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LP14种回应术的具体应用

 lianmengsuye 2016-05-12



回应术十四种方法:


1意图:将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的目标或意图。


2重新定义:用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的新词来代替信念陈述中所用的字眼。


3后果:将注意力指向由信念造成的潜在效果(正面的或负面的),用信念的预期来强化或挑战信念。


4向下分类:即下切法,分解信念的组成元素,拆成更小的片段,从一小片段入手,从而改变或强化信念。


5向上归类:即上堆法,将信念的某个要素总结或归类到更大的分类中,从而改变或加强信念。


6比喻:属于平行法,找出信念的一个比喻,这个类比可以挑战或强化信念。


7改变框架大小:从不同的情境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这些情境包括: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框架、更大或更小的视野,更大或更小的人群观点等。


8另一结果:转向一个不同的目标,而不是信念所确定或暗示的目标,以便挑战或加强信念的适宜性。


9世界观:亦即换位思考,从其他两种感知位置,从不同的世界观的框架,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


10现实检验策略:找出内在的测试准则,即找出人们是怎样从对世界的认知中提取事实建立了他们的信念。


11反例:找出一个例外来挑战或丰富信念。


12理解层次:找出信念所处的理解层次,用比这一层次更重要的其他理解层次来重新评估或强化信念。


13反击其身:根据信念所定义的关系或准则,重新评估信念陈述本身。


14超框架:从现有的、个人化情境的框架之外,建立关于信念的信念,来重新评估信念。


学习和应用回应术的一种最好方式,是考虑关于各种回应术模式的关键问题。某种意义上,每一种回应术模式都可以看做与其对应的一个关键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会导向不同的观点和感知位置。下面例子示范了如何通过探索关键问题的答案,最终成功换框。记住,换框的目标是找到一种方式,在说话者的自我认同和正面意图层次上再次肯定她,同时以结果框架或反馈框架重新表达该信念。


比如如下限制性信念:某人做了些事情,让我不止一次受伤。因为它以前发生过,它还会再次发生。她有意要伤害我,我有危险。可以用回应术回应如下:


1意图:这个信念的正面目标或意图是什么?


(意图=发展力量感和控制感)回应:当你关注你的安全时,有很多方式可以发展力量感和控制感。


(意图=尽你所能来确认人们行为正当、做的事情正确)回应:尽你所能来确认人们行为正当、做的事情正确,这很重要。


2重新定义:信念陈述中所用的字,可以替换成其他意思相近但有着较正面含义的字?


(她有意要伤害我,我有危险--我是受害者)回应:我想你应当尽你所能来避免成为受害者。


(有危险--一个挑战)回应:这是一个挑战,需要用勇气,支持和智慧去面对。


3后果:这个信念或者由信念所定义的关系,有何正面影响?


(了解你现在所知道的,以后你就不会再被别人利用。)回应:只要你知道如何识别危险情境和要求帮助,未来就不会再受伤害。这是从受害者变成英雄的第一步。


4向下分类:这个信念暗示了什么较小的要素或片段,同时它们有着比信念所定义的更为丰富或正面的关系?


回应:要有效处理这种情况,重要的是要确定是否随着每次伤害,危险程度都在加大,或者现在你仍处在跟你第一次受伤同样的危险程度之中。


5向上归类:这个信念暗示了什么较大的要素或片段,同时它们有着比信念所定义的更为丰富或正面的关系?


(伤害--紧张感,痛苦)回应:紧张感通常是激励我们改变的基础。就像荣格说的“没有痛苦,我们觉悟不到任何事情。”


(伤害--不适,危险--生活风险)回应:我们面临生活风险时应对不适情况的经验,是一种让我们成为更强大、更有能力的人的方式。


6比喻:什么是与信念所定义的关系相似但有着不同含义的关系?


学会掌握人际关系,就像我们孩提时骑自行车摔倒了能学会自己站起来一样,尽管蹭破膝盖,我们仍决心继续尝试直到我们能够保持平衡。对自行车生气说它伤害了我们没什么好处。


应对别人的意图有点像斗牛士。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得知道什么会吸引公牛注意我们,我们要引导公牛的注意力,并且学会在看见它开始冲向我们的时候闪开。


7改变框架大小:哪些更长(或更短)的时间框架、更大或更小的人群、更大或更小的视野,可以改变信念的意义让某些东西更为积极?


如何处理被人伤害的痛苦,仍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最有挑战的问题之一。在全球和个人层面,都会持续有暴力、战争、种族屠杀,直到我们能够用智慧和慈悲来应对为止。


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处理同伴的阴影面,我相信,当你在生命的尽头回顾这个事件,你会发现它只是你人生路上的小小巓破而已。


8另一结果:有何其他结果,比信念所陈述和暗示的更为相关?


结果不在于如何避免被同一个人再次伤害,而是发展你所需要的技能,以便不管别人想什么做什么,你都可以很安全。


对我来说,问题不在于一个人的意图是什么,而在于什么会让她改变意图。


9世界观:何种不同的世界观,可以提供对信念的不同观点?


想象一下世界上所有那些要一直应对社会压迫的人们--比如受种族和宗教迫害的人。他们可能会很欢迎这样的情境:只需要应付单独一个确知的人的负面意图和行为。


10现实检验策略:考虑她建立这个信念需要对世界持有什么样的认知观点?她需要如何理解世界这个信念才会成真?


