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话题一直没有来得及写,这就是西游的美食。只是这个话题讲起来太散乱,都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大致归纳一下,可以分素斋、面食甜点、野菜、饮品四个方面。今天就来一个一个地聊一聊。 素斋的食材 唐僧师徒是僧人,整部《西游》注定和肉食无缘。其实贫道觉得,素菜并不代表不好吃。素食自有美味,是肉食比不了的。 素食里,贫道最爱吃的是土豆。唐僧师徒如果吃素,按今天来讲,最方便、解饿、好吃的东西也莫过于土豆。土豆炖豆角、薯片、薯条、土豆泥……哪样不好吃?然而,整部《西游》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吃土豆。究其原因,是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晚。学界一说顺治年间,一说康熙年间,最早的说法,也不过是明万历年间。即便传入了,也没有广泛种植,所以成书于明嘉靖、万历之间的《西游记》当然不会有土豆了。 但唯独有一处可疑,这就是镇元大仙的菜园子。里面种的菜是:
这里还真提到了“薯”。但是未必是“马铃薯”,因为明代以前提到吃的“薯”,多数指薯蓣,也就是山药。和今天所说的“番薯”、“地瓜”是两种东西。 但是奇怪的是,前几天看的电影《大唐玄奘》里,有一个镜头。这就是玄奘在玉门关过五烽,守将王祥给玄奘法师吃的东西。贫道看来看去,觉得很像土豆。如果真是,那是不应该的。
另外镇元大仙的这一堆蔬菜都是什么呢?莙荙,就是“莙荙菜”,又称菾菜、甜菜。苦藚,今天叫苦荬菜。菘,就是白菜。看来五庄观是不忌五辛的,因为葱、蒜、韭都种。其他的大家基本都知道,就不一一解释了。 《西游记》里常吃的素菜,莫过于下面这样的:
最常见的就是菌类、竹笋、木耳、豆腐、面筋这几样。而且,吃笋特意要“闽笋”,在灭法国:
闽笋到今天也是非常有名的,产于武夷山区。但是卖到外地的,一般都是笋干。挖出鲜笋后,经木榨、炭烤、蒸煮、压片、烘干等工艺,前后历时约45天。上等的闽笋呈金黄色半透明,肉厚而脆嫩,能炒能拌能煲汤。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南人淡干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蔬食也。”
明清时,福建做闽笋生意的甚至成立了商会,这就是笋帮公栈。凡收购笋干、签订合同、商讨价格、入股聚资均在此进行。可见其生意规模之大。
《西游记》作为民间读物,想象大唐的御膳房做出来的素菜又是什么呢?其实也不过如此。
其实也不过是蔓菁、芋头、蘑菇而已。蔓菁(或芜菁、大头菜)这种东西,曾经是古人的主要蔬菜,甚至进入到主食的领域,荒年也指着它度过。今天我们各种营养的食品太多了,所以芜菁吃得少了,不过有时候当咸菜吃。有些地方还吃芜菁饭,和烂煮蔓菁是一种做法。在大唐御膳房的宴席上竟然是第一道菜,这说明《西游记》还是一套民间思维。今天就连天下美食这种网站,也搜不出几种来。好容易在佛教素食网站找了一盘“味噌芜菁”,发上来看看。
值得注意的唐太宗御膳房里,还有一道“蕨粉”,这个其实就是蕨根粉,是从野生蕨菜的根里提炼出来的淀粉。是把蕨菜根洗涤、捣碎、过滤、晒干而成的。今天饭店里也都能吃到。今天当然当小菜吃了,过去可是救荒的东西。清朝贵州人龙绍讷甚至有一篇《蕨粉赋》,专门讲饥民是怎么靠蕨根粉度过灾荒的。这些东西能上《西游记》御宴的席面,足见其不脱底层社会的气息了。
