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人生意义的阐释与认同

 刘淑姿 2016-05-11

文章目录

一、双关图

二、选择

三、阐释

四、认同


一、双关图

      双关图是一类特意设计的图形。它的有趣之处在于,每幅图都可以被看做两个互斥的主题。

      是少女还是老妇?是树与鸟,还是女人的脸?

      当你把第一幅看成少女的时候,老妇的形象就淡化了。而当你重新改变角度,把第一幅图看成老妇,少女的形象就失去了,少女的侧脸化作老妇的鼻子,少女的项链化作老妇的嘴……

      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双关图大多称不上很美,甚至有点粗糙。因为太过修饰细节就会丧失双关图所需的模糊性。但大家遇到双关图的时候,通常都会多看几眼。因为其中有一种和美无关的乐趣。这种乐趣就是——我可以选择

      面对一件既定的事物,我们通常要把它赋予某种固定的意义。而面对一幅双关图,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把它赋予不同的意义,不仅可以选择,还可以随时更换,于是它变得丰富。这种丰富感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它不同于在一幅图上画了许许多多的东西,它很简单,只有两个东西——少女和老妇,但它所具有的丰富感是跨维度的。就像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它们既不相同,也不相容,但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个里,也可以选择在另一个里。对于我们这些被时间线所束缚的人类来说,这样的选择是一种莫大的自由


二、选择

      有人问:那我可以不选吗?

      我想说:这比较困难。如果你既不把它看做少女,也不把它看做老妇,它就只是一堆黑色和白色的像素点而已。它就失去了意义。

      有人说:那它就没意义吧,不过是一幅图。

      我反问:那如果这不是一幅图,而是你的人生呢?

      人生当然远比双关图复杂的多。人生的复杂程度,至少得像天空,像大海,像宇宙里的星云。


      这是一幅宇宙里的星云图。它应当被看做什么呢?一张嚎叫的面孔?一只后仰的大熊?或者一个土豆?它不只是双关图了。至少也是一个三关图,或者多关图。它处在一个立体的宇宙空间里,如果从更多的角度观察它,它可以被看做更多的样子。

      一个人的人生,有的复杂一点,有的简单一点,但或多或少都会被自己或他人赋予某种意义。而赋予意义这件事,本质上就和我们看双关图是一样的。人为什么要对生命赋予意义?我想是为了活得精彩一些,有味道一些。少女也好,老妇也好,总比一堆黑色和白色的像素点更有意思。

      我们的人生,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复杂的多关图,每个时刻都在不断地变化,有无数潜在的形象正打算从中升起。但人生与双关图不同的是,双关图是既定的,不管你看或不看,它都不会变化,都是那个样子。而人生,却会被我们自己的看法所改变,会被我们自己赋予的意义所进一步塑造。

      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主人公既是一个小痞子,也是一个英雄,这两种形象混杂地存在于他身上。而当他面对正义与邪恶的冲突时,他最后一棍敲向大反派的头颅,他就是给自己人生的双关图赋予了意义。他选择了英雄,而放弃了小痞子。于是之后的发展,他加速地向着英雄地方向发展,最后打败了大反派,真的成为了英雄。

      所以,当我们对人生赋予意义的那一刻,我们不只是在感知和理解,也是在选择与放弃,也是在创造与塑造。而真相是什么?没有真相。是你的选择,决定了那幅画是少女还是老妇。选择成就了真相

      而且人生的意义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有个心理学家叫荣格,非常成功,非常有名,教了很多学生,建立了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派别。在许多人眼里,他是智者,是大师,是人生的指引者。可在他的自传中,没有外在的成就,甚至没有描写现实的关系,有的仅仅是一段又一段深刻的心理体验,与无意识相接触的经历。他在自传中开篇写道:我的一生,是无意识自我显现的一生。

      那么这个叫荣格的人,他的人生意义,到底是智者与大师呢?还是无意识的自我显现呢?答案是,两者都是。对于那些把他看做人生导师的人,他就是大师与智者。对于他自己而言,就是无意识的自我显现。双关图,两者都是。

      说到这,又有人问了:那照你这么说,人生岂不是可以随便定义了?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说:当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意义”真的包含在其人生中,才有可能往那个方面去赋予意义。就好比开头的那张图,我们可以把它看做少女或老妇,随意哪个都行,自由选择。但如果有个人说,我想把它看做一头猪,或者一把椅子,那么即使他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很难做到,因为猪或椅子的形象并没有包含在现有的双关图中。


三、阐释

      大多数人,都会以某种方式阐释自己的人生。而对人生的阐释,伴随着特定方面的强调深化发展。当我把自己阐释为一个教师,我就会更加注重我作为教师的特质,如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语调,使内容深入浅出等。我通过把自己阐释为一个教师,使我教师的这个侧面得以发展,更加丰富,更加强大。当我把自己阐释为一个内在的探索者,我就会经常与人隔绝,减少交流,而更注重内心的体验,于是我的内心体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我也越来越符合内在探索者的形象。阐释是自然发生的过程。

