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僧真正的国王哥哥是谁

 宛平2008 2016-05-11

提到唐僧的哥哥,许多人立马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小说《西游记》的情节早已家喻户晓。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真是如此吗?翻看史籍,会发现有意思的是,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还真有一个国王兄弟,这个人非但不是李世民,还是李世民的死敌,双方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你死我活,有过一场精彩的对决。这又是怎么回事?要知道前因后果,我们不妨从他们的相遇开始说起。 

相识前:玄奘上演荒野求生

这是一个拍摄《荒野求生》的绝佳好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在向你招手。置身其中,有时会吹来一阵热风,让人畜昏迷;有时又冥冥之中会听到些许嚎哭声,仿佛有无数孤魂野鬼在此游荡。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商旅、路人命丧此地,音讯全无,骸骨至今无人收。贞观年间,又一个不怕死的偷渡客来到了这里,此人法号玄奘,牵着匹老廋赤马,欲往西方拜佛求经。面对着荒凉与寂寞,他心无旁骛,始终默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

这片荒漠名叫莫贺延碛(qì),全长八百余里,古时称作沙河。看到这里,是不是想到了《西游记》中的流沙河?说来也巧,虽然小说里的流沙河是水汇成的河,莫贺延碛是沙聚成的“河”,但有些许相似之处。首先跨过它们都非常艰难,小说中唐僧师徒望见流沙河时,八戒的反应是:“果是狂澜,无舟可渡。”悟空的反应是:“真个是难,真个是难……若师父,诚千分难渡,万载难行。”其次这两条“河”的长度都是八百余里,孙悟空又没测量工具,他怎么知道的?他说:“老孙这双眼,白日里常看得千里路上的吉凶。却才在空中看出:此河上下不知多远,但只见这径过足有八百里。”相似之处较多,所以莫贺延碛很有可能就是流沙河的原型。

(玄奘西行路线图)

尽管玄奘进入沙河前做了准备,可人算不如天算,整个过程中还是发生了惊魂一幕,正要喝水时,失手把水袋给打翻了,覆水难收,生存的希望一滴滴流逝,野马泉又找不到,似乎死期将至。面对逆境,玄奘没有放弃,抱着“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的信念,坚决西去,走着走着,四夜五天滴水未进,奄奄一息,无奈之下,只好卧倒在沙地里,默念观音。没想到突然老马惊起,转身就走,怎么拉都拉不住,跟随着它的脚步,竟见到一块有水源的绿洲,总算是得救了。于是休整一日,又前行两日,总算出了沙河,来到伊吾。

这时高昌王麴(qū)文泰的使者遇见了玄奘,回去将此事告知国王,麴文泰听说后非常感兴趣,特意派人邀请玄奘,盛情难却,玄奘怎么推辞都没用,不去实在是不好意思,就答应了,于是又走了六天的沙漠,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一个遥远的西域国度

高昌离长安城四千多里,北控草原,南扼丝路,东接东土大唐,西连西域诸国,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大致在今天新疆的吐鲁番盆地。从玄奘到高昌的经历来看,这个地方周边多沙漠、戈壁,赶路十分艰辛,一走就是好几天;又因为是盆地地形,四面多大山,其中最著名的非火焰山莫属,真没开玩笑,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座山,就在高昌故城的北部。因为远处内陆又地形闭塞,全年降水稀少,夏季气温一般都是40度开外,蒸发量巨大,地表没有什么河流。

(火焰山的温度计)

缺水是制约西北地区发展的一大瓶颈,高昌能够在此地脱颖而出,除了交通要道这一因素外,没有水是绝对不行的,否则无法供养太多的人口,那么他们怎么解决水资源问题呢?原来呀,聪明的古人发现地表虽然没有河流,但地下水非常丰富,于是利用关中传来的井渠系统,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周围天山上的冰雪也是潜在的水源之一,一到夏季,就会出现季节性融水,从山上缓缓流下。水源有保证,光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小麦、大麦、葡萄、红枣、刺蜜是那里的主要农作物,其中境内葡萄沟产的葡萄质量尤好,都上过小学课文。在麴文泰统治时期,高昌国东西长八百里,南北长五百里,城市二十一座,如果跟唐朝比,面积真是不值一提,但在西域还是可以的。国都交河城,是以前汉朝时车师国的王庭。

