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别来讲:
一、连续性结构:
我们来看看(唐)王维 《鹿砦》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一句是远景,第二句在给你视觉画面的同时加入“人语响”,第三句推成近景,最后一句是特写。这几个意象画面,由远而近,时间的连续性很强,就像摄影机逐渐向前推进而拍出的一个镜头。
再如现代诗歌英国意象派诗人特.伊.休姆《秋》:
秋夜一丝寒意——
我在田野中漫步,
遥望赤色的月亮附身在藩篱上,
像一个红脸庞的农夫。
我没有停步招呼,只是点点头,
周遭尽是深深沉思的星星,
脸色苍白,像城市中的儿童。
这首诗的叙述性很强,诗人只是把他在秋夜田野中漫步时随意所见的印象逐次写了出来,秋夜——田野——月亮——星星,这也是一个个连续性的意象画面,没有时空的大幅度跳跃。
这种连续性意象结构,形成一种舒缓的调子,与诗歌所传达出的在秋夜田野里漫步时的恬适、温柔的情感相协调。
二、对列性结构:
1】、对比式:
我们 举例来看:
(意象的情境对比)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侧重于意象的色彩对比)例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史达祖)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
还有(杜甫)——截然相反的两种感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
2】、比拟式:
比较典型的是庞德的《地铁车站》
人丛中出现的这些脸庞,
潮湿,黝黑,
树枝上的花瓣。
诗人把人的脸庞和树枝上的花瓣这两个意象并置在一起,就会使读者将二者叠合起来感受,从而产生这些脸庞像花朵一样可爱的印象。这种比喻意义的形成,正是由这两个意象的并置造成的。
3】、并列式:
如香港诗人巷城的分期付款《分期付款》:
冰箱
风扇
账单
分期
付血
跳跃的干净利落,是不是很有意思?
两组意象并列在一起,开始似乎毫不相干,可是最后由分期付款跳到付血分期,却产生了爆炸效果,对人的心灵有很大的冲击力。
4】、排比式:
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再如韩东的《给初升的太阳》中的一段:
每一片树叶都是你绿色的耳朵
每一点水波都是你闪闪的眼睛
每一道霞光都是你柔软的头发
每一声鸟鸣都是你咕咕的细语
这一组排比的意象把太阳与婴儿相比并,表达出对新鲜、活泼、可爱的新生命的赞美。
5】、主题复现式:
这里不多解释了。
6】、叠印式:
我们来看北岛《古寺》的开头几句就运用了这一方式:
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
诗人把钟声化为可视的波形,暗中把听觉意象转换成视觉意象,然后与蛛网、年轮叠印在一起,给人新鲜而强烈的感受。
再如北岛的《噩梦》中的意象:
噩梦依旧在阳光下泛滥
漫过河床,在鹅卵石上爬行
催动着新的摩擦和角逐
在枝头,在房檐上
鸟儿惊恐的目光凝成了冰
垂向大地
这节诗中,噩梦与洪水、蛇等爬行动物意象叠印在一起,把惊恐的鸟的目光与房檐上垂下的冰锥叠加在一起,渲染出阴森、恐怖、冷酷的氛围,使噩梦这一意象具体化了。
再如舒婷的《往事二三》: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生锈的铁锚”、“ 眼睛”、“ 天空”等意象叠加在一起,表达出一种失落感,传达出落寞、失意的情怀。
最后,我们再看江河的《沉思》:
在薄暮中,我来到黄土高原上
黄昏时分的阴影在晃动
窑洞的眼窝越陷越深
没有声音地看着我
坎坎坷坷的道路闪着鳞光
像是有许多陶器的碎片
把我带入古老的梦想
他也使用了这种方法。
意象叠印的结构方法,可以是平淡的意象通过叠加出现新奇的效果。
顺其自然/铃歌编辑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