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庞黎鑫 “您收看的节目已经去了火星”、“您点击的节目不存在”、“您收看的频道需要付费”……如果您家里有电视盒子,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当然了,尴尬还不只这些,盗版的电影、未被授权的应用、非法接收的频道等等,都是让电视盒子被戏谑为“自带尴尬”。虽然之前广电总局的封杀,已经让一些不具规模的盒子企业自动消失,但关于电视盒子的“吐槽”从来没有停止过。 目前,由工信部牵头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技术规范》制定工作正式启动。《规范》将规定,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适用于能够通过互联网接收广播电视等视听节目的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的开发、测试和生产,也适用于其他具备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功能的音视频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机顶盒、电视机、投影机、显示器等产品形态。 业内人士认为,《规范》有望遏制行业乱象。那么,强制性国家标准如果出台,对电视盒子企业和观众来说会带来哪些影响? 现状: 自带尴尬的电视盒子 相比于一年前的“正当红”,电视盒子最近低调不少。这其实源于广电总局的“严打”,使得不少小规模的厂家销声匿迹。 而现实是残酷的,据智电网消息,某电视盒子厂商人员表示,目前,在线下渠道,在线下渠道,他的产品每月全国的出货量下降到只有不到1000台;在集中整顿前,月出货量曾一度高达2万台左右。 而实实在在的数据也说明,上述厂家的遭遇不是个例。据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来看,在2014—2015年间,由于相关部门连续发文整治,网络机顶盒基本向内容牌照方靠拢,完成了“纯净化”认证。整治的结果是,2015年中国在售盒子品牌数量虽然达到191个,但前五位品牌销量占据七成以上,品牌集中度大大提高。 那么,电视盒子销量的减少,仅仅是因为外因——相关部门的整治吗?有没有其他内因呢? 朱晨,一位刚到北京工作的“90后”。在和同租室友商议后,朱晨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台售价96元、月销量高达四万多台的电视盒子,“根据该产品的说明介绍,该产品符合国家3C认证标准。”朱晨告诉记者,“但是刚安装完后,我们发现系统会自动升级,系统升级后第三方应用就自动删除了,盒子本身自带的免费资源不多,大部分还是向会员收费,能收看的节目除了综合和新闻频道,其他收视率高的电视台我们根本看不到。尤其是我最喜欢看的湖南卫视,竟然没有。”朱晨告诉记者,随后她和室友找到了购买该盒子的店家,店家告诉她,可以告诉其具体的刷机流程,不过用安卓开发板刷机后,“盒子”就跟之前一样可以装各种第三方应用了。 为了应对监管,同时不至于让产品变成“空盒子”,不少厂商想方设法地躲避监管,手段包括刷非官方的ROM、利用USB接口安装应用、内嵌浏览器观看视频、推送聚合应用等。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电视盒子的出现扮演了连接传统电视和智能电视中介的角色,但归根结底,电视盒子更像是一个过渡性的方案,当智能电视时代的大幕开始拉开的时候,电视盒子就不得不面临着“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 影响: 代理商忙转型 消费者不买账 奥维云网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电视盒子的保有量为5210万台。而同样是来自奥维云网的监测数据,2016年4月4日—10日,盒子线上销量为 10.5万台,环比下降24.5%;销售额为0.25亿元,环比下降27.1%。 最先感受到这股寒流的,除了生产商,就是代理商了。陈志君是某品牌盒子的代理商,虽然他代理的都是正规品牌,但近期销量也有所下滑。更令他担忧的是,政策逐步收紧将进一步压缩电视盒子的生存空间。如今,陈志君的数码店已经有了第二重身份——某品牌行车记录仪的总代理。 那么,消费者呢?还会一股脑儿地拥向电视盒子吗?“去年夏天,我在安装无线网络的时候,他们赠给我一个盒子,交点儿押金,就能免费用两年。能看直播,还能看各种电影。”家住北京的邱先生告诉记者。“等装上以后我的体验感觉并不好。首先,资源太少,想看的热门电影一个没有;其次,别说电影了,就是想看的电视直播,也有一些频道根本没有。这就很尴尬了,盒子我是彻底不想用了,就得直接换有线了。”邱先生告诉记者。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消费者之所以选择购买电视盒子,一般都是看中了盒子背后的应用或者平台能提供大量传统电视平台所无法提供的视频内容,其他的功能一般只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再看回各家产品再页面上的宣传,在海量视频内容之外,大屏游戏、本地视频播放、无线投影也是宣传的重点,但这些功能都不是电视盒子所独有的,完全可以被一台连接了电视屏幕的电脑或者智能手机所代替。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失去了内容优势的电视盒子,大概只会变成一个客厅里的一件鸡肋产品,买了,也就只能看到那些没被禁的内容,不买,似乎也变得无所谓了。 专家: 强制标准或将规避乱象 据了解,目前《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技术规范》已经形成了一份标准草案,标准工作组成立后,在2016年年中或将完成标准审定,并上报国家标准委,以推进国家强制性标准顺利制定实施。 那么,《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技术规范》出台后,对行业会起到哪些作用呢?著名家电产业观察专家秋实认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应该从三个方面层面予以理解。一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对视频终端接收设备规范管理,可以确保执法可依、违法必究。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对内容和版权保护实行有效管理、科学管控。二是从行业角度来讲,可以规范相关企业按照新的国标研发、生产、销售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产品,以维护行业公开、公平、公正的新型和谐竞争秩序。三是从市场而言,可以有效打击假冒伪劣的不合格产品,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遏制,形成绿色健康的文化消费环境。 延伸: 智能电视迎来春天? 电视盒子会不会像当年的寻呼机一样,生存空间短暂,成为过眼云烟?也许活生生的数据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根据奥维云网发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智能电视累计保有量达8680万台,激活量高达82%,与之相对的是电视盒子的保有量为5210万台。仅在去年9月份,盒子零售量为49.8万台,环比下降16.7%,同时均价也出现了连续4个月环比增长以来的首个下降趋势。 而根据腾讯大数据显示,智能电视终端规模日渐壮大,2015全年国内智能电视销售量超4055万台。智能电视每年销售环比增长率约为55%,预计2016年销售量将突破6000万台。同时,2015年底,智能电视已逐渐普及,绝大部份在市场上销售的电视均为智能电视。预估到2016年电视智能化会全面普及,渗透率将达95%或以上。 智能电视的渗透率逐步在提升,电视盒子的保有量却在环比下降,是什么催化了这个趋势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是智能电视市场的厮杀。从产品形态上讲,盒子的形态太单一,只能提供互联网视频内容,而一旦这个源头被掐死,其本身就变得很鸡肋。而智能电视至少还能玩一玩体感操作、游戏、智能家居方面的概念。 当然,也有理智的观点认为,仅靠内容,是无法抓住消费者的心的,硬件过硬才是硬道理。特别是电视作为观看属性的功能性产品,本身就是以硬件为基础,以应用、内容、服务等软件为附加功能,硬件如同智能电视的“钢筋水泥”,单纯强调内容,忽视硬件,即使是如“生态环、生态圈、平台、终端、应用”等高大上的概念终究是在“天上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