争执后结为兄弟

一行人来到高昌白力城,天色已晚,玄奘想想觉得停下来休息算了,明天再去见麴文泰,可是使者说,这里离王城已经很近,换匹好马很快就可以到,于是继续前行,半夜时分总算赶到。高昌王想见玄奘的心情非常迫切,这么晚都没有睡,还亲自带领王妃们迎接玄奘,好吃好喝地招待。第二天玄奘都没起床,高昌王一大早就站门口等着了,说:“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沙漠这么难走,您一个人就可以来,真是神了。然后痛苦流涕,解释说是喜极而泣。

渐渐地,接触了几日,麴文泰被玄奘的才华征服了,占有欲也旺盛了起来,就如歌里唱的:“我要霸占你的美。”他想要玄奘放弃西行的想法,当他们高昌的国师,“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为师弟子。”玄奘当然不会答应,就连死亡都阻挡不了他西行的意志,更何况一个小国的国王,于是乎拒绝了。眼见千请万请,就是不答应,高昌王恼羞成怒,给出两条路任玄奘选择:要不留在高昌,要不送回东土。玄奘也不甘示弱,以绝食相逼。双方尴尬地僵持了三日,玄奘“水浆不涉于口三日”,到第四天,身体已经相当虚弱,高昌王愧疚不已,发誓愿意放法师西行。和解后,两人在麴文泰的母亲张太妃面前约为兄弟,并出重金支持玄奘西行,就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希望玄奘回来时能够在高昌呆三年,受其供养。玄奘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高昌王麴文泰就是史实中玄奘法师的国王兄弟,而在《西游记》里,唐僧的哥哥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小国国主,一个是大国皇帝,差距还是非常大的。那么同时代的两位君主有没有交集呢?还真有,他们不仅见过面,还有一番不是非常精彩的对决。

麴文泰的梦想

就在送走了玄奘法师不久后,贞观四年,麴文泰亲自前往长安城,朝见唐太宗。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来到这个东方大国,二十多年前,还是隋朝大业初年,隋炀帝打败吐谷浑,御驾来到张掖,接见西域国王。《隋书》这样记载:“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杨广是一个很招摇、讲究排场的人,在开皇、仁寿年间为了投父皇所好,内心压抑着;等到登基以后就加倍释放出来了,此时面对西域各国国主,当然得好好炫耀一般。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

这时的麴文泰还只是世子,跟着父王参加了这场盛会,为大隋的富庶所震撼,看着隋炀帝身着盛装,接受者文武百官的顶礼膜拜,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这才像个一国之主啊,西域那些看起来像是山寨的。再看看张掖城里,老百姓是那么的富庶,赏赐所用的丝绸、金银如此之多,女孩子都浓妆艳抹,歌舞团轮番表演,为一时之盛。麴文泰的父亲麴伯雅对大隋充满了兴趣,便西行,想要一探究竟,随后又去了大兴城、东都洛阳等地,了解风土人情,大开眼界。两年后,父子二人又跟着西突厥处罗可汗入朝,这一回甚者来到了大运河的北部起点:涿郡。隋炀帝请他们来的本意是让他们见识见识隋军是怎样轻松消灭高句丽的,没想到演砸了:惨败,于是麴文泰只好跟皇帝一起回到了洛阳。尽管隋军不争气,错过了展示飒爽英姿的大好时机,但暴风雨前夕的大隋依然让他们印象深刻,麴文泰也想有隋炀帝那样的威风。

抉择:到底抱哪条大腿?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从历史的夜空中划过,之后唐朝逐渐确立了对中原的统治,武德初年,麴文泰登基,成为了高昌国王,并派人向唐政府报父丧,李渊闻讯后,遣人到高昌慰问。五年后,麴文泰又派人敬献身高六尺的拂菻狗,据说当时中国还没有这种狗,你肯定会问:拂菻是哪里呢?就是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果然是异域品种。虽然又是吊丧又是献礼的,但麴文泰一直有一个疑问,相比于十几年前那个他亲眼所见的大隋,李世民统治的大唐究竟实力如何?有几斤几两?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贞观四年麴文泰的入朝实际上是有探虚实、摸底细的意图的。

唐太宗见高昌国王千里迢迢地来朝见自己,自然以礼相待,赏赐也非常丰厚。但麴文泰回去以后,对待唐朝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为敌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次朝见的经历让他把唐朝给看扁了,这是他后来的原话:“曩吾入朝,见秦、陇北城邑萧条,非有隋比。”隋朝末年的大乱以后,人口锐减,城市萧条,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麴文泰断定唐朝远没有当年隋朝的实力,因此没必要什么都听李世民的。

(今天的高昌故城)

