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语境要素分析

 风虎神韵114 2016-05-12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语境要素分析


摘  要: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全面认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语境是解说创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语境是解说语意确切传递的重要依据,上下文语境解说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协同语境使传受双方言语交际活动更自然和谐,这四个方面构筑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解说语境,深入分析各要素,可使解说更好地实现交际意图,提升交际效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语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6-0052-03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6825340.htm
  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构成元素,从听觉上对视觉画面给予描述、解释,对听觉声音给予补充、说明。解说的创作目的是服务于主旨表达,其创作过程必须重视解说语境中各要素的存在与作用。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深入分析,是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完成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前提。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和协同语境共同构筑了立体的解说语境。本文深入分析语境中的各要素,以期使传受双方能更好地把握解说语言,实现交际意图,提升交际效果。 
  一、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使用当下时间纵线与空间横面的交叉点,是解说语境多层级系统中的外层语境,对解说语境系统具有整体规约和指导的作用。解说语言个性化表达必须置于文化语境中才能被理解、被接受。 
  1.转向视觉文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视觉形象在媒介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越来越重要。“语言文化”转向“视觉文化”,图像渗透到受众日常生活,成为接受信息最重要手段。从文化发展看,电视不仅吸收了电影图像叙事的媒介优越性,而且还将表达“视域”延伸到社会各领域,把电影艺术审美图像叙事“还原”为日常生活真实记录[1],体现出对视觉感受的重视和对感性生命的贴近。纪录片在电视媒介的兴盛和繁荣,正是这一文化转向的代表。但图像优越并不意味语言文化彻底终结――重视图像传达与感受的视觉文化是对更为人性化文化形态的追求,是现代性文化追求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对语言文化的提升。直观影像成为我们文化表达的主流,并不是图像“征服”了语言,而是在认识世界、理解现实的主要方式上的变化。不管是语言还是图像都是媒介进行文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因子。 
  2.文化消费主义化 
  新世纪后,在市场化和商业化推动下,过剩的物质经济向更高级精神经济发展。人们长期被贫穷和计划所压抑的物质欲望得到释放,开始追求消费主义价值观和极度张扬的生活方式。对已推向市场的大众传媒行业,经济利润是生命源泉。为提高传媒信息对大众市场占有率,传媒行业尽可能使信息产品易于消费以赢得最大数量受众。精神产品商业化使大众传媒的各种文化形式成为单纯消费品,成为谋利工具。消费主义文化满足的不是人类精神需要,而是生理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不能使人内心真正快乐,没有得到快乐的内心又会去寻找新的、更富刺激的享乐,传媒产品在庸俗化趋势中失去了文化和价值的意蕴。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抵制这场文化消费主义化侵袭的根本,只有打造高品质传媒产品才能实现传媒行业的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和教化责任。 
  3.大众文化崛起 
