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风景名胜型:新疆吐鲁番

 mrb8 2016-05-09


当人们在落日的余晖下登临苍凉宏伟的交河故城,走进充满悲壮气氛的高昌故城,步入创痕累累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注目那巧夺天工的苏公塔时,蓦然回首,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展现在眼前的一切分明是一幅幅瑰丽夺目的历史画卷。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天山支脉博格达峰南麓,吐鲁番盆地的中心,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行政公署驻地。312国道、吐乌大高速公路、兰新铁路、南疆铁路横穿境内,是内陆连接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交通十分便利。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80千米,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和硕、尉犁、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吉木萨尔、木垒县相接。

\

  历史沿革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古称“姑师”(《史记·大宛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时期是东师前王庭地。《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西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设置戊已二校尉屯田。东汉和帝三年(公元前91年)戊已校尉驻地由交河城迁驻高昌。

  晋置高昌郡,北魏属“蠕蠕”(亦称“芮芮”或“茹茹”),称高昌国。

  唐设安西都护府治,称西州。唐末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吐鲁番被吐蕃占领。

  宋号称辉和尔,即畏吾儿。元设畏吾尔都护。元末明初分设柳城(今鄯善县的鲁克沁)、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即长官)。

  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始筑广安城(今老城)。光绪12年(1886年)置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范围,治所在吐鲁番。

  民国2年(1913年)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

  1984年12月撤县设市。

\

  气候条件

  吐鲁番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因地处盆地之中,四周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五大特点,素有"火州"、"风库"之称。全年平均气温为14℃,夏季平均气温在30℃左右,全年气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平均为99天;高于40℃的酷热天气,平均为28天。因此,吐鲁番市又被称为“热城”。

  春季短暂,平均为61天,开春早,升温快;夏季漫长,平均152天,高温酷热;秋季更短,平均57天,降温急促;冬季较短,平均95天,风小雪稀,天气晴好,寒冷期短。一年中,以一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

\

  旅游资源

  吐鲁番是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刻美丽的明珠。吐鲁番市位于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麓,吐鲁番盆地中心,市区距乌鲁木齐市184公里。市域南北长约262公里,东西狭窄不规则,最宽处约90公里。美丽的天山下的吐鲁番,风光美丽,市郊有火焰山,千佛洞,苏公塔,葡萄沟,交河故城坎儿井,阿斯塔那古墓等美丽的景观和古迹,市内有博物馆,博物馆里面还有新疆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巨蜥化石呢。市内还有高昌公园,在建的水上乐园和民俗度假区,可谓是民俗古城。

  吐鲁番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地,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着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和都市遗迹,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其历史文化的丰富性、自然景观的独特性、有效保护的现实性,这一切都是吐鲁番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所在。国务院的批复说,吐鲁番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民族特色突出,2007年4月28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正式确定吐鲁番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复旦大学形象传媒大使孟健教授不久前在对吐鲁番进行了深入考察后,称吐鲁番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西域丝路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欢乐园。”

\

  旅游景点

  葡萄沟

  从吐鲁番市遥望火焰山,赤砂灼灼,草木不生。但火焰山峡谷中距市区约15公里的葡萄沟,却别有洞天,景色秀丽。与沟外形成鲜明的对照。一进沟口,铺绿叠翠,茂密的葡萄田漫山遍谷。溪流、渠水、泉滴,给沟谷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桑、桃、杏、苹果、石榴、梨、无花果、核桃和各种西瓜、甜瓜及榆、杨、柳、槐等多种树木,遍布沟中,使葡萄沟又成了“百花园”、“百果园”。春季,繁花似锦;盛夏,硕果累累。沟中藤蔓交织,曲径通幽,串串葡萄,举手可及。葡萄沟南北长约8公里,宽半公里,居住着维吾尔、回、汉三个民族共约6000多人。现有耕地400余公顷,葡萄种植面积即达220余公顷.沟中产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玫瑰红、比夹干、喀什哈尔、黑葡萄和梭梭葡萄等品种.此外还有果酒厂生产的多种葡萄酒、葡萄罐头等。

  葡萄沟是一条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峡谷。人工引来的天山雪水沿着第一人民渠穿沟而下,潺潺流水声给葡萄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两面山坡上,梯田层层叠叠,葡萄园连成一片,到处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海洋。在这绿色的海洋中,点缀着桃、杏、梨、桑、苹果、石榴、无花果等各种果树,一幢幢粉墙朗窗的农舍掩映在浓郁的林荫之中,一座座晾制葡萄干的“荫房”排列在山坡下、农家庭院上,别具特色。夏天,沟里风景优美,凉风习习,是火洲避暑的天堂,旅游季节,中外宾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1994年沟里种植葡萄315.6 公顷,生产鲜葡萄8601吨。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脑,而有的绿若翡翠。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

\

  维吾尔语称葡萄沟为“布尤鲁克”,意思是这里葡萄又多又好,是葡萄的故乡。这里主要生产无核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的葡萄,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圆形等,有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瑙,而有的绿如翡翠,这使葡萄沟成为一所天然的葡萄博物馆。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汁多、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酸甜可口,被视为葡萄干中的珍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作“中国绿珍珠”。

  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沟里四处都有令人向往的地方,一是葡萄沟接待站。这是为中外宾客开辟的游览场所,依山旁水,安静、幽雅,景物天成,数条葡萄长廊深邃、幽静,有的游客信步葡萄架下,仰首尽情观尝珍珠般的葡萄,有的游人坐在葡萄架下品尝鲜葡萄。长廊尽头碑石上葡萄沟三个鲜红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游人争先恐后在此照相留念。园内有民族风味的食堂,有卖工艺品的蒙古包,还有划船游玩的地方。二是葡萄山庄。这是葡萄沟里设备齐全、级别较高的度假村。这里有高档次床位120个,有供120人就餐的饭厅,还有卡拉ok厅、游泳池等。三是吐鲁番葡萄展览馆。四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民居民俗馆。五是中新公司,该公司是以葡萄为主要原料生产葡萄酒和饮料的中外合资厂家。六是葡萄乡的度假村。

\

  沙漠生态旅游风景区

  由海拔零点至中国海拔最低点——-164米的艾丁湖,以中国科学院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为核心。沙漠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吐鲁番市南9公里。包含了海拔零点标志、设施农业观光园区、坎儿井休闲乐园(沙漠动植物馆)、沙漠植物分类标本园、柽柳专类园、民族草药圃、荒漠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经济果木种质资源收集圃、沙漠景观观赏台、沙漠风情园、古城遗址区、艾丁湖湖区等多处景点。

  在恰特喀勒乡治沙站辖区内,面积约300亩。该园近年来已在风蚀土地和荒漠沙丘上定植成功旱生、沙生、盐生和少数湿生各类植物103种,加上引种而未定植的乡土树种和野生杂草共128种,共属27科63属。其中较多的是豆科、葵科、寥科、柽柳科和杨柳科,按经济用途可分为油料、药用、染料、纤维、固沙、薪炭、牧草、编织材料等;部分植物还可供观赏。如沙冬青、蔷薇、罗布麻、锦葵、中国柽柳、泡果白刺等。

