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艺术家全都疯癫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5-10

文艺天才与疯子的心理边界
天才,特别是文艺天才与疯子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画家梵·高患重度抑郁,自剜双耳,37岁时在疗养院开枪自杀;诗人拜伦有着明显的躁狂—抑郁双向障碍,一生都处于害怕自己变疯的痛苦中; 31岁辞世的“音乐神童”莫扎特,饮弹自尽作家海明威……这些兼具“疯子气质”的天才们虽然从事的创作领域千差万别,但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

拜伦说:“我们艺术家全都疯癫。有些人迷醉于狂欢,有些人则受制于忧怨,但都有点精神错乱。”天才与疯子似乎只有一线之隔,这究竟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描述,还是真实存在的科学事实?

天才还是疯子
疯癫、忧郁、创造、理性,人们一直期望在这几种看似迥异的特质之间找到关联。从19世纪开始,人们就对精神疾病与文艺天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论述,其中大都强调了这种非理性力量对于文艺天才产生的重要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本杰明·拉什将艺术家的疯癫状态比作地震——“剧烈的活动将常年埋于土壤中的珍贵化石抛出地面,从而引发绝妙的思维和创意”而有些作家或心理家则认为,伟大的才智需要健全的心智。直至20世纪初,两种看法开始趋于折中,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既强调与疯癫有关的积极方面,也承认其消极的方面。他认为,疯癫只有在与高的智力水平向结合的时候,才可能产生价值。相反,如果疯癫出现在一个智力平常或欠缺的人身上,那么所起的作用也只是在其相应的智力层面上更加频繁的活动而已

直至现在,有关文艺天才与疯子之间关系的争论仍在进行,但人们的思考已从早期的哲学思索和主观论断走向了辩证客观的分析。1949年,阿黛尔·贾德博士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她对113位德国艺术家、作家、建筑家和作曲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尽管在113位艺术家和作家中有三分之二都“生理上正常”,但其自杀及“精神失常和神经质”的人数却远高于普通人。出现精神反常几率最高的是诗人(50%)和音乐家(38%),随后是画家(20%)、雕塑家(18%)和建筑家(17%),普通人得精神分裂症或者躁狂抑郁症的几率仅为1%,艺术家的自杀率则是普通人的13倍之多。这组惊人的数据的背后,暗示了文艺天才与疯子之间确实存在关联。那么,这种关联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呢?到底是疯癫成就文艺天才,还是天赋导致疯癫?

不疯魔不成活
回答这一问题,先要弄明何谓天才,何谓疯子?天才,顾名思义就是天赋的才能,我们往往把那些拥有非凡创造力、想象力的人称为天才,非凡的创造力是天才的关键特质和条件。那么创造力又是什么呢?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创造力可以从新颖性(独创性)和有价值性两个维度来加以确定。其中新颖性这个维度是创造力最核心的特征。要产生新颖的想法,就需要不同一般人的个性,即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聪明、敢于冒险、激进、自我感觉良好、情绪敏感、不走寻常路。而人们通常所说的“疯子”,是指患有种种精神障碍的人。精神障碍有很多种,在文艺天才中最常见的是躁狂抑郁症,即一种表现为躁狂与抑郁循环发作的情绪障碍,因此又叫双向障碍。在躁狂发作期间,患者通常情绪振奋高涨,活力增强,睡眠减少,思维敏捷,自尊心膨胀,激动且具有攻击性。而在抑郁期间,则情感冷漠,无精打采,绝望无助,睡眠过多或过少,动作迟缓,思维迟钝,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拜伦、雪莱、济慈、雨果等就都曾饱受躁狂抑郁症的折磨,拜伦的医生就曾经这样描述他的反复无常:“在一天之中他可能变成最阴郁和最高兴的人,最忧郁和最快乐的人……最温柔和最暴躁的人。”

如果比较创造性思维与轻躁狂思维之间关系,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相似:都显示为思维流畅、敏捷且灵活。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将思维发散性看做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即思想不受目的束缚,可以朝不同的方向前进。而临床心理学家发现,躁狂症患者也倾向于表现出许多发散性思维的特征,如“注意力分散”“思维扩散和跳跃”。而创造性人才和躁狂症患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思维的控制程度。前者能够控制想象的飞跃,而后者却只能驰骋在漫无边际的想象之中。

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自我评价等各种限制,而创造力的产生正是需要打破这些限制,才能出现新颖独特的产品。心理学家艾瑞提认为创造力活动过程首先来自于精神的无意识的层面,即梦境或精神错乱,然后是意识层面,即人在清醒和理性时的状态。因此,无意识状态对创造力思维出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梦境常常会让人感觉新奇,因为它将人们认为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了起来,从而为产生新颖的想法提供了可能。而躁狂发作的患者由于大脑功能失调,思维不受意识控制,因此他们产生新颖想法的能力反而得到提高。这使得原本具有天赋、才能和知识积累的人遭遇精神错乱时,这种意识和心灵的解脱会激发前所未有的灵感火花。

