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一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的分享【领读文字稿】

 雪夜流星8xvg85 2016-05-09

特别鸣谢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次录音转文字,都是由共读活动秘书组的成员们全权负责,他们分工明确、认真仔细,尽可能地把易仁永澄老师分享过程中的精华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可以用更多的形式了解经典,请记住他们付出的每一份辛勤!参与此次编辑的人员是:

骁珺、曹知、吕婧、丁洁、小丽、梁靖

转录内容

《如何阅读一本书》共读活动—2016.3.21

大家晚上好,我们现在开始进行第十一章赞同或反对作者的分享。看到本章我首先想到的事情是作者要讲两个部分,肯定是讲怎么赞同和怎么反对。因为我们在“规则九”里边说了,这个作者通常都会提出来: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说我推迟这个评价。所以如果说这个部分是我自己来写这样的话,我要怎么说?那应该肯定是如果赞同的时候,我就用自己的话来说出来,我为什么赞同;如果我不赞同的话,我就要说出来,它到底是知识不对,还是逻辑不对?所以这个部分可以通过这个后面的阅读我来具体的验证一下。方法还是之前的方法,由于反复使用这个方法,我今天也适当的做了一下省略。

一、检视阅读的成果

所以我们先看一下检视阅读得到了什么。使用检视阅读对结构进行了一个初判,这个结构的初判我得到了一点是,这一章范多伦写的,范多伦回来了。因为这个里边有一个明显的总分的关系,虽然这个关系,并不是那么好,但是实际上他的这种方式还是蛮好的。

他总是把结论先行,所以开篇肯定是讲赞同,P135-136这个部分可能是讲的赞同,但是我在这打了个问号。实际上我检视阅读的时候,并不觉得他是个赞同,但是理解上可能这样理解。接着又说了理想化辩论的3种条件,那么作者很傲娇的说完了这3种条件之后说,你们基本上很难用。说难用吧,他又给出来落地的4种方法。这个4种方法中前3种是讲论点是否正确的,这个最后那种是讲是否完备的,最后又总结了一下,不仅仅总结了这个评价的方式,还站在一个极高的高度上,总结了分析阅读的3个阶段。整体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我给自己说说读的时候还是有疑惑的部分,一定要谨慎,不要因为就容易理解,而忽略了作者。好在给自己了一个提示,果不其然,它里边干货非常非常多,隐藏在一句一句的话里边。

完成了检视阅读之后有一些收获得到了几个关键词:同意、偏见、论点、论证、4种方法,还有一个收获就是给了4种评价的方式,这4种评价的方式分别评论了论点的正确性和论证的完备性,这个评价的这个内容,然后又对分析阅读进行了综合概括,用这一章最后的那三页,讲了本书中最难理解的这个篇章。所以我感受上就这么三条感受:整体结构比较简单,快速阅读出现了疑惑的地方(尤其是开篇和总结。所以在分析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作者的具体逻辑。

二、本章的整体内容

那么关于整体上他讲了什么?是怎么展开?我就写了整体讲了什么,整体讲了就是前8个规则,完了之后,我们不是有不同意的评价方式吗?那么把这个方式,分别对应的论点和论证,然后谈了一下怎么分析论点的正确性、论证的完备性,然后又总结了分析阅读最重要的逻辑和规则,所以它整体上是讲这个内容的。

三、本章的具体细节

在整体上,我感觉每个人读起来应该都不太难,但实际上这里边干货真不少。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要提到的第三部分细节说了什么。

(一)开篇概论

1. 懂&不懂

首先,翻开P135,开篇概论首先说了懂或者不懂(前两段)。那么,什么叫懂?就是你要满足前面的8个规则,我们在这不展开说了,前面说的非常清楚;如果是不懂呢,你必须要找出问题点在哪里。

2. 什么是坏书?

紧接着谈了谈什么是坏书,对于什么样的书你可以评价、什么样书里可以不评价的。也就说对于好书,你要用批判式阅读。其实在这我稍微扩展一点,我们之前说了批判性思维,你如果真的要使用批判性思维,基本上都要使用分析阅读的这个方法。而你如果平时看个书吧,大约随便看一看,也不需要批判性阅读。所以作者就说呀,如果是读坏书的话,你就没有义务做评价。现在的坏书还真多,你如果读好书的话,就说明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书,然后作者谈到了(第三段的第三行)这样阅读工作才算完成。