  座落在流沙地上,初到此地,首先可见到蒙古沙冬青排成的行道绿篱,接着便是各种稀有植物,如柽柳类、草药类、老鼠瓜类、沙拐枣类、甘草类等。这里的类群种数占中国荒漠地区植物分布总数80%以上。作为一个内陆干旱荒漠区,这里的景观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园中还建有人工湖,每到春夏湖水波光鳞鳞,岸边树木青青,令人仿佛到了江南,园边还有坎儿井。

\

  艾丁湖

  艾丁湖为吐鲁番盆地的“盆底儿”,南距吐鲁番市约40公里。湖盆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面积约152平方公里。湖面低于黄海海平面154.43米,仅次于约旦的死海(-392米),被称为世界第二陆上低地。远在千万年以前,艾丁湖还是一个面积比现在的湖水面积大1000倍的淡水湖泊。而今日艾丁湖,除西南部还残存很浅的湖水外,大部分是皱褶如波的干涸湖底,触目皆是银白晶莹的盐结晶体和盐壳,阳光映照下,闪闪发光。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月光湖"。在艾丁湖边,人们很容易被海市蜃楼和湖面干涸的假象迷惑,因而往往陷入泥淖。这里四周望不见游鱼飞鸟,唯有不时掠过的成群小飞虫和偶尔在脚下窜过的野兔、小鼠。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状况和典型的荒漠景观,中外游客到此游览、摄影、探奇者络绎不绝。

  艾丁湖水含大量盐分,据说所蕴藏的盐足够全国12亿人吃一年。此外,湖底还有丰富的煤和石油。艾丁湖畔现建有一座以湖中的盐晶矾、硝为原料的化工厂,为目前吐鲁番地区最大的工厂,产品远销国内外。

  艾丁湖湖区气候极端干旱,湖区景观极度荒凉,地表盐壳发育独特 ,构成了一幅未开垦的壮观的原始画面,从而对旅游者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热量资源吸引了国内处学者与游客,是中国内著名的观光地之一。

  艾丁湖,吐鲁番盆地中央一个大型盐湖和毗邻和微咸到咸水沼泽。水源来自周围山地及北面博格达山(主峰5,445米)的许多人工地下河道(坎尔井)。吐鲁番盆地(约350,000公顷)低于海平面,为世界第二低洼地,包括约200,000公顷盐漠,东面有一片大沙漠。就在盆地腹心偏南的地方,是中国最低的地方,海拔-155米,是仅次于约旦死海〔-391米〕的世界第二低地。面积:18,000公顷。由于湖水不断蒸发,大部分湖面已变为深厚的盐层。

\

  艾丁湖是2.49亿年前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

  1949年,水多的时候,艾丁湖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152平方公里。据1958年航空摄影,湖水近似椭圆形,湖长约7.5公里,湖宽3公里,水深不足80厘米,面积约22平方公里。艾丁湖由三部份组成,周围一圈是湖积平原,宽约0.5一1公里,这一圈含有大量盐类,由于强烈的蒸发,使地表形成坚硬的盐地。中间一圈是盐沼泽,下面是淤泥。

  是世界最酷热干燥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不到20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几千倍,年平均气温14℃,极端高温达48℃,地表温度超过80℃。2011年7月14日,艾丁湖区域自动气象站最高气温50.2℃,这是中国大陆首次观测的超过50℃的记录,成为全国最热的地方。

  主要植被:由碱蓬-禾草组成的盐化草甸及荒漠草原。

  干扰和威胁:农业分流,建国以来湖面已缩小到原来的七分之一。

  夏季极少见到水禽,1986年春见到红骨顶、白骨顶、草鹬、黑翅长脚鹬等,往返于西伯利亚和迁徙水涉禽大多在此过境。干旱之年泥沼常常成为鸭类的陷阱和葬身之地。

\

  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0公里处,东西走向,长98公里,宽9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每当盛夏,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气流滚滚上升,赭红色的山体看似烈火在燃烧。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而这些沟谷中却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是火洲中的“花果坞”,著名的葡萄沟就在这里。由于火焰山本身具有独特的地貌,再加上《西游记》里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

  游人到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栓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还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一边看着奇景,一边说起孙猴子借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变得兴趣盎然。

  吐鲁番云梯旅游。一条长660米的云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修建完成,游客们通过云梯可以爬上火焰山,一览火焰山壮美的风光。据了解,火焰山云梯由110个6米长的木制梯子连接而成,铺设在火焰山山体表面。离火焰山不远,有一个所谓的西游记宫,或者叫火焰山神泉旅游风景区。是一座以介绍火焰山山形地貌及历史风物为主题的地下宫城。这座宫城的中间是一个类似天井的院子,里面竖着一根仿孙悟空的金箍棒铸成的巨大温度计。这可是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最大的立体造型温度计-‘金箍棒’”。直径0.65米,立体造型12米高,能实测摄氏100度以内的温度。

\

  中国内陆海拔零点标志

  位于新疆吐鲁番亚尔乡巴村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89度11分。北纬42度56分,“零点”西至交河故城13公里,东至高昌故城50公里,北至苏公塔2公里,南至艾丁湖最低点30公里。“零点”属特殊地理位置。新疆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低的内陆盆地,也是世界第二低地,它低于海平面的面积4050平方公里,由零点等高线圈定,最低点海拔-154.43米。建立中国的内陆海拔零点樗富有科学意义,具有科普宣传作用,对于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业都有重大意义。

  中国内陆海拔零点标志置于一圆形顶、多角形主体建筑之中.主体建筑约8米,外观典雅大方。“零点”标志1993年建成开馆,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

  吐鲁番博物馆

  吐鲁番博物馆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最繁华的高昌路西侧,1989年建成,占地9亩,由主馆和巨犀陈列馆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吐鲁番博物馆设施齐全,有现代化的安全保卫设施,有封闭式大透明展柜,有齐备的讲解员队伍 。现有藏品328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5件,二级文物260件,三级文物640件,是目前新疆地州市中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该馆设计风格独特,厚朴凝重,突出了西域地方民族特色和历史沧桑感。

  吐鲁番出土文物陈列厅展出文物近3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8件。所展出的文物主要有以红色彩陶和素陶为代表的,有着明显地方特征的早期文化遗存;大量的丝织品是丝绸之路上的典型文物,有锦、绢、纱等各类品种,十六国时期的共命鸟纹刺绣、唐代的花鸟纹锦等都是稀世之宝;举世闻名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有契约、籍帐、官府文书、私人信札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资料,粟特文、回骼文、梵文等古代少数民族文书是研究少数民族古文字的珍贵资料。

