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班视点】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初一下学期期中考后家长会发言)

 xyz3i 2016-05-09


草根的视野看教育,以老班的眼睛看世界!

 

 

每当开家长会,开场白总是:感谢各位家长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家长会,感谢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今天,在离家长会还有半个小时的时候,有家长在群里悄悄地丢下一句:老师,我请假。我觉得有点难受,不,是非常郁闷。于是,我冷冰冰地回了一句:请电话请假!家长会,我们提前一个星期通知了,难不成家长真的是“百忙”?如果是我,会打个电话,至少可以和老师有一个简单的沟通,至少了解一下这次家长会的目的,至少装模作样地问一下孩子的情况。

在教育教学这件事情上,我向来不敢大意,做什么事情也总是仪式感十足,甚为隆重。因为,我一直害怕如果我太随意了的话,孩子也一定是会比我更加随意的。教育,往往就是在这么不经意的“随便”之间,让我们做坏了,而我们却还一味指责孩子。

后来,家长在我的“淫威”之下来电了:老师,这个家长会重要吗?

我有点哭笑不得:学校里能有什么“重要”的事?

不过,请原谅我的直白,如果你觉得重要,那么这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反之,这就一点也不重要。

很多家长一直信奉这个逻辑: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家长只是配合者。其实,这个逻辑很奇怪。从今天开始,我不会再感谢家长“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家长会”,孩子是你的,参加家长会是你的应尽之义,我为什么要感谢你?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的孩子,是倾注全家几十年积蓄购买的一套房子,老师,就是请的装修师傅,这房子的所有权是的,装修得好,住几十年,舒心安心有面子……

装修师傅,肯定也想把房子装好,这是责任所在。

对应到我们班级,就是三十套户型不一的毛胚房,交给一个装修队了,那个小小的包工头就是班主任……装修过程中,如果房主来看装修效果,应该是什么态度?

会不会是包工头说,感谢百忙之中来关心的房子?

义务教育阶段,就像包工包料固定工期的装修,房型各有差异,当然会出现有的房子材料过剩,有的房子材料不足,或者有特殊要求的材料需要补充……

装修师傅给打电话,说家的水龙头型号不对,要不要来看看,考虑换一个?是不是应该马上买个新的送过去?会不会和装修师傅说,我很忙,麻烦你把水龙头勉强安上去就行?

如果你是包工头,会如何?

包工头也只能安装不好的水龙头,加点刨花,缠几圈胶带,勉强塞住漏水的地方。等你将来住进去了,隔三岔五出问题……淹水的是你的房子,烦心的是房主,楼下的会找你吵架……我想,你是一定会责怪这个装修队的,尤其是这个小包工头。包工头会如何?无奈摇头,早说过了,房主不管

如果经常这样,包工头就知道房主的个性……不在乎,反正把房子装完就行。三十套毛胚房,一个装修队,房主经常来看看的,师傅必然也会更细致些吧。

交房的时间到了,你突然会发现,这个房子怎么会有那么多那么多的问题?你会不断发现问题,你会一直抱怨,灯的位置不理想,地板的颜色不喜欢,窗帘太难看了,有用吗?

包工包料的“工程”现在只剩两年的工期了,到初中毕业,你再想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好难好难……窗帘不喜欢,你可以换一个,一些埋在地板墙壁里的水电工程(正如孩子的个性品质),已经成型,如果要改动,那是破釜沉舟的大工程了。而且,那时候的改建不一定成功!

亲爱的家长,我不是说家长会不能请假。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孩子的教育也不一定是首选的。只是,我希望我们一起把这些事情做得仪式感一点,隆重一点,哪怕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家长会!

亲爱的家长,请原谅我的不礼貌,请原谅我的直白,请原谅我的实话实说,当然,实话也不一定正确!

(这段话不在我的家长会计划内,临时起意,临时增加,以下才是家长会的主要内容。)

 

话题1:老师重要还是家长重要?

很多家长总觉得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了,老师就要负责,但是此时老师可能会觉得非常无奈,孩子是家长自己的,家长才是要负最大的责任?

一、我们说家长应该多付出,因为:

1.中小学老师往往“身兼数职”。

2.一般而言,一个家庭只需要培养一个或两个小孩,基本上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

3.其实,家长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二、我们说老师应该多付出,是因为:

1.教学本来就是老师的任务。

2.家长的付出已经很多,甚至是处于过度负责。甩手不管孩子的家长是少数,多数家长不光是负责任的家长,而且处于过度负责和极度焦虑中。

3.老师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更多。

老师重要还是家长重要?这个话题就像复旦考题:玉皇大帝与如来佛哪个大?这是一个无法做出选择的问题,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家长希望老师多付出,其实是对教育体系的期待,是对老师的一种信任,一种寄托。而老师希望家长多付出,其实是想家长能多关注孩子,和学校一起给孩子完整的教育。

孩子的教育中,家长辅导为主,营造好宽松的家庭氛围跟互动沟通氛围。老师引导为主,负责纠正孩子的陋习跟毛病,引导孩子去认知,去消化理解知识。双方存在的是互补关系,让孩子接受到较为完美的教育,家长教师缺一不行,两者都是很重要的,不存在谁更重要一说。

 

话题2:人生到底是怎样被决定的?