  全球化文化扩张背景下,中国文化出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者角力,呈现多元文化格局。大众文化是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组成部分,产品为市场而做,为消费而生。对大众传媒而言,传媒产品的复制数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等)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参数,决定传媒产品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但机械化工业生产模式导致了传媒产品同质化严重,传媒化的大众文化失去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质,将受众数量、需要、趣味作为追求目标,放弃文化对创新精神的诉求,对独特感受的表达。技术性媒介商品湮灭了经验和想象的审美理想,文化偏离理性的深入而滑向单纯感官的直觉体验。 
  新世纪后,电视纪录片即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发展、繁荣。一方面,读图时代带动了电视对社会各领域的视觉表达,使纪录片在电视媒介生存并发展;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文化倾向的出现和大众文化的崛起,消解了长期压抑的文化禁锢,使文化享乐得到普遍认同和大面积传播,但同时使传媒产品凸显了其商品性,表现出虚假需求、灵魂失落和技术化情感,这些都与传统美学审美品位发生偏离。作为电子时代高品质文化代表,电视纪录片坚守自己文化品格的同时,还需适应大众文化消费品味。解说等元素的加入,削减了纪录片贵族化气质,降低了鉴赏门槛,进而拥有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从而在电视媒介中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是存在于言语之外的特定客观语境。很多情况下,言语活动表达意不仅由语言因素确定,而且需联系话语出现的特定情景,即依赖言语出现的主客观因素,以确定其准确语意。所以对解说语言情景语境中各要素准确把握是判断语意的重要依据。 
  1.交际时间 
  解说话语在交际时间上,一方面有人际传播面面交谈的特点:承载话语的电声符号随听随即消失,主要诉诸听觉,很难有足够时间对言语表达信息充分理解与回味;另一方面,考虑到大众传播效果,既可利用文字、图像等辅助有声信息的传达,又可通过技术手段保留电声信息,在重播时再次听到、看到。这样,在保留了传播速度时效性的同时,减小了单纯依靠听觉接收信息的限制。 
  2.交际空间   在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解说活动存在于不同的交际空间。交际起始阶段,作为活动发起者,电视纪录片解说的编播人员在特定公共空间内完成制作――拍摄实地,制作室等。这个空间属于特定人群,解说话语在编播人员这里完成传播准备活动,包括审阅文本、录制解说及相关编排、剪辑。交际的传播阶段,解说较少受到空间限制,电视信号覆盖的地方都可以是交际空间。相较于第一个特定人群的公共空间而言,这是个开放的大众传播空间,对参与者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没有必然要求。交际活动接收阶段,解说活动在较为私密空间内发生。收视场所决定了这不是公共场合,接收信息是个体行为而非群体活动。信息接受者在家里对信息的接收有一定选择性和伴随性。 
  在交际空间上的变化势必会形成解说语言的一些特点:编播人员的创作环境赋予解说语句区别于日常口语传播的短句、缺损、零散;大众传播的公共空间赋予解说话语清晰、严谨、规范的特点;家庭接收的私密空间赋予解说话语易听、易懂、易接受等。 
  3.交际双方 
  对传者来说,要求有采、编、播等较为专业的能力和素养;对受众来说,能听能看都可成为信息接收者。从交际双方关系看,理论上,传受双方彼此完全不了解,解说一样可进行。但从现实情况看,如传者对预期受众兴趣、喜好、情绪等完全不了解,交际活动很可能无法长期存在、发展。因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很方便,视野较开阔,话语较自由,对电视节目的选择更挑剔。手握遥控器的受众可随时更换节目频道,选择更适合自己品味的节目观看。所以,解说活动发起者,即纪录片制作人员必须对预期受众有一定了解,且越了解越有利于沟通,有利于传播活动继续进行。对受众而言,对传者的了解不是必须的,他可在对传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接受信息,而不影响交际活动进行。在这方面,解说活动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4.交际活动 
  解说是一种呈现于电视荧屏的大众传播活动,具有公开性,因而有声语言表达有一定示范性和艺术欣赏性;编播与受众不能面对面交流,而是通过电视媒介间接言语交流,具有间接性;编播在节目制作时,拥有传播话语权,有声语言表达不受外界干扰,非常流畅、一气呵成;受众对收到的信息并不是毫无保留全盘接收,节目播出后,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通过信件、电话、短信或网络留言等方式进行反馈,只是在时间上会有滞后,因而解说活动需顾及受众对有声表达的接受能力和接受兴趣。 
  5.交际内容 