  吐鲁番博物馆的馆藏非常丰富,规模仅次于自治区博物馆,是新疆第二大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近百件。在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唐代,也就是丝绸之路昌盛1000多年之间的文物,80%以上都来自吐鲁番。

  整个展厅分为出土文物陈列厅、古尸陈列厅和巨犀化石厅三部分。主要陈列吐鲁番地区发掘的历史文物300多件,。有石、陶、木、铜、铁、金、银器和文书、毛麻丝织品、木雕、泥俑、绘画、古尸、粮食、干果及各类食品,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其中大部分是古墓中的随葬品,少部分是征集品和民间文物。出土文物陈列厅分石器时代和姑师(车师)时期,高昌郡、高昌王国、唐代西州、回鹘高昌等5个文化单元,集中反映吐鲁番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文明成果。

  其中吐鲁番地区出土古尸陈列厅是最具神秘性和吸引力的展厅。这里展出的11具干尸,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时期的古尸,主要出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葬群和苏巴什古墓群、洋海古墓群等。巨犀化石陈列厅内的巨犀化石是吐鲁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考证,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完整的一具巨犀骨架化石。

\

  苏公塔

  苏公塔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我国百座名塔中唯一一座伊斯兰风格的古塔,1985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公塔礼拜寺,与苏公塔相邻,是新疆境内大的伊斯兰教礼拜寺之一,占地2500平方米,室内宽敞,建筑庄严、古朴、可容纳上千人做乃玛孜。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穆斯林群众,近的三人一群、五个一簇涌向礼拜寺;远的,骑毛驴、骑自行车、坐汽车从四面八方云集这里,颁经礼圣,祈求福佑。

  苏公塔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次子苏来曼,为纪念其父的功绩,表达对清王朝的忠诚,自出白银 7000两建造而成的。苏公塔高44米,基部直径10米。塔身上小下大,呈圆锥形。塔中心有一立柱,呈螺旋形向上逐渐内收直至塔顶,共有台阶72级。塔系砖木结构。在不同方向和高度,留有14个窗口,塔身外部有几何图案15种之多,可谓精妙绝伦。苏公塔造型别具一格,庄严、古朴,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是吐鲁番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苏公塔礼拜寺位于吐鲁番市东郊2公里处的葡萄乡木纳格村,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塔。苏公塔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建成于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它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为了恭报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虔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而自出白银7000两建造。苏公塔内部全部用青灰色砖建成,高44米,塔基直径为10米,塔身下大上小,呈园锥形。塔内有螺旋形台阶72级通往顶部。塔身周围不同方向和高度,设有14个窗口。塔的表面分层砌出三角纹、四瓣花纹、水波纹、菱格纹等15种几何图案,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

  吐鲁番郡王府

  吐鲁番郡王府位于吐鲁番市区东郊的葡萄乡木纳尔村,距吐鲁番市区2公里,毗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公塔,周围葡萄园环抱,环境优美是游客、摄影爱好者的最佳首选景点,也是欣赏民族歌舞、品尝民族御宴的好去处。 吐鲁番郡王府据史科考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是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生活和主持政务、指挥军事的地方,也是清王朝期间吐鲁番维吾尔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的中心。

  额敏和卓是吐鲁番维吾尔族的领袖,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归顺满清政府后,协助清政府击败准噶尔叛军、大小和卓叛乱,维护祖国统一,功勋卓著。为此得道乾隆的褒奖敇封为‘吐鲁番郡王’并“世袭罔替”。

  现在的郡王府占地面积22亩,宫殿建筑面积约二千五百平方米。郡王府大门及院墙造型别具一格,庄重、古朴大方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郡王府院内、前后宫殿共有大小房间数十间,天棚、拱廊、楼梯、栏杆和檐口用典型的维吾尔民族工艺进行雕刻,配以石膏花饰,极具民族风味;庭院种植的各种果树和葡萄树郁郁葱葱。郡王府优美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以及土木结构的建筑工艺,精美细腻的雕刻、浮雕图案,美仑美唤地彰显着一代维吾尔族郡王豪华气派。

\

  万佛宫

  烟云燎绕的火焰山下,由312国道的胜金口往北拐上前往柏孜克里克干佛洞的旅游专线公路四公里处,便可看到大型停车场后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民族风格建筑群,正中是十四米高的砖砌图案大门,一看便知是吸收维吾尔建筑风格和吐鲁番葡萄晾房而设计的,这就是新疆大漠土艺馆。进得大门便是几座大小不一、错落有致、下方上圆的穹窿顶建筑,一股西域所特有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诱人遐想。穿过前院,迎面是三座互相连通的穹顶,穹顶四周布满小塔,酷似金刚宝座塔庙,这就是恢宏巨制万佛宫,是大漠土艺馆的主体工程。这个大型宫堡由三个直径十米、高十二米的穹窿顶建筑组成,是迄今新疆境内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殿堂。据考古学家发现,新疆古代的佛寺,多是采用这种式样的建筑。

  万佛宫以“丝路古堡”、“哈拉和卓”、“铁扇公主”、“唐僧讲经”、“弥勒佛”、“观音堂”等大型雕塑迎接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这片景区由20个景点组成,内容相当丰富,上自古老的神话传说,下至民族习俗、乡土风物,均有概括的表现。它以历史名人伟业、维吾尔民间传说和吐鲁番的奇闻轶事为线索,通过宗教、民俗、乐舞、珍藏等4个泥土艺术造型,生动形象、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西域重镇吐鲁番的历史画卷。

  万佛宫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又临近312国道,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美。园区内高大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古色古香,别具风味。走进高达10多米由土砖坯砌成的图案精美的拱门,迎面是由3座穹窿顶建筑组成的万佛宫,中心正厅有坐佛一尊,10米高的彩绘大佛雄伟壮观,气派不凡,是依据焉耆出土的雕塑精品红衣佛放大塑造的,是新疆第一大坐佛。

  左右两厅的壁画,一个以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为内容,一个以吐鲁番本地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壁画为蓝本,精选复原绘出,特别是高昌回鹘王、王后及供养人像,栩栩如生,美不胜收。万佛宫内有专门的沙疗场,感兴趣的不妨体验一下。

\

  沙疗所

  沙疗,即沙埋疗法,是吐鲁番劳动人民利用当地独特气候、地理条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吐鲁番盆地夏季气候干燥、炎热,沙疗对一些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偏瘫等的治疗效果较好。沙疗场地系风成固定沙丘,长约200米,宽60-80米,比高8-10米。沙疗所成立于1972年,为吐鲁番市维吾尔族医院设立,是为沙疗患者提供医疗咨询、治疗、疗养及食宿的专门机构。已建成有医院、招待所等设施,现有职工16人,其中医务人中6人,拥有800个床位,最多接待患者900多人,在群众中影响较大。

