了几本书作几个实验项目,没有办法有效的推广,为什么?因为他的这个模式(pattern),我们讲物件本身并不是非常规范的,所以它无法很好地组合和运用。后来听说他转到从事电脑语言建构的领域,就跟我们现在讲的物件导向的规划设计方向。

川西民居核心是穿斗式的构架,是非常有效的物件。

这是我们设计的一套人字形结构,我们姑且当它是一个物件。我们在台湾的工棚可以使用,也可以用在88水灾重建的项目,也可以用在宁夏跟地窝子结合的项目、西藏的项目,大家可以看到它的结构系统是一样的,它还可以有很多的变化。
这个项目是我在美院带学生做的,用这个观念我们训练学生怎么样建构一个”物件”,这个物件必须完善各样的条件,包括它的材料的特性、结构的特性、空间的特性,它才能成为强效的物件。建构好这个物件以后,再用这个物件去设计其他的项目。这是雅安的一个藏茶的茶室,100公尺长,200个人同时喝茶不互相干扰。郝堂村的几个项目,是同一个物件变化生成。

物件不只局限于结构系统?例如西藏的房子它的平面布局,都有两支柱子,它的原型来自于帐篷,西藏许多地区民居核心是由这个空间物件来组成。不只是空间,这是我们在西藏另一个项目,传统的构法与新构法结合,构法也可以视为一个物件。所以物件可能是空间、可能是惯习、可能是构造、结构体系,也就是亚历山大讲的模式(pattern),只是我们把它更规范化。

怎么把这个概念用到软件里头?如果是严格的物件导向的设计,软件工程师会觉得我们这个讲法太粗糙了。我们要做的是介于软件工程师跟建筑师之间的物件导向设计,我们定义建筑师要能够使用的物件有三个条件:边界条件、接口、参数。

例如把一个建筑物拆开几个部件,所谓的物件。边界条件定义物件是何物、它必须有能调动变量的参数、物件间必须用接口结合,大概是这个概念。

从设计到生产数据生成,再导入自动化生产线,目前我们整个流程基本上完备。但是物件导向的设计是系统性庞杂的工作,都还在慢慢的优化过程中,但是整个架构体系是如此。

这是芦山地震以后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古山村重建项目,非常漂亮的村子,我们的重建规划基本是不更动原有村子的形制和宅基地,只有些街道和公共设施作调整,包括构法基本是按照原有的寸法再作变化。我们从传统穿斗式构架里头整理出几个物件,是由这几个物件来组织,它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建筑。很可惜这个项目只做了几个样版房。
刚才讲物件导向设计,什么叫做物件、怎么运用物件、数码化、到生产的流程,这就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民居的问题?其实未必,因为我们这方面的技术操作还是有局限性。更多地是要靠农民的智慧和劳动力加入来完成,我称为“非物件”的观念。

刚才我们讲物件导向的设计与操作能够产生一定的效能,但它也可能失控,因为有他者—农民的参与。举这个例子来讲,这是在茂县杨柳村,川震以后协建的一个村子,除了捐助方提供钢构组件外,其他全部都是由村民自己解决,当然设计方也提供一些参考图,最终他们采用传统的工艺完成后续工项。很多的材料是旧房子拆下来的。结构体接近完成时,朋友去参观,问我说这个房子盖起来是什么样子,我说我不知道,简单来讲就是失控。这是盖起来的状况,超乎想像的精彩,这时我们反问,设计师的角色与位置如何摆 ? 这是一个好问题。

房屋建筑的工业化、产业化搞了一百多年,一直没法克服量化和多样化的问题。我们通过这种数码化的技术,还有建立开放系统、简化构法、居民参与的方式,克服这问题。

再举一个案例,台湾88水灾的重建,我们协助了大概1千户重建家屋,我们是总承包,包括设计、施工。我们作完核心建筑(core house),交由家户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以及跟据自己需求调整增建。这是完成以后的建筑,完工后交给住户的不是家,只是建筑,经过自己改造以后才叫做家。这些入住后房子的样貌不是设计师做得来的。

五明佛学院僧房全是木楞子房,去年烧掉一批,我们受邀协助重建,这景像不是专业建筑师可以做得来,我们只提供设计、钢构材和辅料,由他们的手自己去完成。采用钢网厚土墙,便宜、保暖、环保各方面的问题一次解决,但目前尚未启动。

这个村子看起来就不是千户一貌,它是由几个部件组合的。那谁来组合?设计师吗?当然是村民。这是最近做的一个青年住宅,它是钢筋混凝土结合轻钢构。这是尼泊尔的项目。这是新几内亚的项目。

互联网,新时代来临。过去传统民居的建筑智慧是透过千百年积累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可以透过互联网来作快速的横向连接,进行经验积累和交流,创建新民居。

这是我们现在建立的平台。钢结构提供方(我们)、材料商、设计师、电商+施工队+建房者结合起来的一套生产体系,我们是这个平台的搭建者。环境友善、利益大众、创造价值这是我们的原则,诸位可以是这平台的参与者,谢谢!

本文是土木再生联合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在广东省住建厅的支持下于深双展场报告厅举办的“新遗产新价值''展览论坛之二:''新民民?——乡村居住的当代可能''研讨会嘉宾发言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