3. 完成阅读的标准

你看似这句话比较简单,但是我们认真来理解,这一段讲的都是挺多的。首先是“你阅读一本好书,通过了这种方式以后阅读工作才完成,然后你也被启发、被影响了”。后面又说了一个“如果你对作者的意见不同意或暂缓评价的话,我们还会有进一步的考量”。所以你通过这一段来看,你会发现完成阅读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所以这就是我提出来的,完成阅读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前一章说过了评论一本书有同意、不同意和暂缓评价评论的这样的3种方式,那么同意的标准是一本好书,8个规则,对作者完全赞同,被激发、被说服、被影响,另外必须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必须认同,必须同意的那么一种状态(P142的第二、三段)来判断作者论述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在这两段里面“如果你说你读懂了,而你却找不出证据来支持前面任何一个批评点的话,这时你就有义务要同意作者的任何论点。”如果是你不同意的话,你就是表达的是情绪或者偏见,所以这是必须同意的状态。

那么还有两种:就是一个是暂缓评论,一个是不同意,那么暂缓评论和不同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看暂缓评论这个部分还没有说,他直接说了,尤其是不同意的情况比较常见,那么不同意有一些前提,我列出来了:有礼貌,有智慧,还要不盲从,不盲从已经到黑体字这个部分,P132页倒数第二段,我在上一次分享中也特别强调了:问题在很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其实这个争议指的就是我们通过批判式思维跟作者进行思维的碰撞,尤其是在达成一致的前提下,还要跟这个作者进行碰撞,那么这种方式其实这就是教和学之间的一种非常好的一种状态。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不同意怎么做呢?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就是和作者针锋相对,最后提出有意义的判断。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判断?书中在P136页上方说后面再讨论,但其实上我们最后读完了之后,就知道所谓的有意义的判断,就是我都认同你,或者你知识不对,知识缺乏逻辑、有问题还是论述的不完整,其实这才是有意义的判断,不同意义的方式也列举出来了。

4. 开篇的其他内容

在前端的这个部分——开篇的这个部分还蛮简单的,但是到136页从第二段开始,一直到偏见与公正之前——137页上方的第一段,作者在说什么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么长的篇幅,很多人就跳过去了。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书,分享了十多次,每一次我其实都特别要告诉大家的一点,就是你千万不要因为你理解了就随便跳过去,书中对这一点特别进行了一个批评。并不是你理解了就可以跳过去的,你必须要认认真真的去读清楚,这个书到底这个部分在说什么。

(1)作者的2个问题

他说的磨磨唧唧的,他说同意,仔细看的话,你直接看136页上数第四段的上方-“有些人不知道所谓的‘同意’其实是包含两种意义的,于是错误的观念就形成前面的难题。”也就是说136页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是一个难题,后面就解释了-同意有两种含义。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认真真的读清楚这个同意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讲到的“同意”,其实是书中非常非常的重要的关键词。作者其实表达的意思就是说:你明明已经读懂书了。作者提出了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在136页上面第三段——你明明已经读懂了,读懂了你怎么还不同意观点呢?然后你读懂书并且和作者保持一致,你不是说了是要批判性思维吗?那么你已经和作者保持一致了,再怎么批判性思维?所以作者在这个环节就提出了这两个问题。

(2)问题出现的原因

那么他提这两个问题到底要干什么?他为什么要提这两个问题?我感觉作者会认为阅读者弄不清楚。你在读到这儿的时候,就可以明显的感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对于这种同意的一种认识,可能会在阅读教育中是一个大坑,经常有人往里面掉。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我读懂作者在说什么,就是我同意了作者的观点,注意: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这个问题的出现,其实就是定义不清,也就是我们前面规则里面讲到的,你先要在词语和词义上和作者达成沟通。

(3)“读懂”和“同意”的含义

你必须要弄清楚,到底什么叫“读懂”,136页上面第二段“读懂”是什么意思?读懂是同意用这样的说法来表达一种想法,其实就是通过规则一到规则八,你理解作者背后的逻辑和它使用的文字,这才叫读懂。而如果具体展开来说,或确切说,他不是说两种意义吗?同意的第一种意思就是我同意你使用这种表达方法,这样的一个意思,我同意作者使用这样遣词、造句表达逻辑的方法;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叫做我同意你的观点,明白了吧?同意方法和同意观点这之间是不一致的。所以才可能出现这相关的一个问题,并且你可以看到这137页上面第一段,在讨论一件事时,双方要对文字上的应用没有意见,这是第一个同意,才能谈到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这是第二个同意。

(4)问题的回答

书中136页到137页讲到的这个内容就是讲“同意”这个词它有两层含义,你要区分清楚。我站在我的角度上去理解,作者其实尽可能的在避免争议——未来可能出现的争议,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这么简单,他用不用得着这么说?俨然有一种感觉,这一章是由艾德勒和范多伦同时写的,艾德勒写了前面的开篇,范多伦写了后面的内容,我的理解就只能是这样。