在当时的环境下,麴文泰选边站恐怕是必须的,因为高昌本身是个小国、弱国,悲剧地处在西域的交通枢纽上,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国都视其为香饽饽。不巧的是周边又有唐、西突厥这样的强邻,几乎是朝不保夕,稍有不慎就会被吞并。要想免于灭亡的命运,只好找个带头大哥保护自己,那么是西突厥还是唐呢?麴文泰通过考察,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选择西突厥的另一个理由是距离比较近,由不得你,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不跟着他们干死路一条,唐朝军队要想过来得像玄奘一样,通过大沙漠,实在是力所未逮、鞭长莫及。

有个小细节侧面反映了这个事:玄奘西行前,为了让兄弟畅通无阻,麴文泰特意给叶护可汗修书一封,里面是这样说的:“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顾可汗怜师如怜奴”。麴文泰好歹也是个国王,却只能称自己为“奴”,全文卑躬屈膝,低声下气,苦苦哀求,确实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对此,其实麴文泰自己并不甘心,他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也想称霸一方,拥有隋朝皇帝那样的权威,只是梦想总被现实击败。为了加强王权,麴文泰有举措,具体措施是模范隋朝的中央官制,在高昌也搞了一套,还有称呼上也改了,更突出国王的地位。

玩火自焚

既然站好了队,麴文泰要开始动手了,他与西突厥联合,阻断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凡是西域各国前往唐朝朝贡的使团,都被抢掠。跟高昌隔了一片沙漠的伊吾国归顺唐朝,麴文泰竟然派兵攻打,完全没把唐朝放在眼里,打狗还要看主人的面呢!隋朝末年,人口流动频繁,有很多老百姓为躲避战乱逃亡东突厥,在农业社会,人口的多少可以一定程度决定国家的强弱,等到唐太宗出兵东突厥时,很多中原老百姓又因战火逃到了高昌,这时唐太宗要求麴文泰把这些人护送回来,麴文泰竟然傲娇地视之为耳旁风,不予理睬,我们国家也缺人呢!他想将这些难民留之为己所用。又过了没多久,焉耆国又有人来长安告状了:高昌与西突厥攻破焉耆三座城市,把里面的男女都掳走,因为焉耆建议唐朝在西域开辟新道,等于断了高昌的财路。

(唐太宗昭陵)

对于高昌一系列挑衅行为,唐太宗勃然大怒,一个小国国主竟然敢这么猖狂,公然藐视大唐权威,好几年都不派人朝贡,某年年初,周边国家的国王全都在长安到齐了,就麴文泰不来,他们还挑动薛延陀与李世民做对:“既自为可汗,与唐天子等,何事拜谒其使。”大意是薛延陀可汗跟唐朝皇帝应该平起平起才对,简直无法无天。如果再袖手旁观,任其发展下去,西域很有可能就是西突厥的势力范围了,大唐在那里的威信也会一落千丈,连个小小的麴文泰都收拾不了,怎么让西域其他国家信服?

麴文泰之所以信心爆棚,主要是自认为有三个优势:第一唐朝的实力不强,第二有西突厥的援兵,第三是大面积的沙漠,对于第三点,他的小算盘是这样打的:如果唐朝出兵,军队数量太多的话,粮草不济;要是三万以下,我对付他们绰绰有余。而且沙漠行走本身就非常疲惫,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焚风似火;等他们出了沙漠,我们以逸待劳,待其食物耗尽,谁胜谁负还用说嘛?

挑衅的代价

贞观十三年年底,唐太宗力排众议,决定动手了。在出兵之前,李世民给了麴文泰最后一次机会:下玺书跟他讲明祸福之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现在入朝认错还来得及,受到诏书后,麴文泰敬酒不吃吃罚酒,称病不去,决定一条路走到黑了。于是唐太宗就不客气了,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担任主帅,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除了唐军以外,还有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少数民族部队,一起组成联军,“步骑数万众”,“自秦汉出师未有如斯之盛也”。出这么多兵不仅仅是为高昌准备的,收拾个小国哪用得着这么多人,主要还是防备西突厥,就跟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主要防范的是苏联一样。侯君集是名将李靖的学生,很早就进入秦王幕府干活,玄武门之变时积极出谋划策,为夺权费了很大的心血。之后跟李靖一起征讨过吐谷浑,本来是军人出身,没什么文化,后来良心发现,主动投入学习。遇上这么个能征善战的主,麴文泰绝对是摊上大事了!

