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故事:太宗正禮樂 心境是關鍵

 海倫娜 2016-05-10
 


歷史故事:太宗正禮樂 心境是關鍵


到底是音樂影響了人,還是人影響了音樂。音樂的價值是什麼,就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很難說清楚。唐太宗與大臣的交流,或許就解開了這個迷。


心境決定音樂


其實在好的社會環境,人們自然會喜歡好的音樂,那些靡靡之音同樣存在,卻不受待見。相反,在壞的環境,比如歷朝歷代的末期,好音樂依然存在,卻沒有人喜歡。是環境的原因(也就是人的心境),而非音樂本身。


《貞觀政要》記載,太常少卿祖孝孫上奏新近制定的音樂。唐太宗說:“禮儀、音樂,是聖人為了節制人們的情慾而設立的,用來教化百姓,它們應該符合規範。同樣,政治的好壞,難道不也是因此而產生的嗎?”


御史大夫杜淹說:“前朝的興衰存亡,也與音樂有關。陳後主滅亡,就是因為奢侈荒淫和為妃嬪們譜寫《玉樹後庭花》所造成的。齊滅亡,也是因為齊東昏侯作《伴侶曲》,行旅之人聽到,無不悲傷而泣,這乃是亡國之音啊。所以,國家的存亡,全在於音樂。”


唐太宗不同意,說:“不是這樣的,僅僅是聲音怎麼能影響到人呢?快樂的人聽到聲音就會喜悅,哀傷的人聽了就會悲傷。悲喜之情在於人心,並非是音樂造成的。即將滅亡的國家,百姓內心悽苦。聽到哀怨的音樂,內心十分感動,就會愈加悲傷。相反,一首悲哀的音樂,怎麼會使快樂的人悲傷呢?現在,《玉樹後庭花》、《伴侶曲》這些靡靡之音依然存在,我自己都可以演奏它們。但是,可以肯定,你們是不會為此悲傷的。”尚書右丞魏徵接著說:“古人說,禮呀,禮呀,難道就是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難道就是鐘鼓之類的樂器嗎?音樂的關鍵在於人的心境,不在於音調。”唐太宗很贊同他的看法。

  

太宗拒絕歌功頌德


貞觀七年,太常卿蕭瑀上書說:“現在《破陣樂舞》為天下人廣為傳頌,但此樂仍不足以形容陛下超世的武功和宏偉的業績。陛下先後打敗了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等亂世梟雄,我願意來寫一寫陛下無人可比的神勇。”


唐太宗說:“我在天下紛爭的亂世,為了拯救天下蒼生,迫不得已,才征討四方,所以才有了這個舞蹈和音樂。然而高雅的音樂,應該只陳述歷史梗概,不宜把詳情原原本本寫出來。我看當今朝廷的將相,很多都曾受敵人的驅使,如果現在又看到他們被俘虜的情景,畢竟曾經有過君臣關係,肯定會於心不忍。考慮到這些,所以我認為不可。”蕭瑀道歉說:“這件事臣根本沒有想到。”(出自《貞觀政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