(二)偏见与公正

那么,我们再来往下看,第二个小节——偏见与公正。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一节讲什么。

1. 不同意作者意见原因

开章就说我们谈一谈,你弄懂一本书,但不同意作者的状况。我在脑图上画了一条红线——连接线连过去了。他其实是在讲“不同意”这件事。那么我们来看看”不同意”。有两种情况——是和否——这样两种情况,你不同意——看第二行,你不同意就是因为作者在某一点上出错了。这个某一点,是什么点呢?我在检视阅读的时候,在这个部分打了个问号,我其实并不明白作者所说的某一点究竟是什么?检视阅读上没有理解,但其实分析阅读一读就明白了,你不能怎么办?你不能有偏见、有情绪化。如果是有偏见或者情绪化的话,就不能对作者进行评价。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偏见”是什么?要知道本章的标题就叫做偏见。所以你必须要判断什么是“偏见”,“偏见”——我们可以在第二点,在第一行就可以知道,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判断,偏见是你的预先判断,我特别特别强调,希望你一定要画一个非常重要的线,把它标注出来。我跟大家说,很多人读书特别特别容易出现预先判断,预先判断是作者强烈要求你不要这么搞的,一定要排除掉的事情。

我再次再次强调一下这件事,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你在阅读之前,你先去看豆瓣的评价,这一点我之前已经说过了,这一点其实必然带着偏见,豆瓣儿里边的那些人阅读水平各不相同,你如果带着偏见去了,你很容易被他们洗了脑,整个人就跟着他们去了,你一定要知道你跟了谁,你的水平就超不过谁,这一点是我们经常见的,尤其是你觉得就跟了一个特别牛的人,你基本上水平很难超过他,因为你的思维框架会严重地被他束缚掉。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咱们来做这一次分享的时候,我到现在除了高光彩的一个意见,还有一个兄弟提到一条意见,从那到现在,我从来没有收到任何一条说我多余、说我分享的不对的地方,其实我真的分享的都对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说的很多地方可能并不合适、并不对,但是很多人的思维就被我框住了,这是一个部分。还有一个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读,比如说前一章第十章,我觉得有的地方特别难理解,比如说“修辞”这个部分,但是很多人看到了作者简单的规则,就想当然的认为就是讲这个事,你要知道“想当然”就是你的偏见。

你别看这书中他没有强调,而这个地方其实是作者特别特别介意的一个地方——就是你不要带偏见来阅读。关于带偏见来阅读这个事情,我其实还是想说一说,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就是对自己的要求,目的就是我看我随便看看,增加点知识也就算了,但是你如果目的是提升理解力,关于这一点,我们本章的最后也特别强调,就是关于目的的这个问题——在书中的146页就讲到意义这个方面,如果是在读书,你究竟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为的是提升理解力、提升阅读力的话,我个人建议你使劲使劲使劲放下你的偏见,完全扔下你自己原有的一些:“哦……它不就是……”那个“不就是”就是偏见,所以我自己有一个体验,你自己希望通过一本书,学完之后可以得到50分到60分,那你有偏见(还是)没有偏见,其实无所谓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你有点偏见,多少可能还帮助你理解呢。但是一旦进入到高手过招的这种阶段,你看似几个字差别的理解的偏差,整个认知都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个事情真是一定要跟大家说。我自己创业,就特别有这种感受。我们经常说:“你以为的你以为就是你以为的吗?”很多东西越是简单的,越是要仔细考虑,因为你会带着经验主义去看

后面我们可能会带着大家去读那本非常非常牛气的那本——《快思慢想》,中文版叫《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你在读这本书中,到处都给你闪现的这种偏见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问题。中信出版社翻译的中文版经常有一个字、两个字的错,就是翻译的意思不对,导致整篇内容的理解完全失效。所以这种地方,就是高手对决的地方。你如果要求自己仅仅是一个小菜鸟的水平,慢慢理解理解,跟着永澄学点东西,那有没有偏见,其实无所谓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高手,像是暖暖,沈玉含,王浚宇,药山,这样的小伙伴们(其他没点到名的,大家不要有什么想法,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带着深刻印象的(小伙伴),你在阅读,尤其是做分析阅读的时候,一定一定一定一定要谨慎这个部分。这个部分如果做不好,带了偏见,基本上这事就没法搞了。

