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幸福的大学生| 观点

 zlx1zlx2zlx 2016-05-12



用王东升老师的话说,学校真正需要教给学生的是,“让他们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并且有能力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


旦医学院林森浩投毒案震惊全国。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位复旦医学院的高才生会做出如此不计后果的极端行为?人人都会有的负面情绪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危机事件又是否意味着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孔燕教授接受本文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媒介的快速传播使得人们比过去更多地接触到这一类新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总体上确实有上升的趋势。研究显示,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不畅、情感困扰等三个方面。

  根据麦可思对部分本科高校2012级新生的研究结果,有52%的新生曾出现学习问题,其中近五分之一是由于“竞争强,学习压力大”;10%的新生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从学校得到缓解的不足三成;另外,还有11%的人遇到过恋爱问题,其中从学校得到缓解的仅为一成。

  学生遭遇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缓解,则很可能埋下影响心理健康的种子。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指拥有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的咨询老师王东升对本文作者坦言,在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九年中,他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数量以及严重程度都在逐年增加,“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虽然很多学生从中受益,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进行咨询。王东升指出,接受咨询需要来访者达到一些基本要求:意识比较清楚,能进行基本的沟通。因此,心理咨询中心会首先对来访者进行评估,确定咨询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这个人。对于那些需要药物治疗或医院介入的情况,咨询中心会首先建议其去精神科进行排查。王东升补充说,“我们也会定期邀请精神科的专家来帮我们做一些鉴定,看前来咨询的学生是否需要去医院进行治疗。”

  此外,为了壮大自己的咨询师队伍,并且更全面地培养专业人才,北师大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目前正在尝试一个全新的项目。他们会招一些本校心理咨询专业的硕士生或者博士生,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选拔,训练他们成为实习咨询师。这样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中心现有的优质资源,使原本主要接触理论和研究的硕士生、博士生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同时这些实习咨询师也可以帮中心分担很多基本的咨询,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供不应求的局面。

  进入咨询流程的学生将会和心理咨询中心签署一份协议,中心将对学生的咨询情况保密,不会泄露学生的任何个人信息,除非他具有自伤、伤人倾向或其他违法行为。

心理咨询层层剖析

   据观察,每年5月底、11月中是学生咨询的高峰期。虽然没有确切的研究解释这一现象,但王东升分析认为,这两个时期正好是换季阶段,学生身心都处在一个调整期,心理更容易受到扰动。同时,距离考试仍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这让学生有精力针对自己的状态做出调整。

  据王东升介绍,通常一个学生会主动前往心理咨询中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突发事件对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比如家人的突然去世、恋爱关系的结束,使其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另一种则是学生在来咨询前的一段时间一直处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态,但还没有低到使他无法正常生活,直到某个可能并不十分严重的事件发生,成为压垮骆驼的那最后几根稻草。而在现实中,第二种情况更为常见。

  尽管如此,学生来咨询的原因往往并非如此明晰。他们会说“我心情特别不好”或者“我睡不好觉,学不下去”,希望心理咨询中心能够给他们一个“解药”,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用王东升的话说,“他只知道自己出了问题,但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真正需要什么。”

  然而,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并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逐步引导他们去觉察背后真正的心理议题。在北师大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标准的咨询周期一般为6 周, 每周1次,每次1个小时。在这短短的6周时间里,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支持、陪伴的关系。“来咨询的学生通常很脆弱,内心处于一种防御状态,所以首先要让他感到被理解、被接纳。但这并不是怜悯,而是一种非常平等的关系。”接着,学生要学着接受自己目前状态不好的事实,首先,不再苛求自己,进而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需要与咨询师一起讨论咨询目标。确定咨询目标后,在咨询师的陪伴下进一步探索是什么妨碍自己实现这个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指引和协助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学生觉察自我,协助学生挖掘自己的资源,启动自己的潜能,逐步实现咨询目标,但咨询师并不会代替学生去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当然,不是所有的咨询都能6次完成。如果咨询超过8次,表明学生可能有一些很复杂和深层的心理议题,或者咨询师在沟通过程中自己的心理议题被启动而未能有效地帮助这个学生。这时,这个咨询师需要进行自我觉察,必要时心理咨询中心会安排相关督导,一起研究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

新生普查体现整体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各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高校需要“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写着“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

  北师大很早就开展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总结多年的经验以后,他们发现入学进行的调查效果并不理想。王东升说,我们发现新生刚入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但他自己会慢慢调整。过了半年有些人还没有调整过来,这时候可能才真正需要做有针对性的干预。”所以,有时他们将心理普查的时间改为大一下学期,也就是过完春节回到学校以后。

  测查结束后,心理咨询中心会就测试结果分析总体的适应情况,比如睡眠、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性等,并据此在日后的相关工作中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整。如果结果表明很多新生存在人际关系或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那么心理咨询中心会在日后开展的成长小组、心理课程中加强这部分内容,在安排上有所倾斜。此外,心理咨询中心也会和院系交流对新生的了解,商量合作开展一些相关活动。

  除了整体情况,心理咨询中心也会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进行抽样,见面做访谈,了解整体上新生的适应情况到底如何。同时,中心也会约一些分数较极端而非胡乱填写的新生来聊一聊。用王东升的话说,“分数只是一个值,见面聊是另外一回事。”聊过之后,如果认为学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咨询师会建议他进行心理咨询。尽管学生可能不一定会接受,但“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主动沟通的通道”,以便日后学生有需要的时候知道可以去哪里寻求帮助。

幸福教育前路漫漫

   孔燕教授在采访过程中曾表示,从学校和社会层面来说,心理健康的知识以及学生自我帮助技巧的普及性都比过去有明显的提升。“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并开设心理课程,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让这些知识变成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求助的能力。”

  另一方面,王东升认为,目前学校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宣传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知识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是有病,什么是没病,遇到病如何做。但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健康、幸福地生活。”为此,学校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接受很好的训练,他们本身要成为一个具有滋养性的人,能够帮到前来求助的学生。

  其次,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要加大研发力度,目前很多心理健康课程仍然以说教为主,体验性的活动也容易浮于表面。在中国,真正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滋养,引发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言谈举止上明显改变的课程依然罕见。

  而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学校本身需要思考,除了支持学生在行为上大力开展科研之外,还可以怎样鼓励年轻人在人生观、价值观、心灵成长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探索。在被课程、成绩、考研、就业搞得焦头烂额之前,学生是不是首先应该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明白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明白幸福可以由自己把握,明白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在大城市买一套房子。

  用王东升的话说,学校真正需要教给学生的是,“让他们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并且有能力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