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什么正锋、侧锋、偏锋?)

 莫愁文苑 2016-05-10

    关于笔锋的话题,应首先从毛笔的构造说起.毛笔笔尖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叫笔锋。好的笔锋锋端半透明的部分叫锋颖。包裹着笔锋的部分称为副毫.笔锋是毛笔和纸接触的主要部分,毛笔中的墨水也是由副毫渗入笔锋,顺着笔锋注人锋颖的。因此,写字时笔锋与纸接触的位置和状态不同。书写效果也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由此就形成了中锋、侧锋与偏锋等一系列用笔的方法和理论。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是用笔的核心部分,也是笔法的核心部分。学习书法,首先应了解手中这支笔的性能及使用效果,以便按照事物本来具有的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的性能。用锋的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的。由于人的手腕生理能够合理的动作和所用工具能够相适应的发挥作用,两种条件相结合,才自然地形成,而在字体上生动地表现出来。但是,它不知道经过了几多岁月,费去了几何人仔细传习的精力,才被总结出来。因之,它就成为书家所公认的规律,即所谓笔法。这样的规律,只有遵循着它去做,书学才有成就和发展的可能”(沈尹默《书法论丛》)。下面,我们依次说说几种用锋的方法。
    中锋用笔法历来被书法家奉为用笔的根本大法,或者说用笔以“中锋为纲”.所谓中锋,包括正锋和侧锋。
 
正锋
 
    正锋用笔又称为篆法用笔或称圆笔。起笔落笔将笔锋放到点画中央深藏深回.行笔时,笔锋(或笔心)亦控制在点画中央。笔在微微提起时,笔锋处于收束状态,锋尖居点画之中。笔锋在按下去时,笔毫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笔心(此时笔锋已经铺开,笔锋的中心部分为笔心)在点画中运行。
    正锋用笔,笔锋(笔心)处下墨多,副毫处下墨少。由于墨色深浅明暗的作用,点画中央色深而结实,两侧色浅而发毛。笔毫用力处,丝丝墨迹可数.在中国画的技法中,把这种正锋笔法称为“骨法用笔”。相传南唐有一个叫徐铱的,把他写有篆字的纸拿起来隔着光线看去,每一笔画的中心都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就连转弯处也不例外,这是比较典型的正锋用笔。
    正锋用笔是用锋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行,有了这个基础光停留在正锋上,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军事训练一样,没有操场上的立正、稍息的队列训练不行,但打起仗来,战场上的摸爬滚打还要根据情况灵活地组合发挥。

侧锋

    侧锋是起笔时,笔锋处于偏侧状态,通过行笔逐渐调整笔锋,至收笔时笔锋基本回到正锋状态的用锋方法。
    侧锋用笔又称隶法用笔或称方笔。落笔时,笔锋所指的方向与行笔的方向大体呈90度夹角。也就是平时说的横画竖下笔,竖画横下笔。一旦行笔,笔锋通过挫妞动作,迅速向行笔的方向做大幅度的调整,笔锋与行笔方向的夹角逐渐减小,收笔时笔锋基本上与点画的走向趋于一致或重合。侧锋用笔时因笔锋在点画中始终进行调整,不断地变化着角度,线条俏丽妍美、婀娜多姿。
    那么侧锋为什么属于中锋范畴呢?理由有三条。
    一是在落笔的初始阶段虽然带有偏锋的成份,一旦行笔,笔锋经大幅度地调整后,已逐渐接近正锋位置。也可以说侧锋用笔行笔的大部分过程都是在正锋附近(笔锋与书写线条的夹角基本上在30度左右)完成的。举个照相的例子,照相技师在给人拍摄正面的标准像时,并不是让被照者的胸脯和鼻子尖正对着镜头,而是让人的身体和面部稍稍偏侧一个角度,两个耳朵都露着,但露的不一样多。这样的照片既符合正面像的要求,又体态美观。这个正面像侧照的道理与笔锋侧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侧铮可以产生类似于正锋的效果。(来源 书法屋:www.shufawu.com)古有“侧以取妍”的说法,侧锋除了具有正锋的浑厚、圆满的效果外,且线条活拨、挺拔、方劲。立体感和表现力都较正锋有过之而无不及。蒋骥在《续书法论》中对米莆的侧锋用笔有这样的说法“尝观米老书,落笔飞动,运笔常如跳丸舞器,故灵妙不测,娇变异常,绝不规矩正格,然至末笔必收到中锋。”这是对米莆侧锋用笔的形象描述。
    三是“二王”笔法皆带侧锋。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锋。”清代倪苏门对二王的法帖做了一番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更直接,他在《书法论》中就有这样的论述“羲、献作字,皆非中锋,古人从未窥破,从未说破……然书家溺笔极活极圆,四面八方,笔意俱到,岂拘拘中锋为一定成法乎?”这些议论,打消了人们使用侧锋的顾虑。近代邓散木先生侧锋运用得很好。其书俏丽多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