2. 和作者理想化辩论的三个基本条件

好,我继续往下说,那么作者反复强调这种理想化辩论的三个基本条件:去情绪化,说明自己的假设和前提,利他性的原则,尽可能站在大家的角度上,不偏不倚。

(1)去情绪化

这个去情绪化,前一章就已经说了去情绪化的问题,这一章,我们在这不提了,情绪化是在沟通和交流中最无效的一种东西。

(2)说明假设和前提

我们再来看一下,说明自己的假设和前提,这个部分给大家举一个案例,我经常遇到类似的案例,小两口吵架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公司也有这种情况。比如说,我给A说了,说:我昨天把这个事跟你说了,你怎么还是这么做呢?A说:没有,你没跟我说,我说:我明明跟你说了,你是不是耳朵不好用啊?A说:你才耳朵不好用了,你全家都不好吧。我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说话,你妈是不是没教过你。A说:我辞职,不干了!其实就是说,你需要说明自己的假设和前提,这个事情应该说,我认为,我看到的事实是,我昨天把这个事情告诉你了,这个上一章讲到的,你要沟通的时候你要增加一些必要的冗余,否则的话沟通一定出问题。

(3)利他性原则

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还原对方当时的状态,这是利他性原则。第三条利他性原则,作者对自己的评价很高,作者说了,在138页上面说了,这是金玉良言,你要是真的好好搞,这(就是)金玉良言。所以,但是,作者又说了,你们做不到的。你要是真的想做到这一点,真是挺难的,这是理想,这是近似。我们不敢对人抱持着这样的奢望,他觉得这是奢望。其实我感觉作者这个时候特别的傲娇,真是特别的傲娇。

3. 对作者进行评论的4种方法

那么,不说这个了,他继续说了,那如果这三点你做不到,那你就做后面的四点吧。

(1)评论的前提

你要是想对作者进行评论,你要怎么进行评论?大家注意138页第4段,说我们的前提是读者能和作者进行对话并回应他的话。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注意,这里边有个前提出现:首先是,我了解但我不同意,这是第一个前提;注意后面还有前提,在138页最后的后三行,除非他确定能证明这个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然后这是一个部分,还要能够精确地指出,这个精确的指出作者的问题,还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才行。你看,这每一个都是前提。你如果想要对作者进行评价,你得精确地指出问题,不仅仅指出,还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能说,这个我不同意,才能开始评价,具体是怎么怎么评价……所以这个地方的内容不要漏了,我特意给它整理到一起。

(2)评论的4个内容

那么作者,我觉得挺棒的,他给我们提出了四条内容。这四条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论点的正确性。第二个是论证的完备性,他提出了这两条内容,但是我在上面给标注了一下,这叫话术。话术这个东西,大家可能工作各不相同,但是我平时作为咨询师(生涯的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或者导师,话术是我们必备的工具,话术这个东西具有一针见血的奇效。

我先说教练是什么,教练是掌握所有的方法,所有的理论,并且他也知道实践,还知道方法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还能知道,在实践中哪个点是关键点。他还根据这个关键点,拥有相应的方法,教练他的方法极其简单,但是极具针对性,真是一针见血。我给大家举三个例子。

  • 第一个例子是,去年十·一的时候,河南的三姿慧到威海来,她是个瑜伽教练,她在教我们倒立。当时碧落跟着在那倒立,三姿慧就说了一句话:来,你的小腿肌肉之间发力。碧落倒立,立不起来,三姿慧让她小腿发力,她竟然直接倒立起来了。当时震惊了我,完全惊呆了,我以为倒立要肚子发力,各种地方发力,她说——小腿之间发力。所以你会发现教练的精准性;
  • 第二个,就是我自己的健身教练,我的教练不跟我讲什么目标怎么样,什么东西怎么搞,就说,来,你做什么动作,这个动作做到什么位置就行了,什么事都可以解决;
  • 第三个案例就是我自己的案例,我自己是成长教练,你自己出什么成长问题,你看我给你的提问,非常的准,那个问题只要问出来,你只要回答,你会立刻地把你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

所以,话术这种东西,它是教练所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这个地方的4条话术明显呈现出,这个艾德勒和范多伦,当年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他一定是个实践家,他一定在做的过程中帮助其他的人去做了这个部分,做阅读提升的一个具体实操,所以它整理出非常简单的四句话来让你那些做不了的三个原则落地。所以这个部分我觉得真是特别棒。