就在麴文泰感觉高枕无忧的时候,突然探马来报,唐军已经到达碛口了,换句话说,就是唐军已经出了沙漠、兵临城下了。惊闻噩耗,麴文泰吓得不知所措,简直就是神兵天降,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国破家亡的情景立即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做了这么多得罪人的事,唐军岂能放过自己?越想越慌,越想越着急,突然,急火攻心,发病而亡,直接给吓死了。本来高昌给西突厥的欲谷设送了重金,约定一旦兄弟有难可要出手相助啊。欲谷设派叶护到可汗浮图城作为援兵,等到听说侯君集来势汹汹,一不做,二不休,这支部队干脆就投降了。如此一来,事情就简单,麴文泰之子麴智盛临危受命,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当了亡国之君。高昌总人口不过三四万,军队数量就更有限了,何况唐军还配备冲车、投石机等高级武器,每次投石机一起动,“飞石如雨,城中大震”,高昌军民的心理防线瞬间瓦解,很快就宣布投降。

(今日的高昌故城)

少了西突厥的参与,两军对阵的结局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悬念,好奇的是侯君集的部队究竟是怎么突破沙漠天险的?对于这个问题,两唐书的《高昌传》都没有记载,他们直接说唐军过了沙漠,然后怎么怎么攻城了。但阿史那社尔的传记里有提到他早年在高昌呆过的记录,“乃走保高昌,众才万人,又与西突厥不平,由是内属。”既然在那里征战过,应该熟悉路况,能够为大军指路,找到水源吧。

仗打完了,对于战后的问题,朝廷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是设立州县直辖呢?还是任命个代理人间接统治呢?李世民比较倾向于前者,这个时候,魏征开口了,对,就是那个老给一把手提意见,还屡屡成功的魏征,他比较支持后面一种意见,理由是高昌太遥远,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每年要从内陆调兵驻守,物资、人员消耗太大,实在是得不偿失,褚遂良也是类似的观点,他说:“高昌,他人手足也,何必耗中华,事无用?”。但这回,唐太宗没有听魏征的,宣布在高昌故地设置西州,又设置安西都护府,发配有罪之人戍边。开疆拓土、控制西域,这是唐朝未来要做的事。

难以启齿的兄弟情

时间过得真快,阔别家乡十六载,玄奘总算学有所成,决定载誉而归。戒日王见留不住玄奘法师,就出主意,建议他走海路回归东土大唐,免受翻身越岭之苦。可是玄奘拒绝了,因为他想到了十五年前那个帮助自己的国王兄弟,纵使相隔万水千山,恩情又怎能忘却?法师报曰:“玄奘从支那来,至国西界,有国名高昌,其王明睿乐法,见玄奘来此访道,深生随喜,资给丰厚,故法师还日相遇,情不能达,今者还须北路而去。”

经过一番跋涉,玄奘法师终于又来到了西域,只是一番打听后,却得知高昌王国已经成为了大唐的领土,麴文泰业已于四年前去世,于是一行人就没有路过高昌,而是径直回到唐朝。当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时,玄奘法师是什么反应呢?其弟子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并没有介绍。后来唐太宗令玄奘根据自身经历编撰《大唐西域记》,翻开这本书,正文部分第一句是:“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把高昌给跳过了,压根就没有介绍高昌的打算,直接从阿耆尼国开始讲述。

(大慈恩寺)

这里面可能涉及到了政治问题,所以玄奘不大好开口表达对这位国王兄弟的怀念之情。尽管他是玄奘的恩人,力所能及地支持玄奘,但却是大唐的罪人,李世民的敌人。玄奘法师归国后,作为大唐的高僧,又经常是唐太宗的座上宾,如果公然表达对敌人的思念、惋惜,实在是说不过去,恐怕不会被当时的政治情况所容许。这就好比是在宋太宗时追忆李煜,顺治年间公然怀念李自成,不会为统治者所接受。公开场合、著作里不能说,私下里还是可以说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相关章节详细地介绍了去天竺路上,玄奘与麴文泰之间的往事、深情厚谊。这本传记为玄奘弟子所著,如果归国后的玄奘没有跟他们讲过这段经历,弟子八成是写不到这么细致的。

高昌成为唐朝的领土一百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国力大不如前。吐蕃人看准时机,趁虚而入,成功将高昌收入囊中,之后回鹘人也曾统治过这里。十三世纪后期,一场持续多年的战乱将高昌故城摧毁,因为损毁过甚,人们不再打算原址重建,于是这座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遭到了废弃,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断壁残垣、古墓遗迹,仿佛在默默倾诉曾经的繁华。元朝以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以及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已经看不到昨天的辉煌,那一阵阵清脆的驼铃声,那一抹抹夕阳下的驼影,都成为了昨日美好的回忆,不知要到哪里才能寻觅……

(西域名城交河遗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