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被你忽略的,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

 长沙7喜 2016-05-12

luoling_2013 | by.罗玲

-  文:罗玲  -  图:网络  -  编:叮当 -

最近,一位工作上有联系的朋友,给我发微信问我孩子的问题:

罗老师,我家孩子快8岁了,平时活泼好动,可是一面对强势的孩子就变得特别胆小,不敢拒绝别人。平时在家里说话声音还比较大,一到外面遇事就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意愿了。昨天在学校午饭中有她不吃的油菜(一吃就恶心),她跟阿姨说不要油菜,但食堂太吵,阿姨没听见,还是给她打了。结果全剩下了。他们班负责纪律的孩子平时就很强势,非逼着她吃完,否则就扣他们小组的星星,还让同学们看着她吃。她一边哭一边吃,旁边的同学也只敢安慰她却不敢说让她别吃了。后来老师看到了,让她倒掉了。我知道这件事后,心里特别难过。我只能告诉孩子以后不喜欢的事最开始就要大声说不要。但是我觉得以她的性格很难改。您看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教育啊?”

我听到了这事也很心疼孩子。我想,家长要平时多鼓励孩子主动做事,多尊重她的感受和决定,遇事多和她商讨。平时要做好正面建设,帮孩子增强自信的资本,比如,多运动,体质好体能强的孩子,常常积极情绪多、敢于沟通;多读书、旅游,开阔视野;鼓励孩子自由交往;建造大本营等等。另外,家长也要多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沟通,大家都熟悉起来,这也是给孩子一个好的人际环境。

这位朋友听了,说:“您说的很对,我觉得我很多方面做的不够好。因为工作忙(这似乎成了我的惯用借口),孩子几乎都是老人在带。我们平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只有周末才能陪着她。和老师的沟通也不多。”我说,是啊,父母的陪伴太重要了!对孩子的教养,都是在每天的日常中点滴积累起来的。常常有父母陪伴、能感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自然心理的油罐就很满。

但是,这件事里,除了上面那些教养建议之外,或许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校究竟提供了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和氛围,这个环境是否是友善、包容、公平、公正的。学校、社会、家长,都在传达怎样的价值观。


我时常觉得,现在学校和家长都被迫忙于应付成绩,对品德教育不够重视。即使一些比较好的学校,似乎给孩子们传达的信息也是:成绩好、各种比赛表演夺冠、才艺证书多,这就是好孩子标配了。大家都忙于提升这些量化的、光鲜的、可被证明展示的能力。其实,人生很长,这些转眼就是浮云,其他那些被忽略的东西才是根本。

那天我在微博上调查,小学的思想品德课都是怎样上的,很多家长说,都用来看动画片了。如果我们只重视考试的那些科目,而把品德课当作可有可无,那真是舍本逐末!每次看到大企业的恶性事件,都感慨,只是逐利、做大,失去原则,没有反映终极关怀的目标,于人、于企业,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品德是比能力更核心的事情!学校是树人的地方。

比如,品德课上,老师可以给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引发大家探讨。上面的事例就是个很好的讨论事件:规则究竟是为了什么;班级纪律管理上,有没有比发小星星更好的办法,能让大家做到文明就餐、不浪费;当规则与人情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决定;事情是否总是像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作为事件旁观者,你可以做些什么,是从众还是沉默还是做你认为正确的事;你如何看待交给你的职责,它是给你更多权力地位,让你享受控制别人的优越感,还是给你更多机会服务大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我们被别人以同理心、宽容对待时,是怎样的感觉;当我们勇敢地说出不同意见时,会面对哪些种后果,都应如何应对……

当然品德课只是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小时机,这些教育更多靠家长和老师随时的言传与身教。我们如何做人,遇到事情如何依自己的价值观去引导。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当他面对这样的小抉择时,都需要教育者的引导。通过这些具体引导,我们传递价值观、培养各种品德,让那些根植于人性中的善,有机会显露、成长起来。

但是,现状似乎是,大家都在抓成绩,品德方面的教育几乎成了真空。甚至,家长和老师们自己心中的砝码都已经有所改变。成人们的一些做法似乎在说:成绩好即是赢家,就配享有各种特权和优越感;成绩不好就是loser,就低人一等,不配被人尊重。我们对孩子的引导似乎在说:你只需要想办法,努力胜过别人,获取最多利益和资源,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先别管。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善良,和智商高、成绩好、能力强,究竟哪个更重要?一位前耶鲁教授在新书《优秀的绵羊》中,批评美国名校说:“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

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这是会让所有人最终都是赢家的事情。我们教育孩子懂得宽容、感恩、尊重、谦让、平等,这首先会让我们自己的孩子未来受益一生,他会有愉快的心境、宽阔的心胸,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教育他善待同学,他的同学们会受益。当周围的人群都是心理油罐很满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在您的孩子需要时,也给他的油罐加油。如果我们家长、教育者、整个社会,都倡导这样的价值观,建造这样互相支持关爱的环境,那么,在未来社会里,心理畸形病态的人就会更少,恶性事件也会更少发生……

在这方面,一切努力都不是白费的!


所以,我想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把握重点。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做,但更重要的是:呵护他们内心中与生俱来的良知,让他们有勇气做一个善良的人,敢于坚持做正确的事,哪怕为此要放弃一些利益!

我也希望老师和学校能更重视这方面。只有当我们知道,孩子走出学校时,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时,老师们才会有真正的职业成就感,他们的辛苦才没有白付出。希望老师们在纪律管理的方法上多探索多改进,让孩子明白背后的道理,把好的做法内化成自己的想法和习惯,而不是为奖惩而做。希望老师们对学生多一些深入了解,能看到每个孩子身上好的品质,而不是只奖励表面的优秀;能在班级营造一种深度的关爱、尊重、公正、平等的氛围。

每当我们看到校园欺凌、社会恶性事件时,我们都痛心,希望这些永远不再发生。那么,除了法制约束,这主要还靠整个社会在文明的路上向前迈进。个别的恶,都是在我们所提供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我们家长和老师此刻一点一滴的坚持,就是在优化明天的土壤,在建造孩子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