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方家】中国著名书画家——孙克纲

 风影墨客 2016-05-11



1923年3月—2007年5月。原中国美协理事、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名誉副主席、天津文联委员、天津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早年师从天津著名画家刘子久先生学画,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艰苦磨练基本功,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泼墨”山水画艺术风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坚持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统一起来,深入实际生活,造访名山大川,以开阔的胸襟投入艺术实践,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如《秦岭烟云》、《太行十月》、《峨眉天下秀》等。自1953年首届全国国画展参展以来,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其中《李白诗意》在全国第六届美展中获三等奖。1993年荣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很多作品被各国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全国报刊发表很多作品和文章,电视多次专题报道。在中国画坛上,已自成一家,有'津门二孙'(孙其峰、孙克纲)之誉。出版有中国画丛刊《迎春花》孙克纲专集、《山水技法》、《山水课徒画稿》、《孙克纲画集》、《孙克纲山水画法析览》、《当代美术家画库·孙克纲专集》、《荣宝斋画谱·孙克纲绘山水部分》、《孙克纲教学画稿》、《中国现代名家画谱·孙克纲专集》、《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孙克纲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孙克纲》、《孙克纲山水画集》等著作。2006年4月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联主办,天津市美协、天津画院承办'中国山水画大师孙克纲艺术生涯六十年作品展'。


作品欣赏

孙克纲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938 年至1958 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刘子久的指导下钻研传统;1958 - 1978 年为第二阶段,曾先后赴河北昌黎、秦岭、太行山、黄山写生,并在师造化的同时继续研究传统,力图把师造化与师古人结合起来,创作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新山水画。1978 - 1988 年为第三阶段,以峨眉、青城写生为转折,完成了他的泼墨法,创作了大量以泼墨为主要特点的作品。自1988年退休至今为第四阶段,主要在画室进行创作,进一步完善、发展了他的泼墨法,出现了“泼墨加泼彩”,笔墨也更加苍厚而浑化了。③孙克纲在第二、三阶段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以人们熟知的泼墨法和借助于这种泼墨法创造的山水新风格为标志。其特点是,有深厚的传统底蕴,没有“旧瓶新酒”式的矛盾,突出了个性,获得了现代感。在我看来,在其成功经验中,有几点极富启示性:

  第一,对近现代山水画传统的学习借鉴

  孙克纲在刘子久指导下对古代名迹的临摹,是全面打基础,并没有较多考虑个性与革新的需要。1956 年,33 岁的孙克纲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观摩了社里所藏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萧谦中、张大千等的作品,并在工作中结识了傅抱石、李可染等名家,开始有意识地借鉴现当代山水画。这种借鉴就是感受它们的现代气息,借鉴它们的某些新画法。这些近现代画家虽然也与传统绘画有深刻的渊源,但毕竟有很多新的创造与发展,代表了近百年的新传统。有这个借鉴与没这个借鉴是很不同的。那些形成了稳定风格与习惯画法的前辈画家,大多拒绝这种借鉴,于是就只能画“旧瓶新酒”式的作品。孙克纲能够较快地通过写生画出像《秦岭烟云》那样充满新意的作品,除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感,他的创造灵性,也与这种借鉴有相当的关系。

  第二,对墨法的强调

  50-70年代,孙克纲在画法上相对重视和强调墨法。他这一时期所看重和倾心的古近山水画家如龚贤、石涛、黄宾虹、萧谦中、傅抱石、李可染等,都在墨法上有突出成就。他对这些画家的借鉴,与钟情于墨法、从墨法求新的意识有相当的关系。此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扬长避短—比较起来,孙克纲相对弱于用笔而长于用墨,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昌黎景色》(1958 年)《焦家山早晨》(1959 年)《黄山虎头岩》(1961 年)《山区开发》(1967 年)《井冈晨曦》(1970 年)等,可以看出他对墨韵墨趣、对以墨色表现山水空间和气氛的才华。在强其所弱的同时,充分强其所强,是一种聪明而有远见的艺术策略。

