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妖怪的“演化史”

 唯二之选 2016-05-09




不会念咒只会剥皮的“老”妖精

  《西游记》里有几个妖怪“资格很老”,可谓妖怪里的活化石,比如黄风山黄风怪手下的小妖——虎先锋。

  黄风山,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写的早期西游故事《西游记杂剧》里也出现过。镇山大王叫“银额将军”,虽然没说他是什么成精,但从名号和上场时的唱词“银额金睛锦毛遮,黑雾黄云罩涧斜”来看,应当是个老虎精。有意思的是,造化不仅弄人,也弄妖。在后来的“百回本”《西游记》里,鼠精黄风怪一上场,老虎反而沦落到要给他当先锋的地步。

  这位虎先锋最大的特点,是法术很原始,我们来看他在书中的第一次出场:

  那只虎直挺挺站将起来,把那前左爪抡起,抠住自家的眼膛,往下一抓,滑刺的一声,把个皮剥将下来,站立道旁。

  虎先锋战败后逃走,孙行者、猪八戒二人:

  赶着那虎,定要除根。那怪见他赶得至近,却又抠着眼膛,剥下皮来,苫盖在那卧虎石上,脱真身,化一阵狂风,径回路口。

  判断一个妖怪处在进化的低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第一要看他会不会变化人形,第二看他变化人形的时间,第三是看他会不会念咒。剥皮变身,是宋代以前的动物故事常写常新的题材。妖怪们学会念咒,是宋代以后的事了。虎先锋显然并未进化到这个阶段。

  江山代有妖怪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的虎先锋,其实已经被时代抛弃了。正因如此,老虎精才从黄风山山大王的位子上被“撤职降级”,在后人笔下,成了老鼠精黄风怪的“小跟班”。


“技术流”黄风怪

  黄风怪最擅长的法术,叫“三昧神风”。只消“把口张了三张,呼的一口气,吹将出去”,便会刮起一阵黄风,“那风,能吹天地暗,善刮鬼神愁,裂石崩崖恶,吹人命即休”。

  黄风怪的看家本事“三昧神风”,其实来源于佛经中所谓的“内风”和“风三昧”。修行禅定的人,很可能因为几种外因发狂,一是乱声,二是恶名,三是利养,四是外风,五是内风。这些因素,能导致修行者进入各种可怕的幻境,比如身陷山绕、身化水流、身被火烧、身遭风吹,即地、水、火、风四种“三昧”。若是进入了“风三昧”,会看见自己变作了一条九头龙,每个龙头都有九百个耳朵,无数张嘴。这九头龙身上的毛孔、耳朵和嘴里,都像巨大的山谷一样,吹出剧烈的风。碰到这种情况,必须赶紧用专门的方法救治。《大正藏》第十五册收录有一部《治禅病秘要法》,乃是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所译,记载了入“风三昧”时的救治方法:

  当教行者。自观己身。作金刚座。从于四面。想四金刚轮。以持此风。金轮复生七金刚华。华上化佛。手捉澡灌。澡灌中。有一六头龙。动身吸风。今十方风恬静不动。尔时行者。复见七佛。四大声闻。重为解说七觉支。渐入八圣道分(是名治内风大法也)。

  既然禅定中有风魔作怪,自然就有定风的办法。刚才这段,正是用想象金刚座、六头龙以及佛、声闻弟子说法,来实施救治。《西游记》里,孙悟空到小须弥山请来灵吉菩萨,菩萨见了黄风怪后,“将飞龙宝杖丢将下来。不知念了些什么咒语,却是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抡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治禅病秘要法》里的六头龙,毋宁说就是灵吉菩萨飞龙杖的原型。

  金刚座又叫“须弥座”,佛经里有“譬如须弥山,四方风吹所不能动。如是种种相。是名精进波罗蜜”的说法,所以,能定风的灵吉菩萨,被作者安排住进了小须弥山。

  众所周知,《西游记》的原型,是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求学的真实历史,黄风怪的高精尖技术“三昧神风”,显然就吸纳了佛教里关于禅定的知识。

  到了元明之际,全真教又开始利用《西游记》宣传教义,于是很多故事被改造得具有了道教的色彩。比如红孩儿,原本来自于佛经里的鬼子母故事,孙悟空在这一劫凭白无故被红孩儿火烧一回,都是因为道教人士要借此讲内丹术的“邪火”——练习内丹时一种出偏的状态。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回里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未炼婴儿邪火胜,心猿木母共扶持”,“脾土生金金化水,水能生木彻通灵。生生化化皆因火,火遍长空万物荣。妖邪久悟呼三昧,永镇西方第一名”。这些其实都是道教内丹术的术语。