(三)判断作者观点是否正确

那么这个地方给它评价完,我们直接来看下一节,评论作者观点是否正确,注意,这是正确性的问题。所以他提出了三点,叫知识不足、知识错误和不合逻辑。而这三点之间是互相关系的。前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在书里边的第140页,他说了前两者批评是相互关联的;然后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在141页最后一段又说了,它是相互关联。那么这个部分看起来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我大约带一带就过去了。

1. 知识不足

首先知识不足。知识不足是什么定义呢?就是你缺某些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由于缺乏这个知识,所以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地方我忽然想到这样一件事情,很多人在分析阅读的时候,不用说分析阅读,就在阅读的时候,前面的问题根本都提不出来,就你在前面的规则,没有办法提出问题,你读到这儿你就没法判断了,因为这个部分是判断问题的,有人说你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能解决,不能解决可能是知识不足,不能解决,还可能是知识错误的,所以这个不能解决,说出来了。

此外,又提到了一些要求,比如说你要拥有这方面的知识;你要说明知识和问题的相关性;你不仅说明相关性,你还要结合这个知识得到不同的答案。在这3个要求,你还要结合我前面说的那个前提,千万别忘了。所以你凡事要评论不对,或者不好,你一定要做出这种评论。我在领读的这整个过程,我其实严格的按照这分析阅读的方式给大家展示,你会看到我自己再读这本书,我认为不好不对,我都说出来了。就这个地方不好,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弄,得出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吧,希望大家能够参考。

那么在这个里边,他也举例的,举例科学历史和哲学,他在哲学部分特别黑了一下当代的人说,你看看这个时代,你们这个学科好像很奇怪,越往现在走,仿佛还越不行了,我可能去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有一个案例可以做一下补充,他除了年代这个方面可能有不足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知识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出现在古今,还出现在知识水平的高低,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搞定》这本书,getting things done,就是《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这本书,2003的版本和2015年的这个版本,这两个版本的书在我看来,2003年的那本已经缺乏大量的知识,这说明我拥有的知识远超过他,因为他那时候,什么知识信息都不丰富,各种工具都不好用,所以我就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就说你的知识不足,这本书过时了。果不其然,他出了2015年的这个版本,整体这些东西都补充了,所以我站在这样的角度上,感觉我可以理解作者。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说,你这个人水平还挺高的,高在哪?高在那些给你写书的人,你慢慢地和他在一个水平上。所以你对于别人来说,你的水平就是高水平。

2. 知识错误

好,我们再来看第二就是知识错误。那么我们有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理念不正确,观点和事实相反。大家请注意,我在139页这个里边画了大量的问号,说一位作者的知识错误,就是说他的理念不正确,理念你没给定义呀,定义是什么?你为什么不定义就说理念呢?我怎么知道你所说的理念是什么意思呢?对吧,我们顺着往下看,观点和事实相反,不管哪一种,他的观点就和事实相反。观点和事实又是什么关系呢?那么理念和观点是什么关系呢?除了相反以外,就没有别的夹角了吗?所以我就在想这些事。然后呢,这个作者所说的事实或可能的事实,其实都是错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个部分的评价其实特别的可怕,因为书中145页倒数第四行说了“真实性才是最高的评价”“对人类发挥心智力量所完成的写作,真实性才是最高的评价”,可是如果说知识错误这个部分的评价就有问题,所以我在判断到底是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观点和理念是不是就是应该是一个东西呢,后面我们再来看。

那么他这里边还有一个原因,原因就是缺乏知识,除了缺乏知识,还有知识错误,就在这个地方都已经说出来了。那么,在这里边后边140页给举了一个例子,在这里边,如果说你要是做知识错误的评价的话,它也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就如果说这个知识对整个结论没有太大影响,不指出来也没什么关系,如果指出来的话,你必须要支撑的住自己的这个结论。至于说结论、观点、论据、论证、前提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一会儿再说,后面会有一个具体的解释。

3. 不合逻辑

我们再来看第三条,第三条叫不合逻辑,它其实叫做推论荒谬。所谓的推论荒谬,我觉得不如把第三条叫“你的推论是荒谬的”,定义,定义成不合逻辑。因为推论荒谬,这一点我们还挺难理解的,然后“不合逻辑”其实是符合我们现在的一个理解。在这个部分,我本来特别准备展开来讲什么叫不合逻辑,不合逻辑常见的都有哪一些情况?因为我在不合逻辑这个部分,觉得自己的积累还是蛮深的,因为后边还想做一些就是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这个阅读或者交流,后面特别想给大家来讲一些这部分,我可以整理出20多种不合逻辑的方式,但是由于我们这个项目的运营经理刘志勇同志的要求,他不建议我在这个部分展开,说等到后面再分析的时候,再来讲“不合逻辑”,所以在这我就不展开说了,那么在这就大约说一下,他提到了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叫缺乏连贯,结论和理念无法对应。第二种类型叫事件前后不一致,说的两件事先后矛盾。那么这个部分我也不展开说了,141页这个第三段和第四段都分别对应着这两个内容。