  沙疗,即沙埋疗法,是吐鲁番劳动人民利用当地独特气候、地理条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吐鲁番盆地夏季气候干燥、炎热,沙疗对一些慢性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偏瘫等的治疗效果较好。沙疗场地系风成固定沙丘,长约200米,宽60-80米,比高8-10米。据多年气象资料,每年6月5日至8月20日,吐鲁番高温、干热,白天气温高达38-42度时,表层沙温高达75-82度。每天北京时间5点后,沙堆10米深处的沙温仍在60-80度之间。沙埋疗法,就是将病体部位埋入沙中,利用阳光、干热、压力、磁力〔沙疗所沙比外地沙含磁矿高9倍〕的综合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民间治疗方法。

\

  吐鲁番坎儿井

  吐鲁番有着与著名的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三大中国古代工程之一的骄傲——坎儿井。坎儿井是劳动人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等生态条件,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水道工程。吐鲁番地区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燥,很久以来就出现大片的绿洲。这奥秘之一,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最盛时达1237条,实际使用的853条,总长超过5000公里。参观过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它设计构思的巧妙,工程的艰巨而赞叹。它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勤劳的丰碑!倘若到吐鲁番旅游,在乘坐的汽车临近吐鲁番时,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坐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半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地方。

  坎儿,意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中国内陆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

  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被称作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新疆境内的坎儿井全长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要想了解坎儿井,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是一个好去处。

  名气最大的坎儿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儿井,它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维吾尔人米衣木·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民俗园包括坎儿井、坎儿井博物馆、民俗街、民居宾馆、葡萄园、晾房等。在这里可以参观坎儿井,全面了解坎儿井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地理分布。漫步在这远古的文明之中,恍如时空隧道,有趣的是参观坎儿井时里面的路只能顺着走,不能走回头路,是不是更像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能前进不能回头呢?坎儿井地面施工展示区可以一睹先民们修建坎儿井的施工过程,最具吐鲁番特色的葡萄长廊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走累了就在地下茶吧歇一会吧,或到民族歌舞餐厅里开怀畅饮也不错。同时如果你有兴致还可以在最具民族特色的庭院式民居宾馆里住一住。

\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西汉时,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唐代为西州所辖之交河县。唐王朝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一度曾设在这里。后迁至龟兹(今库车县)。六世纪的曲氏王朝在此设立了交河郡。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

  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没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坊”,临街不开门。“坊”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东侧有军营、余为民居。交河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由于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南门,是古代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东门,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

  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

  古城遗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莲花瓦当、莲花经卷等。最近,考古工作者,在故城保护性发掘中,首次发现一座地下寺院和车师国贵族墓葬,并出土海珠,舍利子等一批珍贵文物。

  交河城址由于位于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吐鲁番的干旱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汲水井一口。佛塔群有佛塔101座。从空中俯视,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叶。

\

  高昌古城

  高昌古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南约46公里火焰山乡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 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墙厚12米,高11.5米,周长5.4公里。为夯土板筑 ,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马面。每面大体有两座城门,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 高昌古城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长约3公里。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 墙,甫宫墙即内城北墙。这一带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当时为回鹘高昌宫廷之所在。

  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余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

  外城内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门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占地约1万平方米,由 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大殿内尚残存壁画痕迹。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经,于贞观二年( 628年)春,曾到高昌国讲经一月余,据即在此寺内。寺院附近,还残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遗址。外城内东南部有一小 型寺院,残存的壁画较上述大寺完美。

\

  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初称“高昌壁”,为“丝路”重镇。后历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西州、回鹘高昌、 火洲等长达1300余年之变迁,于公元14世纪毁弃于战火。1961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古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高昌古城规模宏大,十分壮观。总面积200万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遗址。1961年高昌古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昌(维吾尔语:Qara-hoja),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偏南(约27公里)哈喇和卓(Karakhoja)之三堡乡和二堡乡之间(312国道火焰山风景区南4公里),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高昌故城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

  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其疆域最盛时包括原唐朝的西州、伊州、庭州以及焉耆、龟兹二都督府之地。此外还统有分布在罗布淖一带的众熨及其它一些别的民族或部落,地域范围远远超过了今吐鲁番盆地。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并下嫁公主。

  十三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坚持“仍旧要生活在草原上,不能到城市地区去”,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回鹘高昌国,1275年一次出兵十二万围攻火州(高昌)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终于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四十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

  汉唐以来,高昌是连接中原中亚、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陆,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唐代佛教高僧玄奘,为了提高佛教学水平,不畏杀身之祸,于公元629年偷偷离开长安,出玉门,经高昌,沿丝绸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历时17年。在高昌,玄奘诵经讲佛,与高昌王拜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高昌故城自公元前一世纪建高昌壁,到十三世纪废弃,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它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见证。

\

  阿斯塔那古墓群

  距吐鲁番市约40多公里,火焰山之南,高昌故城之北约2公里的地方,那里有一片开阔的土地,地上可见隆起的土丘,古墓就深藏在这些土丘之下,如今已有三处墓穴开放,在阿斯塔那古墓群旁还有哈拉和卓古墓群,它们分别是两个相邻的居民村的名称,阿斯塔那是维吾尔语“首府”的意思,因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离此不远而得名。它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墓葬按家族种姓分区埋葬,以天然砾石为界,畛域分明。

  阿斯塔那墓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多米的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室一般高为2米以上,4米见方大小,墓室顶为平顶或穹窿形。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在古墓中出土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代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尤其珍贵的是这里出土的干尸即中国木乃伊,可以与埃及的相媲美,闻名世界。

  阿斯塔那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约形成于公元3-8世纪,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阿斯塔在中外考古界、历史学界受到广泛的重视,素有有“地下博物馆”之美称。整个墓葬群共有古墓葬500余座,埋葬着西晋初年到唐代中期的贵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是尚未发现高昌国王的墓葬。鞠氏高昌王国名将张雄夫妇及其子张怀寂,就葬在这里。

\

  哈拉和卓是古代维吾尔王国一位大将的名字,他死后,人们就将其生前驻地命名为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西面,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东面,本是两个墓区,后统称"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 ,高昌故城在吐鲁番的历史上曾经是汉代以后,元代以前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高昌故城北郊、东北郊和西北郊的地方就成了当年各族居民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

  在这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埋葬在这里的有达官贵人,也有将军和武士,更多的是平民百姓。阿斯塔那古墓以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等少数民族居民,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经历代沿袭,再加上吐鲁番地区特殊的地理状况和气候条件,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就成了一座著名的反映高昌故城风貌的地下历史博物馆。

  斯塔那古墓的发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出土文物,迄今为止,国家先后有计划地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墓葬最早从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到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时间跨度为500多年。古墓中出土了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著名的有共命鸟纹刺绣、伏羲女娲图、壁画等,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人类学、考古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对新疆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游客们,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参观即将结束了,就古墓而言,参观是比较枯燥的,然而它向人们揭示的内涵却是十分丰富的,透过一个侧面,它向我们展现了古代西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全方位地去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