已经结束的过去事件的记忆,和对未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的想象,哪个让你觉得更危险?


11反例:什么样的例子或体验,是由信念所定义的规则的例外情况?


要想真正安全,重要的是得了解,那些有正面意图、也从未伤害过我们的人可能同样危险。想想所有那些因为交通事故在无意间杀人的人。还有那句谚语“通往地狱的路是好意铺成的。”


12理解层次:比信念所确认的准则更为重要,但尚未考虑到的潜在准则是什么?


我总是发现,找出我需要怎样的资源能够成功的完成我所选择和承认的路,比担心别人的意图带来的短暂伤害要重要的多。


13反击其身:如何根据信念所定义的关系或准则,来评估这个信念陈述本身?


认为只是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有危险,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危险。让内在信念驱使我们一遍又一遍重新体验过去的伤害,会产生跟所谓有不良意图的人带来的痛苦一样多的痛苦。


14超框架:关于这个信念的其他什么信念,可以改变或丰富这个信念的观点?


研究表明,人们害怕其他人或其他人的意图是很自然的,直到我们能够发展出足够的自尊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又比如:一个常见的限制性信念:“癌症导致死亡”。下面例证了如何用提问的方式产生各种回应术干预,提供其他观点。记住:某种回应术陈述的最终效果,主要取决于说出它时的语音语调,以及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亲和感程度。


1意图--我理解你想打消错误的希望,但你可能完全阻碍了所有希望。


2重新定义--最终不是癌症导致死亡,而是免疫系统的崩溃让人致死。咱们想想办法来改善免疫系统吧。


这种对癌症的理解肯定会导致恐惧和无望,这会让活下去变得更难。


3后果--不幸的是,像这样的信念很容易成为自我实现的语言,因为人们会停止寻找其他机会和选择。


4向下分类--我经常会好奇,每个癌细胞里有多少部分“死亡”?


5向上归类--你是说系统一小部分的变化或者突变,总是会导致整个系统毁灭吗?


6比喻--癌症就像一块野草丛生的绿地,因为没有足够的羊群把草吃掉。你的免疫系统的白细胞就像羊群。如果压力、缺乏锻炼、营养不良等等减少了羊群的数目,草就会疯长,变成野草。如果你能够增加羊群的数目,在绿地上放牧,绿地就能恢复生态平衡。


7改变框架大小--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就找不到治愈者了。你希望你的孩子这样看你吗?


8另一结果--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什么导致死亡,而在于什么能使生命延续。


9世界观--很多医疗界人士都相信,所有人所有时间里都有一些异常细胞,只有在我们的免疫系统薄弱的时候才会产生问题。他们主张出现恶化只是影响寿命长短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而已,这些复合因素还包括营养、态度、压力、合适的治疗等等。


10现实检验策略--你如何向自己具体描绘这个信念?你的画面中癌症是聪明的入侵者吗?身体回应的内在表象是哪一种?你看到身体和免疫系统比癌症更有智慧吗?


11反例--有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得了癌症的人生存了下来,而且很健康的活了很多年。这个信念怎么解释他们的情况?


12理解层次--也许更重要的是聚焦于我们的生活目标和使命,而不是我们能活多久。


13反击其身--这个信念在过去数年像癌症一样传播,如果太相信它,这可真是足以致死的信念。如果能看到它怎么消失,那会很有趣。


14超框架--由于我们没有一个模式能探索和检验影响生死过程的所有复杂变数,才会兴起这样过分简化的信念。


纯熟以后,可以按某种顺序,依次用十四种模式来回应某一信念,连起来几乎能写成一篇文章。纯熟以后便能控制住框架,致人而不至于人。


比如一个常见的人际困扰:曾经答应的事情,现在发现我力所不及做不到了,实在愧对朋友,没法儿再去见她。


参照回应术十四种模式,可以用十四种模式依次回应为:


“我了解你重视朋友,也希望自己言而有信(意图/正面动机);所以当计划没有变化快时,你担心损害到别人,觉得很难面对(重新定义)。我想,接受这份愧疚,它会化为你的力量(后果);当初答应的事情,应该是出自一份诚意,现在承认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对人对己的坦诚(另一结果)。


你的想法让我联想到,改变是不是一定让人不能接受(向上归类)?量力而行和顺势而为,可能比坚守计划更重要(理解层次)?就像你原想送给朋友一份礼物,后来因为现实条件所限,实际送的比你当初想送的要轻(比喻);现在你内心里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让你以为别人不能谅解你力所不及(现实检验策略)?难以面对的,是担心朋友不会原谅你,还是你不能够原谅自己(向下分类)?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其实别人对你,比你自己更宽容(反例)?


如果承担不起愧疚,那你能否承担得起这个想法的代价(反击其身)?你希望多年以后,你的孩子也这样遇到困难就回避吗(改变框架大小)?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人,会注重整体平衡,淡忘一时得失(另一种世界观)。现在,沉淀一下这一刻的感觉,如果陷在“是我的错”这一问题框架中,暗暗希望事情没有那样发生,只会消耗自己;等你准备好转向结果框架,解决之道就会出现。(超越框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