4. 后面还说了什么

我只是想把141页(我只就这作者而言,不展开说其他的内容就做着)倒数的最后两段,作者到底在说什么东西?很多人到这就直接跳过去了,我在这想问你一下,你在这有没有跳过去?有没有画出我在这个图像上画的这个整个流程图,它到底是个什么?如果你跳过去的话,请注意,你很有可能带着偏见,这个部分直接跳过去了。其实它这个部分理解起来,很难理解。我仔细读了几遍,我是理解了,我带着你读一下,我们也没有多少内容了。

我带着你读一下这这两段你就看一下,这两段里面明显有大量的关键词。上来第一句“这第三个批评点和前两个是互相关联的”,也就说按理说,他应该是讲关联性的, “当然,有时候作者可能没法按照自己所提的证据或原则得出结论”,你看3个关键词出来了“证据、原则、结论”。“这样他的推论就不够完整” 推论又出来了,完整又出来了。“但是这里我们关心的还是一个作者的理论根据很好,导出来的结论却很差的情况。”理论根据,导出来,结论很差,“发现作者的论点没有说服人的力量,是因为前提不正确或论据不足,虽然很有趣,但却一点不重要”。你看看你能理解作者到底在讲什么吗?

其实是你把这个地方完整的画出一张图,大家看我的图,这个图怎么看呢?你就看前提结论。他整个定义是这样定义的,前提通过推论过程得到了一个结论,那么前提里面有理论根据,有证据有原则,结论有作者的观念。这是他的一个内容,而前提的要求是知识没错,知识要完整,结论的要求是有说服人的力量。那么前提到结论,到底怎么能推论出来呢?重要的是逻辑清楚,所以你如果这张图能画出来的话,你基本上就能明白作者这段到底在讲什么。

我们再回头看这两段作者在讲什么内容。作者说,有的时候,作者没法根据自己的前提得到结论,这样他的推论就不够完整,但是我们关心的是,前面很好,结论很差。来大家想一下,前提挺好的,推论挺差的,我们关心的是这个事,发现作者论点没有说服人的力量,也就是说后边没有力量,因为前面各种各样东西不足,虽然有趣,但是一点不重要。你看,我来给大家翻译翻译这段话在讲什么,他其实是说前提、推论过程和结论这3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他要讲的是第三个批评点和前两个批评点的关系,那么第三个批评点主要是在推论过程那儿。所以他为了强调的是推论过程出问题,而不是前提出问题,所以他就在最后一句说了,你前提不足,这个事情虽然有趣,但是一点不重要,对于什么来说不重要呢?其实对于说明第三个批评点和前两个批评点之间的关系不重要。说这个关系不重要,当你能理解到这儿,那整个后面就轻松了。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设置了完整的前提,结论却是个问题百出,那从某个角度而言是知识有错,不过这些错误的论述,来自推论有毛病的问题,还是因为其他的缺点,特别像这个,这还是值得我们细细推敲,他其实就是说了你的推论过程是有问题的。

所以说到这,我们再看倒数第二段的第一句,第三个批评点与前两个是相互关联的,你看这张图就完全看清楚了,他3个之间就是关联的,前提可能出错,中间的推论也可能出错,结论也可能出错,如果说前提里边那两个要求出错,那两个要求是什么要求?那么就是批评点1和批评点2,这两个要求如果出错了,推论过程一定也会出错,所以它的这件事情上讲的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用这张图来表达的。我再问一次,你读到这儿的时候,你是不是跳过去了?你如果跳过去,请你在你写作业的里边,好好分析分析自己,为什么已经跟我读了10多章了,你还会跳过去?好吧,142页,他就谈了前3个批评点,前3个批评点是和作者的声明论述有关的,最后一个批评点是谈什么的?那么,142页后边的两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我刚才已经在前面说了,这是你必须同意作者的一种状态。