  第三,师法造化,捕捉新鲜生动的感受

  1958 年后,孙克纲把重心转向师法造化,探索山水画的新面貌与个性风格。他先后到昌黎、密云、太行、秦岭、黄山、杭州等地体验写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强调传统方式的观察体味,有所发现就勾画大略,不像西画写生那样对景落墨。他在秦岭写生时,乘宝成线前行,到第二站便下车,步行返回第一站,在路上观察写生,然后再乘车到第三站,再下车步行回到第二站,如此一站一站的观察、体验、捕捉新鲜的画面和感受。对于师造化来说,采取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或写生方法也许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画家能否捕捉大自然的生命,能否捕捉自己的新鲜感受。这里说的“捕捉”有两层意思,一是你是否能得到这感受,二是你能否做到这感受表现与画法风格的统一。前者需要才情,后者需要相应的表现力。“旧瓶新酒”式的作品,是风格化的画法与套式性的技术阉割了新鲜的感受,机械模拟式的写生,是以西式的再现代替了中国画式的表现。这两类作品,在50 - 70 年代是常见的。孙克纲的《秦岭烟云》(1962 年)被视为转折性作品,就在于它生动有力地表现了画家的新鲜感受—把对宝成铁路的感受融入对秦岭的感受,把对建设新貌的描绘融入对壮阔自然的表现之中。即它没有单纯强调题材本身的意义,没有把政治符号式的物象生硬的塞入山水画。具体言之,它选择了一种具有现代感的构图,把传统的高远、深远结构和现代焦点透视结合为一;它同时捕捉了自然的真实和个性化感受的真实,又充分发挥了水墨的特点与表现力;它的画法风格完全是传统的,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感。《秦岭烟云》显示了画家的才能,也预示了画家后来更大的成功。

  第四,孙氏泼墨法的创造

  孙其峰说:“无论是泼墨法、积墨法以及破墨法,孙克纲都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探索和运用。”并特别指出其泼墨法独具特色,“不同于古人也有异于今人。”④我非常赞同其峰先生的评价,并试作一释说和补充。古代画家说的“泼墨”,大抵是指一种含水量较大的笔墨处理,它仍然是用笔画而不是抛掉笔去真“泼”。孙克纲的泼墨坚持了这一传统,所不同的,是他用大笔而不是小笔泼画,所以被孙其峰称之为“大笔泼墨法”“大片泼墨法”。

  凡被称作“泼墨”的作品,无论古今,都是把“泼墨”与“积墨”“破墨”以各种笔法结合在一起的。在现代画家中,以泼墨泼彩赢得崇高声誉的首推晚年的张大千。张氏的画法,是把在碗中调好的墨汁或色彩,泼在裱于画板的纸上,然后晃动画板,使其流动成形,在其半干或已干之际,再用笔添画树木、屋舍或人物。这种画法,与张大千借鉴抽象表现主义及其“自动画法”有一定的关系,是他晚年(约60 岁后)的突出创造。张大千之后,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了泼墨法的山水画家,以孙克纲最为突出。孙克纲大量画泼墨山水,始于1978 年的四川之行。我不知道孙克纲是否从张大千的作品中受到了启示,单从作品看,二人有很大的差异。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是以泼彩为主,孙克纲的泼墨泼彩,是以泼墨为主;张大千用熟或半熟的纸泼画,孙克纲完全用生纸泼画;张大千泼后的局部描绘,笔法精细而秀逸,孙克纲泼后的描绘,笔法奔放而强悍。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总是赋予作品抽象半抽象的性格,孙克纲的泼墨泼彩始终指向山或云的形象;张大千相对淡化空间的纵深感,而突出色调的关系,孙克纲重视表现空间纵深,把近景、中景和远景分得很清楚。二人都力图创造光色交织、不同一般的境界,但大千的境界晴光明灭,乍阴乍阳,寂静、浑茫而神秘,孙克纲的境界空灵清透,生动而亲切,总是可以感到烟岚拂面,山鸣谷应......。总之,他们在图象、空间、色调、光暗、笔法、意趣和境界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若说他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有深厚的传统根基,都能含收敛于纵放,在泼画中见笔墨—尽管那收敛、纵放与笔墨也是不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