  台藏塔

  为高昌王国时期的佛教建筑。塔高20米,塔东面与北面均有佛教洞龛。西面塔壁中有洞,贯穿墙壁,作用不明,南壁已毁。由于距高昌故城较近,又是高昌王国佛教建筑,充分反映了高昌时期佛教的兴盛。

  台藏塔的始建年代为公元6~7世纪(麹氏高昌时期),是当时著名的佛教遗址。14世纪末,察合台汗国统治者强迫高昌地区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之后,台藏塔逐渐毁破。

  台藏塔内曾供有一身巨大佛像,于20世纪初期被毁。台藏塔遗址占地面积为939平方米。残高约20米,塔身平面略呈口字形,朝向南偏西。塔基底部外边南北长约36米,东西残长34米,塔壁基部厚8~12米。塔内中空,内边方约15米。南向正中有宽约3米的缺口。该塔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坐落在吐鲁番市东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沟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南距高昌古城仅15公里,是新疆境内较大的的著名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经历了形成——繁荣——衰落的过程。第17、18两窟,为公元6一7世纪南北朝后期开凿的。第16号窟凿于中唐。第20号窟壁画,绘制有回鹘高昌王和王后的图象。第33窟后壁,有一幅表现佛涅磐后众弟子默立举哀的致意图。第38窟,是反映古代摩尼教生活情景的洞窟。第51号窟,建于回鹘高昌时期。第69窟,是第20号窟的窟中之窟。第82、83号窟,是公元10--11世纪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遭严重破坏,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鲁番的石窟寺群多达十余处,合称高昌石窟,和新疆的龟兹石窟,以敦煌石窟、云岗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石窟,及印度最大的石窟遗址阿旃陀石窟齐名,高昌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的四支代表之一。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现存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它曾经是高昌回鹘国的王家寺院。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是古代西域的著名城池之一,位于现在吉木萨尔县城北二十公里处。是唐代设立的北庭大都护府所在地,也是目前天山以北遗址之一,1988年 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遗址南北长1500米,城墙残高约7米,宽约5米,它是在汉代金满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远在两汉时期,这建有金满城,是当时西域的车师后国王庭所在地。唐代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驻守;公元七一二年设置北庭都护府,以此地为治所,统辖北疆广大地区,所以称作北庭。宋代此城为高昌王的行宫,元代为别失八里帅府。

  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10多公里的北庭乡境内,亦叫护堡子古城。故城现仅存断壁残垣,但不失当年的规模和气派。城略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城,像个巨大的“回”字。外城周长约4600米,为不太规则的长方形;约建于唐贞观年间,内碱周长约3000米;约建于高昌回鹘时期,位于外城之内略偏东北部。城内昔日的街市塔庙、衙署、外城的角楼、敌台及城墙上的马面,仍依稀可辨。北庭故城曾经雄峙于天山北麓六百年,在十四世纪中期开始衰落,毁灭于十五世纪前期的战火之中。

  当年正当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历代都将这座西域名城设为军政之重镇。古往今来,在这座名城中留下足迹或留下诗文的名流、骚客,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北庭大都护府任判官,许多首边塞诗作就是在北庭写成的。他的《北庭作》描述了北庭城的景况:“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宋代著名使臣王延德曾于太平兴国年间著名文记载这里“多楼台卉木”,可“泛舟于池中”。可见那时这座城池作为高昌回鹘之后王庭和避暑行宫,繁盛非同一般。

  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徐松曾在城中挖出了唐代金满县残碑。近百年来,外国探险家如日本的大谷光瑞、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等,都曾在城内外挖掘考察,盗走大量文物。近些年中国的文物考古专家们也曾先后在这里挖掘出了唐代铜质“蒲类州印”、铜镜、石狮和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古币,以及各种花砖、瓦当、陶瓷器等。

\

  吐峪沟

  吐峪沟位于新疆吐鲁番鄯善县境内,东距吐鲁番市约55公里。这里曾经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吐峪沟大峡谷是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今天,大家看见的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霍加木麻扎便是有力的见证。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筑,至今还闪烁着“黄粘土文化”的光芒;是今天海内外穆斯林敬仰神往的圣地,是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界学者歇足的驿站,是绘画摄影艺术家寄托梦想的家园。

  吐峪沟千佛洞古称“丁谷寺”,是吐鲁番地区建窟较早、保存早期壁画较多的石窟。最早的洞窟出现在晋、十六国时期。沮渠氏家族称王时(公元443~ 450年),是吐峪沟佛教最繁荣的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人为的破坏,吐峪沟壁画90%吡以上已经毁圮无存。如今只有8个洞窟还残留少量有回鹘文题记的壁画。其中1、2、3、4号窟,佛坐胡床,为全国所仅见。这里还出土过一些佛经残卷。

  吐峪沟大峡谷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色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万分、拍案称奇,火焰山最高峰便位于峡谷中。吐峪沟大峡谷不仅有怪石磷峋、沟谷纵横的峡谷风光,还有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麻扎(墓葬);不仅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大寺,而且还有藏传佛教大寺院遗迹,既是西北地区穆斯林心目中的“东方小麦加”,也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每年都有不少穆斯林、佛教徒前来朝觐、朝拜。

  千年之前吐峪沟曾是王室的佛教圣地。就在今日的碎石乱草之下曾有一条平坦的曲径,走着王室成员、八方僧侣及善男信女。据《西州图经》记载,唐时的吐峪沟“雁塔飞空,虹梁饮汉……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这里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现在晋朝,鼎盛于5世纪中叶沮渠氏家族称王于吐鲁番时。那时王城在高昌,距吐峪沟只有10公里。

  吐峪沟佛寺历经最大的劫难是15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吐鲁番地区时期,伊斯兰教徒对佛教偶像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再后来这里发生过地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来了海外文化强盗,壁画和经卷已被盘剥得干干净净。难怪连出生在吐峪沟的孩子也不懂佛寺是什么玩意儿。尽管吐峪沟在国外很有名,被誉为“东疆第一宝窟”。

  吐峪沟的东西两峰,素有“天然火墙”之称,温度最高时达到摄氏六十度。两峰山体是赭红色,峡谷中的土壤也是呈黄红色。黄红色土壤最适宜种植无核白葡萄,所以,当葡萄从地中海沿岸传入中国,这里也就成了吐鲁番无核白葡萄的真正故乡。

  吐峪沟大峡谷浓缩了火焰山景观的精华。站在纵系山腰的“连心路”上往下看,有一山涧小溪顺着沟谷蜿蜒向南流去。吐峪沟峡谷山体之奇、山岩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其他峡谷至少有。被近百年来观光考察的游客、学者称之为“火焰山中最壮美的峡谷”。