(四)判断论述的完整性

那么最后第四个批评点,是关于论述的完整性。

1. 如何判断论述的完整性

我们来定义一下,所谓论述的完整性,作者在142页倒数第一段里边,给了4种,或是,或是,或是,或是,给了这样4种可能出现的论述不完整,它其实的目的是讨论这本书构架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这个读者对作者满意度的一个情况。所以它这个部分可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又不能表达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呢?在143页的第二段来看。你能表达作者的观念,其实就是说这个作者成就有限,但是我们第四个批评点不能作为不同意作者的根据。成就有限这一点注意,直接你看我的脑图上有一条红线,这条红线关联到最开始的结构,就是完成阅读的标准里边有一个暂缓评论,他其实是这个部分有个暂缓评论,有人说你所谓的暂缓评论,是你认为他分析的不够完整,所以我暂时的停止评论。那么如果你要去指出来的话,你一定要精准地指出书中的这个问题点的所在,好吧。

那这个里边,书里边的143页第二段的第三行,亚力士多德没有想到或说构想的话,亚力士多德因为奴隶制度没有想到,真正的民主构架在人民的普选权。这一句话,这一句话知识上对不对这个事就得有争议了,真正的民主是不是真的构架在人民的普选权,或者说人民的普选权拥有了之后,真正的民主就构架起来了吗?那这个事情,我对作者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我保有意见。但是由于这个部分的知识跟作者主要的论述之间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相关性,所以直接跳过,对和错都无所谓,他因为是举例子。

2. 四种评价方法在主题阅读中的应用

那么143页的第四段又说了一下,这4种评价方式在主题阅读中的应用,主题阅读中的应用,他有什么应用呢?我觉得这个部分说得挺好的,你如果这4种方法在主题阅读中互相使用了,就可以避免知识不足和错误,并且能够更好的呈现主题内在的逻辑性和完美性的问题,那么这个部分的内容,因为涉及到后面的主题阅读,所以咱们在这不展开说了,那么在这个地方,他还提到了一个标准,这一页的倒数的,就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五行,但是唯有比较每位作者在分析阅读时候的完整性才是真正有深度的比较,你要说未来会告诉你主题阅读中真正有深度的比较要怎么做?那这是第一个。然后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去找寻突出的论点有多少,那么这里面的水平都是高等水平,需要大家不断地练的。

3. 分析阅读各阶段要求

144页上面的这一段,他其实就提出了分析阅读每个阶段的一个要求,我已经整理在这,我觉得这个也特别简单,咱们就直接跳过不说了,我的脑图上要画的很清楚。

(五)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好吧,我们来最后看一下书中的最后的一个总结,这相当于做了一个大总结。这个大总结不仅仅总结了3个阶段,还扩展出了2个新的问题,不仅仅回答了主动阅读的4个问题,也扩展出来他就后面的这2大类的问题。

1. 总结分析阅读的规则

那么首先,他总结了整个分析阅读的全部规则,在这我就不展开说了,我希望大家,如果你前面看了的话,你再看这个部分简直就可以背下来。就对于我来说,这上面的规则,因为我自己讲了一遍,我完全背下来了,我反反复复看这些东西完整地背下来这个内容,我甚至可以找出它的错误在哪,就是他的第十一个,那其实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他是4条规则,它不是3条,书中已经明确说了,它是4条,但是这个事情也没有那么重要,咱们就干脆就算了,所以它里边有一个这个注意,这个注意也是我们今天也已经反复提过的,所以我们在这跳过去。

2. 各个阶段的重点

那么这个部分跳过去,包括145页的这一段。这个下面直接开始,就是本书第七章结尾的时候,这一段。这一段其实这讲什么内容?这段里面有一个词,你看倒数第二行,能帮助你回答第三与第四个基本问题,这很奇怪。你看第二行是你回答对一本书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一个基本问题大约谈了什么东西?然后帮助你回答第四行,帮助你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详细谈的什么问题,如何写出来。你看这是什么问题?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这是什么?这是主动阅读的四大问题。

所以你看这本书的构架,你看到这一个点的时候,你不明显一下子就清楚了吗?其实这本书讲到这在讲什么?就在讲你要做一个主动阅读的读者,而你如果要想成为主动阅读的读者,你要问4个问题,这4个问题具体如何问和如何解答用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来解决。

  • 所以分析阅读第一个阶段解答的是主动阅读的第一个问题;
  • 第二个阶段解答的是主动阅读的第二个问题;
  • 第三个阶段解答的是主动阅读的第三和第四个问题。

那么这样一下子就很清楚了,这个事情明白了,作者继续提炼,最后又出来了一个要求:你问这4个问题其实还不够,还要问“它是真的么”、“它有意义么”,要问这两件事。在书中145页最后一段,一直到146页的第3段结束,都是在讲“真实么”、“有意义么”,这部分我自己不太想展开说。关于真实性,作者又黑了一下当时的现状“现在这个社会评价居然以新奇、哗众取宠、有没有诱惑力、有没有威力迷惑读者的心这种方式来评价,而失去了最本质的评价”,而最本质的评价是“真实、启发人心”,也就是说作者所谓的真实是启发人心。如果知道启发人心这一点,你看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三行写到了“如果你阅读的读物是传递讯息为主,你还要找启发性”,也就是说如果一本书你是为了获得讯息(而读),你要判断它真实么,你都读懂后你问问这是真的么。因为很多人看过书之后,他就认为是真的。比如说现在微信里,很多人都在说转基因,写得危言耸听的东西,它是真的么?