英国有个纪录片,叫《UP》。1964年,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拍摄播出了40分钟的纪录片《7UP》,选取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孩子,用纪录片手法拍摄他们的生活、言谈和想法。那些镜头,记录在当时的黑白胶片上。

影片七年一拍一播,《7岁》、《7岁又7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到《56岁》,不脱节地记录了一代普通英国人的大半辈子。2012年5月,《Up》系列纪录片的第八集《56Up》播出,当年的那些孩子,已是天命之年,用来记录他们人生感悟的,不再是胶片,而是最新的数码技术。

这是一部史无前例引人思考的纪录片,世界迄今为止可能都找不出第二部这样的纪录片了——真实,真实到骇人,直面生活的残酷和美好。这个纪录片看得人非常难受。因为,它是尖锐的、令人不喜的现实,忽然噗地一声,戳破鸡汤、励志、幻想的薄衣,不由分说地,扎到眼前来。在电影里,50年一晃而过,走到后来,精英的孩子,依然是精英。贫民的孩子,依然是贫民

这种僵局的产生,到底缘于什么?

有一个总结非常棒,它是这么说的:其实,除了硬实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更关键的,是软实力(观念)的高低不一。精英传递给下一代的,多是自由、野心、从容、自律与不屈不挠;穷人遗传给下一代的,多是自卑、短视、暴戾、散漫与轻易放弃。禀持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如果“老鼠”要想自己的孩子不再“打洞”,那么,它自己首先要停止“打洞”,所以,教育是从家长自身开始的。

 

话题3: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娘) 

孩子成长,充满了不确定的变数是天底下头等难事。这世上,难度最高的就是做父母,但偏偏这个行业连进入门槛都没有,不需要上岗证不需要资格考试,成年了,许多连自己是怎么回事都没弄清楚,就已经匆忙就位了。

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式的继承,也不是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式的遗传……这种拼,只是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与我所说的拼,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真正的教育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这就是拼爹娘)了。

孩子的任何优点和缺点都可以从家长身上找到痕迹。

父母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是家族文化基因复制和传递的结果,复制和传递的过程就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我们通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意思是说,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家长或者说家庭甚至可以说是家族的文化基因。孩子就是家庭的缩影,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这句话对于任何一个问题学生也是适用的。

 家长上心也好,不上心也罢,家庭教育永远是现学现卖。最麻烦的是,等你学会了家庭教育,孩子已经长大,哪怕有天下无双的方法但也用不上了。孩子的成长,就是‘拼爹妈’的时代,拼的是,我们是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父母,是不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好榜样?拼的是,我们有没有为他培养一个好的习惯,是不是和他建立了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拼的是,我们为他打下了怎样的基础,为他指明了怎样的方向。

 

话题4::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是对孩子最完美的教育。

父亲:知道吗?当林肯像你这样大时,他可是班上最好的学生。

儿子:知道的,父亲,但他像您这样大时,早已是美国总统了。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任务是陪伴。而最高境界的陪伴,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灵魂和精神上足以担当对孩子的引领。希望孩子走多远,你就应该要求自己走得更远;希望孩子攀登多高,你就应该要求自己攀登得更高!父母事业的成功不一定值得孩子钦佩,但父母的努力和道德自律,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并不是说父母必须要在各方面都比孩子优秀,我们希望的结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前提必须是,父母无愧于一棵能提炼出靛青的蓝草,父母必须要有这样的底色事,不必躬亲,但精神上的引领不可或缺。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父母若是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孩子也会拿起书本来,父母若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孩子也会适时站起来,把位子让给老奶奶,父母若坚持每天对你的爸妈送上一杯茶,有一天,孩子也会给你递上一杯温暖身心的茶。作为家长的我们,给你的孩子树立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将深层次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话题5:孩子很快会长大,现在不陪伴,机会越来越少了

一、陪伴孩子,到底陪伴什么?