\\

  吐峪沟麻扎村

  位于吐峪沟大峡谷南沟谷,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它分布在绿塔耸立的清真大寺四周,约有百十户人家。这个村庄,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维吾尔语交际,信仰伊斯兰教,穿着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走亲访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古典式的驴车代步。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伊斯兰文化和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意义。

  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在麻扎村内保存有大量维吾尔民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屋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即使从屋顶走也可达到串门的目的。古老民居的门窗都很古朴,但又蕴藏了深厚的文化。门框上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门铛,有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

  历史上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热情一般都集中在宗教建筑中,麻扎村也不例外。民居是维吾尔族生活的基本环境空间,是家庭的基本单元,是一家人最稳定的朝夕相处的生活必需品。维吾尔民居相比其它民族民居更重视室内色彩、室内装修、家俱与床上用品、家居陈设与家居饰物的选择,即更具艺术性。因此,许多民居在壁龛设计、挂毡、天花彩画、室内柱廊、石膏饰件上各具特色与创意。是色彩纷呈的个人创作空间,其艺术价值非常高。另外,当地出土的文物,如舍利盒、彩陶、器皿等也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

  沙山公园

  沙山公园位于鄯善县辟展乡境内,北侧紧靠鄯善县城,交通便捷。平均海拔300m,沙山公园是利用库木塔格沙漠北缘绿洲接触带的特殊地里环境建立的一个公园,1990年始建以来已初具规模。公园分南北两部分,以沙山边缘东西向横穿的缓流分界。北部占地500亩,东侧为水上活动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花卉观赏区和葡萄园。西侧为草坪区、植物园。南部区为沙漠,有沙漠活动区、沙疗区和沙漠植物区。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溪水清澈透明,潺潺流淌,溪边高大多姿的古树环绕,浓荫蔽日,洼地中泉水翻动浮沙,引人入胜,园中的人工湖碧水一潭,倒映湖心岛上的凉亭,背衬高大的沙山,景色分外迷人。

  沙山公园南部的沙丘上,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公园内已开辟沙疗区域,不少关节炎等患者前来治疗,再往南去不远,就是大沙丘所在,只见丘锋轮郭清晰,丘脊似线,迎风面沙漠似水,站在沙丘顶端,静候大漠日出的辉煌时刻,目送夕阳西沉染尽天际的自然奇观间,感觉人与自然混为一体,园中的人工湖碧水一漠,倒映湖心岛上凉亭,背衬高大的沙山,景色分外迷人。

\

  库木塔格沙漠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新疆第三大沙漠、被世人誉为唯一与城市相连的吐鲁番大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景区,就坐落在吐鲁番东南90公里处的鄯善境内。雄浑的大漠风光和 蓝天辉映相间,厚重的历史沉淀与西域文化默然相许,金色的沙漠依偎着绿洲守望家园,构成了一幅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美画卷,奏响了一曲浑然天成,金色涌动的天籁乐章。

  库木塔格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北方,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之间。在广达2.28万平方公里的气候极度干燥地带,分布着各种奇特的砾质(弋壁)沙漠景观。由于风力长期刻蚀岩土、河湖堆积层,使地面凹凸不平,形成边坡极陡的一系列平行的丘岗、垄脊、沟槽,长数米、数十米至数百米,形似游龙,被称为龙堆,上覆白色盐咸壳的,被称为白龙堆,维吾尔语称雅丹。还有许多高出地面25—40米的方山、岩塔和土柱。边坡露出岩土层,有似城墙,远望如废墟古堡,叫风城、龙城。形态还有的像教堂、宝塔、蘑菇(叫石蘑菇)。

\

  克尔碱旅游区

  位于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境内,是一处以地景旅游资源为主的风景旅游区,距托克逊县城28公里,距吐鲁番市120公里,距乌鲁木齐162公里。其中克尔碱岩画,位于克尔碱境内,东南距镇政府5公里。岩画散布在克尔碱沟两岸,东岸岩画雕刻于零星散布的砂岩上,现存100多幅,主要内容为羊群和物质牧羊人,约3~4处。西岸岩画为岩画主体,分为两处:其一岩画有21幅,面积为28.05平方米,主要内容为人、鹿、狗、骆驼、羊和狩猎及放牧等场面,还出现了猛虎追逐鹿于前,狩猎者搭弓射箭驰于后的图案。其二是克尔碱水系图,在一块面积为42平方米的巨石上,刻有一幅水系图。它以阴刻手法,绘出近38条大小河流、泉源和水渠等,并且利用石头的自然坡度,立体地、逼真地显现了当地当时自然水系的分布情况,其中最长的一段石刻河流长为3~5米,深达7~8米厘米。水系图下游,还刻有大量猎人骑马狩猎和各种草原动物食草饮水以及奔跑的生动图案。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些岩画和水系图均属于公元前6~7世纪车师人的遗存。

\

  托克逊雅丹景区

  托克逊县城东南28公里、吐鲁番市40公里处。雅丹,指的是一种风蚀地貌。托克逊雅丹的主体,是由沉积于宽阔河谷的黄土丘的特殊造型组成绵延伸展的各种形态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群”,是土状沉积物在风力侵蚀搬运和流水作用下的产物。土状沉积物主要是沉积岩和沙岩层,一层坚硬,一层松软。强烈的西北风从达坂城风口不断地吹来,像无数把钢刀在砍削,又像无数的砂轮在打磨,经过千百年来这样反复地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就形成了大面积的高低不同的土丘和沟谷的组合。这种雅丹地貌形成后,风力与流水的作用仍在不断地交错进行,继续“雕塑”着种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呈现千姿百态、无奇不有的景象。

  托克逊雅丹地貌造型别致,有的像飞龙腾跃,气势雄伟;有的像城堡,壁垒森严;有的像城郭,固若金汤;有的像楼群,拔地柱天;有的像佛塔寺庙,肃穆幽静;还有的像浪涛汹涌,涌向天际;有的如同万艘船舰,鼓帆远航……每当大风吹起时,土丘之间发出呜呜声响,如鬼哭狼嚎,阴森恐怖,素有东疆“魔鬼城”之称。

  托克逊雅丹景区,约由2000多个黄土丘组成,沿西北-东南方向呈带状分布,迤逦延伸5000多米,宽度300~500米左右,高5~20米。在阳光照射下,整个雅丹景区一片金黄,只见堡群林立,屋宇四起,虚实互补,变幻莫测,充满无限神秘感和巨大的诱惑力。远看犹如一支排列有序、扬帆远航的舰队,壮观宏大。

\

  盘吉尔怪石林

  位于托克逊县克尔碱镇境内的盘吉尔塔格山山脊和山坡上,平均海拔1200米。这种怪石林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石炭系火山岩山岳型石林,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惟一的火成岩风蚀石林区,品味高,形态完整,是神奇的风蚀地貌自然博物馆。进入景区,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化作了人物,飞禽走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千年古驼、唐僧取经、李白问月、苍鹰俯瞰、鳄鱼出洞等,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山岩或似羚羊翘首、天马行空,或似猛兽鬼怪,面目狰狞,或似云朵变幻,壮观有趣。岩石多为石炭纪火山岩和角砾凝灰岩,颜色以青灰色、褐红色多见。