吟诗作对的文化妖

  唐僧初出长安第一难,就碰上了一伙唐朝的妖怪。

  这三个妖怪,一个叫寅将军,一个叫特处士,一个叫熊山君。熊山君不知来历,而另外两位则出自《太平广记》,原本讲的就是一个唐朝的故事:大中年间,有一秀才名叫宁茵。一天晚上,宁茵正在院子里吟诗,忽听有人敲门,来人自称是“桃林斑特处士”,两人就谈论起学问来。宁茵一听,这人学问虽然很大,但不知怎的,句句离不开牛。这时又有人敲门,此人相貌威严,身形刚猛,自称“南山斑寅将军”。他学问也很大,可是句句离不开老虎。三人下了一会儿棋,喝了一会儿酒。宁茵拿出一盘鹿肉请大家吃。斑寅将军大吃大嚼,斑特处士在边上看着。宁茵问:“你怎么不吃?”斑特处士说:“我牙齿不好,嚼不动肉。”三人酒醉酣迷。次日一早,斑特处士和斑寅将军消失得无影无踪,门外只剩一堆牛蹄印和虎蹄印。宁茵大吃一惊,在附近寻觅,发现废园里趴着一头浑身酒气的老牛,老虎早就钻进了山林。宁茵立即卷铺盖走人,再也没有回来。

  到了《西游记》里,寅将军和特处士只是名号前少了个“斑”字,就性情大变开了荤,唐僧的两个随从被他们剖腹剜心生吃干净。但这几位妖怪,依然保留着唐朝高士妖怪的血统。寅将军问两人:“二公连日如何?”熊山君说:“唯守素耳。”“守素”,意为保持平生的素志。如此文绉绉的问答,正显出他们是从古书上抄来的妖怪。

  荆棘岭的四个树精就更有文化了。他们自称“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和“拂云叟”。四人将唐僧摄到“木仙庵”里,吟诗作对。孙悟空最后揭开谜底:十八公是松树精,孤直公是柏树精,凌空子是桧树精,拂云叟是竹子精。单就这四个名字,都透着浓浓的学问。

  “十八公”的典故,出自《艺文类聚》中晋人张勃的《吴录》。三国时吴人丁固梦见肚子上长出一株松树,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三字。过十八年我应当被封为公。”后来果然做了三公之一的司徒。

  “孤直公”之名则出自李白的《古风三十二首》:“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桧树精号“凌空子”,是因苏轼曾作《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

  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有“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之语,因而竹精号“拂云叟”。

  在描写这几个妖怪时,《西游记》的作者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术语叫“谐隐故事”。这种故事有一定套路:先设计一个情节,让妖怪出现,他们会通过形象、语言暗示自己的本相,到最后(如天明)真相大白。读者边看边猜测妖怪的来历,获得一种逐渐揭秘的快感。



理论派的妖精不受宠

  青龙山玄英洞里有三个妖怪:辟寒大王、辟暑大王和辟尘大王,他们是修行多年的犀牛精。读到这一回,我们会觉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三个犀牛精没什么特别的本事,也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法宝,武艺高强的孙悟空居然打不过,最后还得找太白金星解围。金星说:“若要拿他,只是四木禽星见面就伏。”四木禽星,指的是二十八宿里的井木犴、角木蛟、奎木狼和斗木獬。

  这个故事逻辑是根据“演禽术”而设计的。演禽术是用阴阳五行及二十八种动物,与天上的二十八宿配生出二十八个名字。动物可以统称“禽”。天上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每一方七个,这七个和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曜以及七种动物相配。

  二十八宿里有牛宿,是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中的第二位。《西游记》正是用三个犀牛比作牛宿。而井宿、角宿、奎宿、斗宿也有演禽术给配的名字——井木犴、角木蛟、奎木狼和斗木獬。其中,奎木狼与牛宿不合。佚名《演禽通纂》载:“牛角合宫,宗亲丧魄”,“牛见狼惊”。明人池本理的《禽星易见·禽星吞啖》也称:“角亢吞危并食牛。”换句话说,角、亢二宿克制危、牛二宿。《禽星易见·高禽》又说:“井木犴伏一切山水禽”,“角木蛟伏一切水禽并飞禽”,“奎木狼伏一切山禽”。犀牛属山禽,又能行水。故受四木禽星降伏。

  孙悟空见到四木禽星时,其中三个说:“若果是犀牛成精,不须我们,只消井宿去罢。他能上山吃虎,下海擒犀。”这句话就直接化用的《禽星易见》:“井禽在天号天威星,其状如虎,二十八宿之主,禽星之王也。上山吞虎豹,下水食蛟龙。”

  作者根据这一套理论,设计出三个犀牛和四木禽星来,一方面是对演禽术知识的一种普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作品的质感。

  这个故事出现得最晚,只见于明朝中晚期的世德堂本,在早期的西游故事里是看不到的。犀牛精之流,可说是明代作者新创出来的妖怪。从世德堂本之后几百年的流传来看,此类故事似乎一直处于第二梯队,既不大行其道,也不至被人彻底忘记。这大概说明,理论性太强的妖怪们,“专业”有点冷门,不具备广泛的接受度。


摘自《中华遗产》 文/李天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