  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紧密相连。电视纪录片表现的内容来源于人类历史和现实存在。大到政治经济风云、历史国宝档案,小到凡人小事、家长里短,无所不能。解说是利用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使纪录片的影像叙事更加清楚明了,因而纪录片的内容是解说创作的依据。纪录片可能表现的内容,都是解说会涉及到的交际内容。 
  6.交际渠道 
  以电视为物质载体的纪录片,是结合了视听元素、时空交错的多维立体节目样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解说,交际渠道存在于视、听两方面。解说是纪录片声音语言的主体,信息交际渠道主要依靠听觉器官,这决定了解说话语的表达具有简洁、清晰、规范等特点。除了听感之外,受众对解说的接收还包括画面、字幕等可视觉感受的渠道,这些协同符号降低有声传播的接受难度,将有声解说区别于日常口语传播活动,而带有文学语言严谨、规整和艺术语言的可欣赏性。 
  7.正式程度 
  言语交际必然会有对象,有交际对象就一定会涉及场所,“交际场所也成为决定语体正式度的必要因素”,因而“任何话语的交际都离不开正式度”[2]。电视纪录片解说活动的交际场所既涉及到大众传播的公共空间,也存在于较为私密的家庭。在公共空间里的言语表达较为正式,而在私人空间里的言语常常较为随意。因而,解说活动的正式程度处在正式和随意之间,既保证大众传播准确性和规整度,又考虑受众在家庭收视的心理状态。 
  三、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自身的结构衔接、逻辑连贯所形成的语境。在这个语境层次中,解说语言将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中各种变量配置具体化,使语言形式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实现言语信息传递功能。 
  1.解说语篇的上下文 
  从结构上,解说语篇上下文一般具有不完整性。由于和画面的特殊关系,解说语篇在整体布局上,不一定结构严密,但段落内部的解说语言会与画面形成声画结构,句与句、句组与句组之间衔接紧密,有非常好的联结关系。这种篇章结构较零散、段落内部较严谨的特点,使解说语篇在形式上呈小段落、大综合特色。 
  从功能上,解说具有配合性。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视听系统各具优势与不足,两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其审美功能。因而解说时刻表现出与画面、同期声、音乐、音响等相互配合,突出视觉感官无法实现的简洁、抽象、概括功能,在语意补足、上下串联、艺术加强等方面凸显优势。 
  从表达上,解说既表现出选词用句的严谨性,又表现出很强的易受性。电视纪录片解说以独白式语言样态为主,解说过程没有外界干扰,也没有听话者反馈,呈现出单向交际特点。但作为大众传播活动,解说者在表达中有虚拟的双向交流意识。因而,解说活动一方面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对语言甄选、加工提炼、反复录制、剪辑美化,另一方面,作为虚拟的双向言语交流,解说语言时刻有受众存在意识,表达上尽量让受众收听和理解没有困难和障碍。 
  2.屏幕文字的上下文 
  屏幕文字是诉诸于视觉的文字阅读方式。在纪录片中,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语言主要有画面中文字和解说字幕两种。画面中文字作为画面组成部分出现在片中,增强了实效果。对解说而言,画面中的文字可为有声语言提供话语背景信息,可成为声画联系结合点,也可是解说强调重心等。解说字幕是语言的文字化,为有声解说提供视觉化阅读符号,从视、听两方面呈现解说内容,减小受众对有声语言理解难度,增强信息易受性,强化了视听结合的电视在内容传播时的优势。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屏幕文字外,电视纪录片中还会有其它一些字幕形式。如标题性字幕,常会伴随着纪录片的播放,出现在屏幕某个角落。这为收看电视的偶发人群起到提示说明作用,帮助受众尽快了解纪录片主题,对理解解说内容有很大辅助作用;还有些字幕起到增强信息的作用,如标示出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抽象信息,这些信息用画面难以表达,用字幕可省去有声解说时间,更简洁地突出重要信息;还有些字幕具有绘画意味,字符以不同大小、颜色、运动方式出现,用视觉符号带动受众不同感受和不同情绪,用无声文字强化语言信息,增强纪录片可视效果。 
  四、协同语境 
  协同语境是李佐丰分析屏幕语体时提出的新概念,指对语言表达有非常重要协同作用的语境,即“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者通过其他符号来协同语言完成交际的语境”。在口语中,协同语境是起到辅助表达的眼神、表情、手势、动作等;在书面语中,协同语境是非语言符号,如照片、插图、图表和公式等;而在广播中,协同语境则是诉诸于听觉的音乐、音响等[3]。电视集合了口语、书面语和广播语言等多种传播方式的优势,其协同语境包括视听两方面:画面形成的视觉协同语境和来自同期声、音乐、音响构成的听觉协同语境。对协同语境各要素的准确把握是传受双方更好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重要方面。 