\

  维吾尔古村

  位于吐鲁番市现有的古老维吾尔族自然村落之一的亚尔乡亚尔果勒村,距著名的交河故城不足1公里。占地2万余平方米的景区内,维吾尔族民俗陈列馆与传统民居交相立体地展示了维吾尔族人历史变迁、生产劳动、民居建筑、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风貌,其中不少是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地原生态文化展示。

  维吾尔古村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古村,而是由吐鲁番地区旅游投资公司投资兴建的以吐鲁番深厚的维吾尔历史文化底蕴背景,展示了浓郁民俗风情和交河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院群景区。

\

  迪坎尔村

  正当库木塔格沙漠、觉罗塔格山之间沙漠北侵的正中。库木塔格沙漠北起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盆地北部,南抵库鲁克塔格南的塔里木河下游,与塔克拉玛干沙漠隔河相望。除了常年奔波于从迪坎尔村到罗布荒漠上的司机和偶尔的旅人以外,几乎没多少人知道这个小村庄。这里曾是通往罗布泊、楼兰古城以及丝绸之路“大海道”的必经之地:由此向南300余公里可抵达楼兰古城。迪坎儿村,是通向库木塔格沙漠深处的最后一个村庄,从这里可以通往神秘的罗布泊和绝美的库木塔格沙漠。这个村庄仍保留着古朴的居住形式,土坯围就低矮的房屋,房顶上落满厚厚的...

  传说中的迪坎儿村村民,是古楼兰王国的一脉遗民。他们在楼兰王国消亡的时候,迁居于此。这里的男人有着高大挺直的身材,女人的身材则小巧得多,高高的鼻梁和深深的眼窝透出一种精致的美。

  这是一个深深裹进沙漠里的村庄,这个村庄古朴得像一本遗落在沙漠中的桑皮书,它呈现出黄沙的颜色,单一而又凝重,沉寂却充满神秘。每一个来到此处的人,都忍不住想打开它,阅读它久远的故事,但却永远也无法读懂,除了村外散落的烽燧和早已坍塌的城垣。

\

  吐鲁番购物

  到吐鲁番旅游,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吐鲁番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有600多个品种,品质上乘的有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梭梭葡萄等18个品种,其中尤以无核白葡萄最为名贵。此外,吐鲁番的挂毯、花帽、帕拉孜等特产都颇具民族特色,可适当挑选一些留作纪念。

  特产 甜蜜瓜果 挂毯 英吉沙小刀 无核白葡萄 帕拉孜 花帽

\

  甜蜜瓜果

  吐鲁番的光热资源丰富,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份的制造和积累,所以吐鲁番的瓜果特别香甜可口。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葡萄和哈密瓜。

\

  挂毯

  吐鲁番的挂毯不仅国内驰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它毯面光泽平滑,毯板结实柔和亮丽,更具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挂毯图案,在国际挂毯业中独树一帜,被誉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式”挂毯。

\

  英吉沙小刀

  以优质钢材为原料,坚而不脆,韧而不柔,弹嘘有声,熠熠生辉,锋利无比。刀形多根据各族喜好,如维族用的弧形小刀,汉族用的青龙偃月形小刀,品种达16种之多。刀柄装饰精美,或白银镶花,或黄铜缀杂,或乌金光亮,或碧玉晶莹。

\

  无核白葡萄

  吐鲁番因地垫低洼、降水少、气温高,其所种无核白绝无病虫害。其制造葡萄干的方法也不同于别国,一不利用阳光曝晒,二不利用人工加温,而在放入晾房中自然风干。既保存了葡萄干中的叶绿素,又使其色彩呈纯正绿银,为世界葡萄干之佳品。吐鲁番的葡萄晶莹剔透,甜嫩多汁,主要有无核白、红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600多个优良品种,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通常所说的“吐鲁番葡萄”是指无核白葡萄,它生长力强,果实多,由于没有籽,所以最适宜晾制葡萄干,制干后,果粒色泽碧绿,食之酸甜可口。

\

  帕拉孜

  帕拉孜是维吾尔族传统工艺品,用彩色羊毛纺织编织而成。图案多为各种几何形的组合体,其编织方法与地毯大体相同。有多种用途,可作地毯、床毯,装饰品,也可作为马、骆驼等乘骑工具的披毯。

\

  花帽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喜欢戴花帽,维语叫“多帕”。它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必需品。新疆不同地区的花帽,形制、花纹、色彩不尽相同。吐鲁番的花帽的特点是花大底空小,颜色火红鲜艳,老年人尤其喜欢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这在其他地区是十分罕见的。

\

  吐鲁番美食

  吐鲁番的饮食很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维吾尔风味小吃和伊斯兰清真食品都荟萃于此。川菜、粤菜等佳肴随处可见。维吾尔族饮食,花样繁多。最著名的风味食品有: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烤馕和拉条子。

  主食主要有馕、抓饭、包子、凉面、油饼(维吾尔语“普西凯力”)、油塔子和乌麻什(杂粮粥)。

  副食品主要有洋葱(皮芽子)、卡马古尔(蔓菁)、红萝卜、辣椒、莲花白、西红柿和豇豆等。

  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喜欢喝砖茶和奶茶。不论吃什么饭,饭前都要念“比斯米拉热合玛尼热依木”,饭后要捧起双手做“都瓦”。

  新疆的瓜果赫赫有名,吐鲁番的葡萄更是享誉大江南北。由于优越的光热条件和干燥少雨的气候,吐鲁番的葡萄含糖量特别高,极受欢迎,而且吐鲁番的葡萄品种多达数百种,爱吃水果的朋友们,完全可以把葡萄等水果作为主食,一路走一路吃,这种“水果宴”是吐鲁番独具的特色。

  此外,由于吐鲁番的葡萄产量高,所以以葡萄加工成的其它食品也就特别多,例如,各种各样的葡萄干、葡萄酒、木赛来斯、葡萄水等等,无一不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小吃 帕尔木丁 木赛来斯 抓饭 烤羊肉 烤全羊 手抓羊肉

\

  帕尔木丁

  原料:面粉、肥羊肉丁等

  特点:帕尔木丁色泽金黄悦目、皮酥肉嫩油多,吃时包子皮犹如溶化在嫩肉油香中一般。

  吃法:可单独食用,亦可与抓饭一起食用,被称为抓饭包子,是维吾尔族人的上等饭食。

\

  木赛来斯

  原料:鲜葡萄。木赛来斯虽含有微量的酒精,但却不是葡萄酒,它呈淡咖啡色、味道酸甜、气味芳香、营养丰富,是备受维吾尔群众喜欢的一种饮料。

\

  抓饭 (维吾尔语叫“扑劳”)

