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网络诗词宣讲和学习的闲话》

 江山携手 2016-05-11
说说闲话吧,我的论调与别人不同,不一定有人喜欢的。韵,没有必要老扯,扯多了反而糊涂。
 
     我以为大家愿意怎么押韵就怎么押;不要死抠什么,平水,词林正韵,时代在变,跟上时代,用现代韵一样好;标榜平水的,谁能读出原汁原味的古音?读不出来何谈体会美妙?不如就用现代韵,关键是自己写出真东西;意思说清楚明白就行,表情达意准确语言优美意境美好就是好的。

这才是文章的第一要义,说到这里我想说说关于网络诗词宣讲方面的问题。

关于网络诗词宣讲和学习的闲话:
     网上的诗词群里,碰到很多虔诚的诗词爱好者,看到他们的热情与努力,我很感动。应该说,诗词群中的群友们的动机多数都是,高尚而又纯洁的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爱好和追求,让我很敬佩。

    然而,学习之道,热情和方法以及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入门之初所循的道路却也犹为重要。就好象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入门之初你接受的是正派武功的基础还是邪派武功的理念,这将决定你在后来的学习和创作中的格局与造就。
 
    我们把这个说法拿到诗词文学的学习上来说,就是刚入门时,所接受和认知的文学创作理念是不是全面而正确,这是能决定你只能成为爱好者还是领军人物的。
  
这样就对网络诗词群中的的宣讲老师的修养和见识有非常严格 的要求了。
 
    因为初入门的学手,他对人家说的关于诗词的观点都视为金科玉律,然而,由于对诗词是刚接触,对于那些各式各样的理论缺少思辨,不能分别到底哪家的理论是正确的,或者谁家的理论,哪一方面有欠缺。

    一古脑儿地生吞活剥下去,有些人刚接触到的理论都是从老师那里籴来的,如果老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就有欠,或者有严重的偏颇,甚至完全就是错误的,那对从他那儿得来知识的学生将是后患无穷的灾难。

    所以,网络上宣讲诗词知识的老师不得不自省,千万不能让自己的有所不足或者错误的理论误了那些虔心求学的诗词爱好者啊。

    我曾经看到有一个群里在讲诗词,什么章法,结构,固然有分析前人佳作的必要;然而,我看了半天,居然讲到一首诗里面哪一句要怎么写,哪一个字该是什么词性,简直就是一个可以照葫芦画瓢的死模版。

    就如科举考试时的八股文章一样,终究会因为总在一个死框框里转而被人抛弃掉的,谁见过传诸千古的八股文字?连那些应制而作的诗词,也是这样的,谁见过有应制而作的诗词耀古烁今的?
  
这有什么必要?我说,这不仅没有必要,反而还是非常有害的 。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人说,文章无定法。诗词本就是感于心,发乎情,激情在作者内心澎湃汹涌,如浪如潮,然后才能一泻千里,发而为文字的东西。
   
 一个限定死了的框框,怎么能让作者的思绪纵横驰骋?
     诗词是最不能受限制的文学形式,是最具狂野性的文字。受到束缚的诗词文字是不可能表现广阔的天地的。如果按上面那位老师的教法和理论去做,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史中就不可能出现如屈原,李白这样的伟大的诗人了。

    还有一些例子。上回在一群,看到人讲拗句,煞有介事地讲了半天,后来说拗句最奇特的例子是崔颢的《黄鹤楼》。这不是扯淡是什么? 

     且不说“拗”与“救”是后人总结前人大量诗句后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在初唐,连律诗的概念也没有形成,崔颢的《黄鹤楼》本来就是属于古体诗,在他的创作中应当最多只是有点注重音韵的意识存在。硬要把他扯成律诗有什么依据?

    其实说穿了所谓的拗与救,其实就是古代那些所谓的音韵家为自己理论的缺陷找来的借口,而这些所谓的音韵家没有一个是一流的诗人的,以为古人能穿越啊?而且古人作诗,除了后来的科举应试,平常说作诗就是作诗,根本没有像现代的所谓古典诗人那样,说诗必是律诗的。
 
    《黄鹤楼》也拿来当拗句。太牵强了哦。崔颢所处的时代是初唐,律诗的概念根本没形成。硬要拉《黄鹤楼》去套律诗的框框,不是扯淡是什么?