      但是有些人,在某些特定的生命阶段,对自己人生的阐释会出现问题。比如无法阐释而陷入迷茫,比如两种截然相反的阐释带来巨大的心理冲突。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选择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咨询师就在他们对自己人生的阐释中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心理咨询流派众多,彼此之间也多有争议。认知疗法与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这样大的冲突就不说了。哪怕极为近似的流派,精神分析与荣格心理学,或者精神分析内部的各分支流派,彼此间都会有强烈的争论。而且这些争论永远没有结果。

      归根到底,不同流派、不同疗法之间的争论,就是“少女”与“老妇”之争,就是对于人生这张多意图形,不同看法之间的争论。所谓的大流派,或比较“正”的流派,就是在多意图中把握住了某些主要方面来进行阐释的流派,而一些比较小或比较“偏”的流派,则没有把握住重点,可能只是把握住了多意图中的某个细枝末节来进行阐释。

      比如精神分析认为,对人生和心理的塑造,最重要的是早年关系,早年关系反应在当下的关系中,带来困扰与影响。谁没有爸,谁没有妈?谁小时候的经历不塑造他的性格?所以“关系”,便是“人生”这个多意图形中常在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它能够成为一个大流派。

      比如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认为,是家庭中亲人之间关系的“序位”,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错乱的“序位”导致人生的困扰。哪个家庭,哪个社会里,父母没有固定的序位?爸爸像妈妈一样,妈妈像爷爷一样,孩子心里能舒服吗?肯定不能。所以“序位”,也是“人生”这个多意图形中常在的一个方面。所以家庭系统排列能够有广泛的疗效,并且流行起来。

      简而言之,每一个不同的流派,首先都涉及到从一种特定的角度,对当事人的人生进行“阐释”,根据这种阐释,来判断当事人面临着什么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早年关系不好的,要通过咨访关系来修复早年关系。家庭序位出问题的,通过家庭系统的排列与演出来进行序位调整。

      当一个人开始接受一种相对长期的心理咨询。某种意义上,他就是把自己人生的多意图形的解释权交出了一部分,给这个咨询师,给这个咨询师背后所代表的心理疗法和流派。

      荣格认为,一个人应当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才算健康。独特性在人生中重不重要?重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应当按照顺序不断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满足需求在人生中是否重要?重要。

      认知疗法认为,一个人应当对外界的人事物有清晰合理的认知与观念。认知与观念的正确在人生中是否重要?重要。

      所以这些都是阐释。正因为人生的复杂性,才有了这么多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这个多意图形。每一个阐释系统,都是一种心理学流派,或者一种哲学观。



四、认同

      阐释不仅仅是阐释,而是一种干预,一种选择,一种创造。弗洛伊德与荣格看待梦的角度截然不同。后人总结道:弗洛伊德的病人做弗洛伊德式的梦,荣格的病人做荣格式的梦。当来访者认同了咨询师的理念,认同了咨询师背后的心理学流派关于人的基本假设,当他接受了咨询师对自己人生的阐释,他就已经改变了。他的人生多意图形已经不再模棱两可,而是开始向着其中的某一个可能性转化,他开始更注重相关方面的内容。

      比如弗洛伊德的病人开始更多注意自己生活中的恋母倾向,注意自己与父亲和权威的矛盾,注意处理好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而荣格的病人开始注意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否遭到了扭曲,自己的独特之处是否得以发展,自己是否过于顺从社会要求而压制了自己内在的意愿。

      他们认同了咨询师的阐释,从而踏上了不同的解读人生图形的道路。解读方式的不同,反过来使得其人生图形本身发生了某个方面的强化与转变。于是他们成为了越来越不同的人。

      一个接受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治疗的人,他自己的家庭会变得更和谐有序。

      一个接受客体关系治疗的人,他会变得对关系与边界越发敏感,他的社会功能会变得更好,为人处世越发得体。

      一个接受意象对话治疗的人,他会变得越来越独特与灵活,充满觉察,获得更多的心灵自由。

      接受心理咨询,或者不碰心理学。选这个流派,或那个流派。人生都好比是一张多意图形,其意义取决于对其进行阐释的角度。当人认同了某一种阐释,意义才在同一时刻产生。意义进一步影响了生命,使得原本复杂无意义的图形开始变得更有结构,有组织,向着某个可以理解的形象转化,这就是生命获得独特性,并活出精彩的过程。所以,是花就要开的鲜艳,是鸟就要飞的高,是风就要吹遍大地,是火就要尽情燃烧。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得到了实现。

      

      可是如果没有阐释呢?那么就没有认同

      没有认同呢?那就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呢?那就没有独特

      没有独特呢?那就没有精彩

      没有精彩呢?那就没有实现

      有人问:什么都没有,那算是什么人生呢?

      我想说:也许人生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许没有这一切,才是另外一种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