  1.画面 
  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中的后起之秀,电视在现代传播媒介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将人际传播引入到大众传播,充分发挥面面交际优势。电视纪录片画面以特有方式满足受众“眼见为实”的心理,一方面通过真实、流畅、自然地现实场景表现事物发展原生态,另一方面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光效等,架构起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写真的方式,引领观众,探求真相。在电视纪录片中,画面语言构成了解说最重要的协同语境,为解说提供语言交际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解说在画面提供信息基础上展开语言叙述,根据画面内容发展的需要安排内容:从事实方面补充画面不足,交代背景信息;从感性心理方面完备画面缺失,表现内心情感世界;从艺术方面增强表现效果,使现场感更强;从概括性、指向性、抽象性、深化性方面弥补画面,使纪录片在声画配合中更好地深化主题。 
  2.同期声 
  同期声是在拍摄过程中自然录入的声音,主要指画面中人物语言和自然音响。同期声的出现是纪录片纪实性的重大突破,其作用是“能够更真实地表现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更生动地表现人物情感和感受,更客观地表现人的观点和看法。”它可以“把以前通过解说‘转述’、‘代述’的议论、抒情变为面对面的‘自述’,其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甚至讲述的个性均得到强化,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并揭示了主题。[4]”同期声丰富了纪录片叙述视角,为不同内容提供了最适合传达的空间。作为电视纪录片中声音表意的组成部分,它减小了解说的压力,使解说内容更加紧凑,表述更加简洁。 
  3.音乐 
  音乐同解说一样,都是创作人员后期制作而形成的附加之音。没有画面直观性,没有语言准确性,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善于在流动旋律中表情和渲染,以唤起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感染受众;作为一种抽象的概括艺术,没有具体的形象轮廓,不直接传达明确信息,但可展示纪录片的主题深意、文化特色、地域风格、人文精神等,增强纪录片可视性和感染力。音乐对解说而言,提供了一种表现性、象征性主题背景,为有声解说在言语表达方面形成了一种快慢、强弱的节奏环境。音乐和解说都是纪录片中的主观声音,一个写意,一个写实,在虚实结合中共同深化纪录片主题。 
  4.音响 
  “音响是一种语言形态,它是指在纪录片中除了人声语言、解说词、音乐之外,所有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待环境的一切声音形态的总称,包括自然音响和效果音响。[4]”因自然音响是在拍摄现场直接录制的声源,所以本文将其归入同期声。这里所指音响,主要是效果音响。效果音响同音乐、解说一样,同属主观声音,在纪录片制作后期,根据特定需要,由创作人员添加到纪录片中的声音。电脑制作技术的进步为纪录片创作人员制作各种音响效果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因而音响也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音响对空间的塑造能力可使有声解说的语境更丰满、立体;对情绪情感的渲染可使受众更好地理解解说话语意义。 
  电视纪录片有声解说是在多层次、多方位立体综合语境条件下完成的信息传播活动:文化语境是解说创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语境是解说语意确切传递的重要依据;上下文语境使解说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协同语境使传受双方言语交际活动更自然和谐。总之,只有全面理解、把握解说语境的各要素,才能使解说词的写作更准确,配音更生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更成功。 
  参考文献:

  • 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 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10(5).
  • 李佐丰.屏幕语体――与口语体、书面语体并立的第三种语体[J].现代传播,2009(3).
  • 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思涵]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7/view-6825340.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