    发这种论调讲义的就是一木头脑袋。连文体发展史也没有搞明白的。返本还原,写诗,不是要做什么修辞比赛。凈是些形而上学,食古不化的木头脑袋充斥网上。象这样的伪学问充斥网上,当真是误人不少,贻祸万年啊。
 
另外,我们是诗词的创作者,是心与梦的歌唱者。
    大家可能见过一些地方的对歌,试想一个歌者在开口之前,先就考虑这个地方要用虚词,要用动词,要用形容词什么的,怎么能随口而发?
 
    我们是诗人,是作者。不是修辞学家,不是文学形式的研究者。那些分析词性,分析什么结构,分析什么手法的事是他们要做的,是他们混专家帽子的工具。不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的职责就如是厨师,只管把菜凭自己的感悟和发挥弄好,然后端上来,至于好不好,有什么特点,让别人去品尝。这样才是符合创作心理的方式方法。
 
    我认为方式方法不是说不必讲,而是不能过份地死抠。过份地死抠,就犯了形而上学的毛病,往往求全反而更形缺失。
  
    另外,过份的穿凿,也是令人讨厌的。曾经见很多的研究红学的人,把红楼梦里面的句子翻来复去地分析,揣想,甚至于看到刘心武居然能看到妙玉把自己的茶杯给宝玉喝是想和宝玉亲嘴,这样下去怎么得了?红学成了什么?
 
    古人就有言,诗话词话一出,诗词之路绝也。就是看到了这种风气的害处啊。更有一点,一些观点不全面,或者不正确的宣讲者,断章取义或者以偏概全的宣讲,对于一些初入门的学习者的影响往往是灾难性的啊。
 
    我曾经看到一位宣讲者说:“对照起来,古人称词为诗余,所以,词比起诗来是次一等的文字。”这怎么得了!文体有高下之分么?

    一切文学形式皆有其高级而深远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只从文体上来评判哪种形式的高下,文体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换一句话说,文学作品的高下不是形式决定的。上面所谓词比诗次一等的说法,完全就不知道文学作品的优劣主要是在其思想内涵这个最基本的准则。

    词是次一等的东西,这话就完全是错误的,这是古代那些士大夫的唾余,其实是扯淡。就结果来看,我就认为词比诗在文字结构和表达上来说,更加完善。
  
   诗经里的东西刚一开始就被认为高远么?那里面的东西其精华部份是:“风”,而“风”的本质却是俚歌,就是所谓的“民歌小调”,以上面的观点,岂不是比之后来的律诗来说,诗经里的风就根本不入流了哇?所以听别人讲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辨,没有思辨的接受,最终只会误入歧途。
 
   像这样的宣讲者,一则没有真正的辩证文学史观,另一方面也缺乏美学知识,只是不负责任的凭自己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也不管对与不对,这么扩张下去,真是贻害无穷啊
  
杨贵妃是美女啊,但是细评其高下,史书记载,却是有狐臭之憾的啊。
    西施更是千古公认的美女,你从整体上去评品她,当真是绝妙的啊。然而,你如果用一个人类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的方式去看待她,不过是一堆能行动的骷髅和肉水罢了。用物理学家的方式去看呢?也就是一些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分子和原子罢了。
  
对待诗词,我们也不应当秉着这样的态度才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体上来考量。
    有人对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之字的写法分析来分析去,弄的毫无血肉了又有什么益处?故弄玄虚罢了。好象不这样就不能显出自己的高妙一样。殊不知正是这样一来,反而显出了自己的浅薄啊!

    所以,不管是学习,欣赏还是评论,凡事都是不能太过,过了就是胶柱鼓瑟,反而失其本意了啊。希望有兴趣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群友还是先多读点书,不要只在网上群里吃快餐,要知道,这快餐的制造者是不是真正能传道授业很重要啊。不然这样会误了自己的。

所以我说:
    学习,不可不入古,亦不可泥古,不入古则不知规距,无规距则,不成方圆,泥古则不知变通,不知变通,则困如死水,无一丝活性,亦不能得人所喜矣。 
  
    其实,我所要传达的,只是一种思想,具体的技法,基础,找点资料,有两个小时就可以弄明白的。

大梦人生文铃歌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