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鼻钮到兽形印钮\李英豪

 蚌之沙 2016-05-12

  明、清迄今,名家精雕的福建寿山石印章,上品及极品石材者(如特级“田黄”)、水坑“天蓝冻”、百年稀珍“鱼脑冻”等),收藏家皆作珍藏与玩赏,绝少雕成篆刻私印或闲章粗用。尤其是一些“薄意”及精雕印钮者,更富观赏价值。例如附图,乃清代初期以优质凝灵温润的“黄芙蓉”寿山石,雕成兽钮方印;色肖上等“黄金黄”之“田黄”,工艺精绝。

  寿山石这种印钮(一作“纽”)装饰,源远流长。许慎早于《说文解字》指出:“钮,印鼻也。”最初印钮的设计,乃始于实用,以便佩于腰间或于臂上,旨在随身携带,避免遗失;因为一方方的块状物件,难以佩繫。古人在印顶加刻一个半圆形“小鼻”,中间钻空,即可用幼绳或带子穿繫起来。故最早印顶设计,就是这种“鼻钮”。有些微变化者,为“瓦钮”、“坛钮”、“桥钮”、“覆斗钮”,以至“亭钮”等;大家可从名称联想到其简单的形象。

  秦、汉时期,已较注重印钮不同形象的变化,尤重龟钮,盖龟自古以来象徵长寿,为“四灵”之一。两汉更因官阶不同,规定用金质橐驼钮、龟钮、蛇钮或银质、铜质者。明、清时才兴起以青田石及寿山石作印,后者更宜雕复杂多姿的印钮,益增赏玩趣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