  抓饭的花样很多,人们除了用羊肉做抓饭外,还用牛、马、鸡、鹅、雪鸡、野鸡等肉来做抓饭。除此而外,还用葡萄干、杏干、桃皮子等干果做抓饭,称这为甜抓饭或素抓饭。无论哪种抓饭都要放胡萝卜、洋葱。

  抓饭是维吾尔族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日子里招待亲朋贵宾的主要食品之一。抓饭有甜、咸之分。甜抓饭多为素抓饭,主要原料为米、鸡蛋、黄萝卜、葡萄干、杏脯、花生仁和清油等。咸抓饭多为肉抓饭,主要原料为米、牛肉或羊肉、黄萝卜和洋葱(皮芽子)等。制作时,先将连骨羊肉、黄萝卜丝等底料炒熟,再将淘好的米放在底料上面蒸焖至熟,搅拌均匀即可食用。食用时,要先洗净双手,然后围坐在炕席上,用手抓食。

  最高级的抓饭叫“阿西曼吐”,即薄皮包子抓饭。薄皮包子,维吾尔语叫“彼得尔曼塔”,将羊肉、羊油、洋葱切成馅,加花椒、孜然等佐料,用擀得很薄的生面皮子包好,上笼蒸熟,就可以食用。抓饭经济实惠,做法简便,一次可做数十公斤,很多人可以同时就餐。

\

  手抓羊肉

  与抓饭相同,同用手抓着吃。如果抓饭尚可用筷子或小勺的话,手抓肉却必须用手抓,否则你将无法食用。

\

  

  馕是吐鲁番维吾尔族人最主要的传统面食品之一。“可以一日无菜,不可一日无馕”,是馕重要性的最好概括。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 50 多种,主要有肉馕、油馕、片馕、窝窝囊和芝麻馕。“艾克曼馕”是最大的馕,直径 30~40 厘米;“托喀西馕”是最小的馕,直径 3-5 厘米;“窝窝囊”维吾尔语叫“格尔黛馕”,是最厚的馕,厚 7-10 厘米;“片馕”四周厚,中间薄,最薄处仅 0.3 厘米。馕的主要原料为面粉,制作时可以根据不同口味配以鸡蛋、清油、洋葱、芝麻、牛油、羊油、盐、冰糖等。维吾尔族馕做工精细、香酥可口,含水份少,外干内酥,久储不坏,便于存放,一般打一坑馕可以吃十天半个月,省时省工,食用方便。

\

  烤羊肉(维吾尔语“喀瓦甫”)

  维吾尔民间传统的串烤肉,同样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样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用料的讲究不似烤全羊那样严格,二者的区别在于烤制规模的大小和具体方法上。 是吐鲁番最有名的民族风味小吃。烤羊肉串用的铁钎长 30-50 厘米,一头装有木柄,最长的铁钎约 1 米,最短的牙签肉,长不足10厘米。制作时,选用幼龄羯羊、绵羊的新鲜肉,肥瘦皆宜,将其切成6-8平方厘米大小的薄片,依次平穿在铁钎上,置放在铁槽上用无烟煤烧烤,边烤边撒精盐、辣椒粉、孜然粉等佐料,3-5分钟左右翻烤另一面,12分钟后就可以食用了。现在家庭、餐馆流行一种炒烤羊肉,也很有名。制作方法如下:将切好的羊肉片裹上鸡蛋清,放入清油锅中爆炒,加孜然粉、干辣椒粉,盛盘食用,炒烤肉与炒羊肉串异曲同工,别有一番风味。

 

  烤全羊

  是新疆可与北京烤鸭、广州脆皮乳猪相媲美的一大名馔。在为烤全羊选肉时特别强调选择生长在南疆较干旱地区的绵羯羊,而且最好是在两岁以内的肥羊。烤出来的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吐鲁番烤全羊选料考究、做法独特,是高级宴席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烤全羊选用上等羯羊,宰杀剥皮后,去除蹄角内脏,然后将蛋黄、盐水、孜然粉、胡椒粉、面粉调成糊状,涂抹全羊,然后放入馕炕烧烤约 1 小时,烤熟后放在特制餐车上,在羊头部披上红彩带,嘴上放上青菜叶,既好看又好吃,令人食欲大增。

\

  拉条子

  拌面俗称拉条子,一种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的小麦面制品+佐餐的拌面菜(味道好极了)。拉条子用上好面粉和面,拉制而成,呈圆条状,由此而得名。在风味小吃中,拉条子是极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一种。它柔韧细长,圆润滑爽,吃起来别具风味。

  和面时,水中需放适量的盐,揉好的面必须饧一会儿,使其柔软有筋。拉条子与肉菜炒在一起叫“炒面”;面与菜分开吃叫“拌面”,吐鲁番大大小小的餐馆每天都可以吃上这种经济实惠的方便餐。在新疆,托克逊县的拉条子最负盛名。

  维吾尔其他食品还有烤包子萨木萨、油煎包子萨姆布萨、羊杂碎、肖勒帕肉汤等,其中羊杂碎营养价值高,美味可口,是维吾尔族独有的佳馔。

\

  吐鲁番主要活动

  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

  举办时间:每年8月下旬举办。

  地点:吐鲁番市内会开设多条活动街庆典活动:葡萄节期间举办各种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诸如专题文艺晚会、民族歌舞、消夏晚会、名优葡萄酒品尝会、风味小吃一条街、科技、商业一条街,葡萄瓜果一条街等。

\

  高昌乐舞

  西域歌舞对中原的影响十分深远。据记载,隋朝的“九部乐”中,三部出自西域;唐代的“十部乐”中,五部出自西域。吐鲁番是当时有名的歌舞之乡。《高昌乐》是唐代的“十部乐”之一,著名的高昌乐舞更风靡了长安城。受其影响,形成了今天吐鲁番地区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

\

  纳孜库姆舞

  纳孜库姆舞是一种只流行在吐鲁番地区的民间舞蹈,舞蹈模仿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以跨腿、耸肩、独特的蹲步动作为主,和新疆的其他民族舞蹈相比,吐鲁番的这种民间舞蹈更具有一种诙谐、欢乐的喜剧色彩。

\

  风俗禁忌

  吐鲁番的少数民族同胞多信仰伊斯兰教,不吃猪肉、猪油和一切用猪肉、猪油做的食品。不吃未经念经宰杀的牲,不吃病死的牲畜和家禽,不吃任何动物的血和猫、狗、驴、骡等动物的肉。

\

  必备物品

  吐鲁番地区平均气温较内陆低,昼夜温差大。因此,旅游者仍需带外套或羊毛衫等生活物品。

  夏季最高温度可达40度以上,紫外线照射强烈,所以您应带足有效的防晒用品。同时应配备防暑、清热的药物或冲剂如十滴水、夏桑菊冲剂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