然而,并非所有的天才都有精神障碍,也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都是天才。定义创造性另一个最根本的维度是有价值性。天才和躁狂症患者都能够产生大量新颖独特的思想,而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其创造的作品结合了智慧和知识。显然,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如果在一个平庸的人身上,仅仅激发并放开思维,并不会产生创造性的成果,甚至可能产生对社会有害的结果。相反,如果一个本身具有非凡的想象、超常的智力、卓越的才能的人,思维在轻躁狂过程中得到飞跃和解放,再加上强烈的欲望和情感,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效果一定是非比寻常的。

躁狂抑郁缺一不可?
很多人认为,艺术家是由于进行创作而引起了情绪高涨。然而研究表明,事实却恰恰相反,是强烈、积极的情绪引发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疯狂天才》一书的作者,贾米森博士研究了情绪在创造性过程中的作用,发现89%的受访作家和艺术家都经历过高效的创作期,表现为:富有激情、精力旺盛和自信心增加;心理联想速度提高;思维流畅;情绪高涨;幸福感强烈。而这些表现与轻躁狂症发作期间在情绪、精力和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重合。而且大多数人都声称,这种情绪常常出现在创作开始之前。这说明,轻症躁狂所引起的情绪振奋,更可能引发创造性思维。这印证了梵高所说:“我越是耗尽精力,越是患病、疯疯癫癫,就越是一个艺术家——创造性的艺术家。”

那么,躁狂抑郁症的另一面——抑郁,会对创作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抑郁情绪有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相对减少,但这种强烈、极端和痛苦的经历却可以为创作增添意义与深度。躁狂往往会激发想象,促进与生活的联系,增加活力与热情,让人倍感欣快和美妙。而抑郁则让生活节奏放慢,平息狂热,使人陷入沉思,深入体会、思考热情之时产生的思想、情感和创意。轻微抑郁为创作提供了稳定的力量,让人能够安静下来,对躁狂时创作的作品进行修改和调整。近期研究表明,轻微抑郁状态下做出的观察和形成的观点实际上比正常情绪状态下更接近现实。在忧郁和痛苦中,人们往往开始思考生活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开始承认和接受那些自己曾经试图回避的事实。正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这些异于常人的经历和感受会成为他们灵感的源泉。正如英国诗人爱德华·托马斯写道:“我依然在很大程度上爱恋痛苦,爱恋不完美,爱恋眼泪和欢怡,爱恋有终结之物,爱恋生命和大地,以及将我遗置于室内黑暗之中的月亮。”

用创作治愈伤痛?
然而,有的时候,黑暗仅仅就是黑暗。躁狂并非那么美妙,抑郁也没有那么浪漫。最近一份针对30项研究的回顾显示,五分之一的躁狂抑郁症患者自杀身亡,至少一半的患者曾经有过自杀企图。疯癫成就了艺术,而艺术也可以帮助治愈疯癫。经典的艺术创作,之所以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赏,是因为它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表达了创作者最深沉的情感,同时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称之为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的“原始意象”是人类艺术灵感的源泉,当人们看到或听到艺术作品中的原始意象,便会形成顿悟,产生美感。而这种内部情感的外化,正是一种表达性治疗,以艺术作为媒介,成为连结意识与无意识、情感与理智的桥梁。美国诗人安妮·塞克斯顿曾写道:“诗牵着我的手,带我走出疯癫。”可见创作对于她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表达即治疗,很多情绪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理智与感受不一致。自从人类出现语言和思维,人们就倾向于为任何事情赋予逻辑,包括情感在内。然而从进化的角度看,大脑情感中枢的出现远远早于理性中枢,而反过来,要用理性去解释所有情感,本身就是一件不符合逻辑的事情。所以人们常常会感到:“再多的言语也无法描述内心的感受”。而艺术创作,绘画、音乐、舞蹈等等,给情感表达留了一个出口。非言语的表达让人们可以对混乱的情感和思想进行重新组织、提取,将抽象的感受形象化,从而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了艺术的诊断和治疗功能,并发展出了艺术治疗方法,将创造性艺术表达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帮助人们认识与了解自我、调节情绪、改善社会技能、促进自我转变与成长。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句)。伟大成就的背后往往是常人所不能知晓的痛苦和磨难。值得我们欣赏、尊敬和感激的不仅是优秀的作品,还有那与不屈的精神和高贵的灵魂

                                         拜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