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传闻称,针对乐视大量挖角华为骨干员工的现象,华为在最高经营层EMT成立了“打乐办”。对此,一向对传闻保持高冷态度的华为并未做出官方回应。 不过据媒体报道称,华为EMT有高管近日表示,成立“打乐办”的消息不属实,这个是谣传,华为的能力在于大平台,而不是几个人。 笔者认为,目前讨论华为是否会成立“打乐办”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华为与乐视这两家公司采用的根本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术打法和商业模式;现阶段双方能够产生短兵相接的业务竞争点并不多;未来哪种商业模式能够最终获胜还需要等待时间来验证。 ▍贾跃亭 业务竞争?手机出货远不在一个体量上 经过29年的发展,华为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旗下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三大BG的业务架构也使其成为整个ICT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具备真正端到端能力的厂商。 在华为三大BG中,唯一与乐视有交集的就是消费者BG,即终端业务,目前双方算是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基本上也只有智能手机这一块。2015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291亿元人民币(约合199亿美元),同比增长72.9%;2015全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达1.08亿台,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稳居全球前三。 而作为一个2004年才成立的互联网新军,以往曾被众多巨头们当做小弟看待的乐视,也正在以其与众不同的发展模式以及惊人的速度成长,并成为众多互联网巨头和传统科技巨头无法忽略的存在,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与华为有交集的智能手机行业,乐视还是一员新兵。今年1月,乐视移动公司曾宣布乐视超级手机上市近一年的出货量已达到500万台,并预计在2016年能达到2500万台至3000万台的产能,预计今年销售1500万台手机;截至今年4月的最近进展是乐视手机整体销量即将突破1000万台。 作为智能手机行业的新玩家,乐视手机的增长速度可谓是相当迅猛,但与已经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站稳脚跟的华为相比目前还不在一个体量上。 ▍余承东 模式对比:传统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和新兴互联网生态 从商业模式来说,两家公司的战术打法更是大相径庭。 众所周知,华为的模式是全员持股。而在智能手机市场,华为希望对标的主要是三星和苹果,素有“余大嘴”之称的华为消费者BG CEO余承东已经在许多公开场合多次强调“我的字典里没有第二。”足见余承东带领下的华为终端对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野心。 “理工男”出身的华为依然非常重视研发,并且希望通过在研发方面的长期持续投入,进一步打造强大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华为每年至少投入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2014年华为消费者业务有12亿美元投入研发,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0%。 经过近几年高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华为开始更加注重通过提升产品品质、用户体验以及品牌知名度来提高品牌溢价能力,从而带动收入和利润都能够持续增长。 而这显然不是乐视选择的商业模式,此前,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曾公开“炮轰”苹果、三星、华为等厂商,贾跃亭认为,工业时代企业几乎掌控了一切,特别是S、H、I、V、0等硬件企业利用甚至不惜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和期待,用“博傻”式消费诱导不够理性的用户为品牌、渠道、硬件支付天量溢价。部分用户在攀比心理驱使下,顺从了“博傻”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面子消费。 在贾跃亭看来,价廉不能物美这样的观点在工业时代下的确是正确的,但在互联网生态时代下这种方式早已过时。生态消费时代下,价值正在迁移,硬件已经由核心价值衰减为非核心价值,仅仅是由硬件、软件、平台、内容以及互联网应用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的五大价值要素之一,内容和高品质的服务才是决定用户是否买单的核心要素。 基于这样的理念,从智能电视进军硬件行业后,乐视紧接着进入了手机行业,此后又相继发布了超级自行车、超级汽车和VR产品等。按照乐视的说法,这些都是乐视基于视频内容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系统,业界称之为“乐视模式”。 未来预测:等待时间的检验 值得一提的是,乐视还高调推出了极具杀伤力的“硬件免费”模式。据乐视公布的今年乐视生态“414硬件免费日”战报显示:乐视全生态总销售额突破23.6亿元,其中会员总销售额突破20.2亿元。“这是时代的拐点。”贾跃亭表示,互联网内容将由免费进入付费,硬件价值衰减,产业价值链正在重构,用户的生态消费观逐渐形成,传统互联网时代将迈向ET时代(生态时代)。 有人认为,乐视在超级电视和超级手机上已经尝试并且实现了硬件负利,这是因为购买会员的用户已经帮助他们分摊了硬件成本,同时乐视还可以通过广告、应用分成、游戏联运等多种服务模式赚取利润,通过生态补贴的方式让用户享受到硬件负利的待遇。 而在前不久,余承东曾表示,有些互联网手机厂商没有在研发上进行大的投入,而是通过股市圈钱,以生态的名义进入这个行业,迟早会消亡。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商业模式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可以复制甚至超越;而华为所打造的端到端竞争力,并不容易被他人轻易复制。 可见,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业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来,究竟哪种商业模式能够最终获胜?还是两种商业模式都可行?谁又将成为智能手机市场新时代的王者?在一切皆有可能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目前对此作出判断恐怕还为时尚早,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慢慢验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