1.外出旅游,不仅能增长知识,对孩子的能力、情商、习惯、性格诸方面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2.抽空与孩子一起看看书,则是低成本的陪伴方法。阅读,不只是学知识。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既为孩子树立好学的形象,也会与孩子多了些共同语言。    

3.运动对孩子而言,基本上属于天性。家长与孩子一起运动,几乎没有孩子不喜欢的。

4.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可以陪伴孩子,则可以在参与孩子的游戏、引导孩子探究、与孩子平等对话等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5.青春期开始,陪伴主要就是平等对话。与孩子聊聊,只要孩子喜欢的话题,我们都可以

二、如何让孩子喜欢家长陪伴?

1.象对待成年人那样对待孩子。与他们正经谈话,你把他当成孩子,他就会把自己当成婴儿,你把他当成年人,他才会长大。

2.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如果缺乏应有的尊重,孩子与家长在情感上会产生距离。

3.自主,可以从给予选择权开始。

4.尊重孩子,就要多赏识。孩子上学后,只要我有空,就会引导孩子讲讲学校里的事,或同伴关系,或学科学习,或校内见闻。

5.多赏识,并不是说纵容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肯定得提出教育的要求,可以好好批评。每当孩子犯了错误,我觉得这个错误非改不可时,我的方法是,把孩子叫到房间,关起门来讨论、批评。批评前,我会听听孩子的意见。平等的表达,孩子更能口服心服。

 

话题6:别太相信学习是快乐的。

说国外教育轻松的,是没有认清其通过教育的商品化完成淘汰的本质。贫民窟的小孩四点下课高兴玩儿去了,精英阶层的孩子们要付出额外的金钱精力购买教育,学乐器、学法文,以此作为大学精英教育的敲门砖。中国的教育系统只看到人家快乐,背后的机制却没考虑过。本来中国教育也就基础教育还算扎实,这一下,自废武功了。

我们教育总是想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不停的对孩子让步。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不要纠结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高端学习都是枯燥的,不讨厌就是兴趣。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很少,如果真有快乐,那也是通过学习考出高分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绝大多数人是不得不学,是为了某种目的去学。所以,品质和意志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相信我们的孩子是属于大多数人中的某一个吧。凭什么学习是快乐的?学习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好成绩基本上都来自学生的好习惯什么时间专注的做什么事日积月累某一天不小心他成了第一名,他自己都想不到。

 

话题7:没有了底线的宽容成了对学生的纵容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了底线的宽容其实成了对学生的纵容。教育已经宽松的有点过了,超越了溺爱成了一种放纵。一边是日益难管的学生,一边是某些人高高在上的豪言壮语,中间便是可怜兮兮、战战兢兢教书的老师。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宽松的氛围,温馨的生活。不准排名次,害怕学生承担不起;不准批评学生,害怕伤害了那些脆弱的心灵;犯了错误也养表扬,那是给了学生人性的关怀。在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他面临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毁把他推向万丈深渊。

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认为,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告诉孩子,这个社会是残酷的,要准备受到很多委屈。

教育需要雕琢,就会有疼痛;教育需要清理,就会有删除。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西方的教育里从来不缺乏必要的惩罚,甚至是更加严厉的惩戒。

理智的教育,有爱有罚的教育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无所畏惧是可怕的。小时候,对父母无所惧,上学时对校纪校规无所惧,成人后对法律无所惧,那么做人就会没有底线。“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有用之才吗?我们为什么要把用一次批评呵斥、一次反省就能改变的错误纵容成不能容忍的大错时,才动用国家专政去解决呢?

在素质教育的偏解下,校纪校规规章制度以爱的名义一味地退让,底线一天天降低。那么到底哪一天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底线?才会有理智?才会不以爱的名义再去自欺欺人?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才会有勇气面对自己?面对真实?

我始终认为:当教育只剩下纵容,就绝非仅仅是教育的不幸。

 

话题8关于考试分数

大多数家长把分数当作教育的唯一目标,我觉得,唯一可以值得尊重的分数应该是高考成绩。在分数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相信孩子是孩子不竭的动力,父母的冷言冷语可能是压在孩子身上的最后稻草。做一个有远见的家长,过程比结果重要。孩子想当第一名的愿望与生俱来,就像大树拼命往天上生长,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一样,这不是教育的功能,这是生物的本能。

 

父母给孩子尊重和自由。不强迫,不设置,接纳生命的可能,让孩子的最大压力,仅仅来自他自己,发现他的优点,欣赏他的特质,运用成人的思维与资源,帮助他放大……那么,他就比同龄的孩子,赢了一大截。

这样的父母所生育的孩子,纵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

纵然不成才,也必然成人。

纵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气候。

只有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我们才能养育更好的孩子。而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如果你愿意的话,就让我们一起,边走边聊,在这条短暂却精彩无比的旅途上,结伴而行吧。我相信,我们之间这场关于父母、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对话,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完成。

 

20160506温州八中初一下学期期中考后家长会发言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