再往前继续探索它的意义所在。我觉得,我们搞自我管理的人,通常做事情第一个要问的是:你做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其实目的是什么,背后就隐含着意义是什么。所以书中讲到这一点,我特别认同,在146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你都要回顾一下这个问题”,就是到底有没有意义。其实你要考虑和你自己的关系,以及和你价值呈现、价值积累的关系,它是很真正的意义的关系。所以,说到这儿,我就不具体展开了,它和我们自我管理特别像,具体内容我也很感慨和感动。

3. 作者的建议

最后作者给了些建议,在分析阅读的最后,给出了这个建议,我觉得我们的HSQ大魔王一定要好好听,学会分析阅读这件事,你会这个方法,不一定你每一次都要用,就好像说你学习了博士的学位,你不一定所有的研究都像在这个学科中研究的那么深入才行。分析阅读这个方法,其实体现了你可以达到的深度。你拥有分析阅读的能力,比如说,我是拥有分析阅读的能力,我在读书所达到的深度一定比那些没有拥有这个能力的人要深刻的多。所以,即便这是个理想化的阅读方式,我在这次做活动中,还是要求严格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能达到这个深度,我的获得、我得到的东西自然而然比咱们很多人要多得多。这是作者的第一个建议。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建议,第二个建议,一定要读出来,“我们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一个人阅读的量,而不是阅读的质-一个读得很广泛而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这句话我经常给我的小伙伴送出,你看作者147页第三段第三行说的“他们所读的书比我们在大学念的书还要少”,看这句话,作者又在吐槽,作者认为大学生读书读得太少了,但是有的人他们读的少,但是读得精,即便读的少,他也可以成为权威人士。什么叫做“半本论语知天下”,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一段,(作者说)不是引导你开始写作,也不是引导你非要用这种方法,而是提醒你要用本书提供给你的规则,不要浮在表面去读那么多书。这一点,我从本次读书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这一次我的阅读,我获得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你都想象不到的多,这比看几十本书的收获都大。这个环节,希望有些拼命读的伙伴,来判断一下,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拼命读呢?就是问一问: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有意义么。

四、阅读本章的感受

好,最后说一下阅读本章的感受。

1. 本章在讲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

本章看似在讲读书,其实在讲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他人进行论说的过程,这些规则照样能用,你照样理解对方在讲什么。所以读这本书还学会了沟通的方法,这是意外收获,意外的惊喜。所以我那天说我用了十几分钟就把《沟通圣经》这本书读完了,简直太轻松简单了,你懂这些内容,那都是一个具体的展开说明。

2. 结构化批评方式

第二点,我自己还有个方式,在此做个连接。通常我们在评价他人“你是不对的”,除了作者这4种方法:知识不足,知识错误,逻辑错误和不完整之外,我自己也有一种方式,就是结构化批评方式。结构化里面有一个要求,叫结论先行、上下对应(以上通下)、分类清晰、排序逻辑。那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就可以通过4个要点来评价。我这个观点希望大家能记住:如果你可以抓住一个事物的特点,那么事物的好与不好都可以从它的特点来判断,这是一个往上的提炼。所以结构化的评价方式,比如说一个人和你说了一个东西,你可以问他:你说这件事,你的结论是什么?如果他没有结论,那他说的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这是第一个评价方式。第二个评价方式是,你说的这个观点,下面有具体的内容在支撑着么?或者能不能对应在一起呢?这也是书中所说的“前后推不出来”,书中140页倒数第二段,“一种是缺乏连贯”,结论就冒出来了。第三个是:分类清楚吗,是否符合MECE原则?第四个是每个案例之间的关系是有逻辑的么?

所以,我自己用这个方式是特别好用的,非常精准,只要是论说性的、讲理性的事物,用这4点都能评价得好。

3. 不断拷问阅读的目的

最后就是要不断拷问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想浮在表面阅读,你可以一直使用我给出的检视阅读的方法,但如果你真的想获得理解力,达到作者的水平,尤其这个作者是神一般的存在,你就要用更高级的方法。

好吧,我今天的分享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