面食和甜食 吃饭除了蔬菜还要有主食和甜点,这里《西游记》也写了不少,比如:
这里的拖炉就是“拖炉饼”,一种小酥饼,用两只炉子上下放置烤制。据说张家港一带今天仍然盛行。饼锭就是圆形小饼。油札、油煠都是油炸的意思。
“斗糖龙缠列狮仙”是什么意思?斗糖龙缠,即斗糖斗缠。其实是一种带造型的甜点。例如明海瑞《备忘集》卷五的在南直隶巡抚任上的《督抚条约》,就禁止过这种东西,如:
海瑞当然是明代的大清官,看不惯的事很多。像他这种《督抚条约》,当然,本意是很好的。比如“官吏不得出郭迎送”、“各属官俱用本地服色见”,“本院到处不用鼓乐”,“所在县驿俱不许铺毡结彩”。然而有些地方也未免太过苛细,比如“各官参见手本”用价廉草纸,前后不许用纸壳,不许留空白。经济发达地方招待,不许超过三钱银;不发达地方不许超过二钱银等等。制度细到这种程度,执行起来到底怎么监督、怎么实施,恐怕就是个麻烦事。难道还得天天盯着手本不用纸壳?最后一页没有空白?别的工作还做不做了? 明代中期,经济发达,自然民间想方设法开发许多新产品出来。像“撒金纸”(也叫“洒金纸”),书画里很常用的。那种带硬纸壳的手本,也都是在“香蜡店”做好现成的卖的。今天书画店也卖这种空白册页。这类东西当然一生产就是一大批,假如都像海瑞规定的那样“府县官即当责令制卖之家不复制卖”,岂不是巨大浪费?这简直是就是砸人商铺的饭碗,让人家喝西北风! 《西游记》里的这种“斗糖狮仙”,就是海瑞看不惯的一种。然而这也不是帝王家的专利。在灭法国,每人五钱银子(约合150元)的宴席,标配就是“五果五菜的筵席。狮仙斗糖桌面”,外加房钱和“小娘儿”陪唱陪歇。说实话根本不贵,今天在味多美买一个大蛋糕也得100多!大概是做起来比较麻烦,《格致镜原》卷二十三:
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糖缠制法:
狮仙,也叫兽糖,用模具浇成的狮子、八仙形状的糖果,现在称糖人、糖狮子。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白糖附造兽糖》:
把模子去掉,就露出造型了。宴席时摆在桌子上,既可观赏,也可食用。除了走兽外还有“鸳鸯锭”,就是做成鸳鸯的形状。其实明朝人和今天我们的心态很相似,既追求好吃也追求好看。都按海大人的要求,今天的味多美、好利来、龙凤呈翔就都不用开了! 野菜 《西游记》里最奇特的,就是唐僧师徒在隐雾山救了一个樵夫,樵夫为他们上了一桌野菜席:
当然不可能一顿就上这么多野菜,这只能说是作者在故意摆(或普及)野菜的知识。其实这里提到的当时常见野菜,均见于明王磐《野菜谱》记载。这里仅就《野菜谱》的记载举几个例子:
这里面像马齿苋、婆婆纳,今天仍然是常见的野菜,其他的也有某些地方还保留了这个名字。 然而为什么要编《野菜谱》?这其实是为救灾荒准备的工具书。这和《救荒本草》等书的编纂目的是一回事,有图有文,备荒年救饥时可以参考。
饮品 最后简单说一下《西游记》中的酒。 《西游记》中经常涉及到两个概念,荤酒和素酒。比如老鼠精给唐僧喝酒,唐僧默念道:
食物分荤素,酒为什么也分荤素呢?难道荤酒是肉酿的?这里的荤和素,并不涉及原材料,而涉及喝下去的效果。据周岩壁先生《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素酒与荤酒》:
贫道认为这个说法是靠谱的。因为第82回有一句:“他(孙悟空)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可见唐僧也是不忌酒的。葡萄酒度数低,喝了不至于醉。佛教五戒:杀、盗、淫、妄、酒。贫道常听法师说:前四条是根本戒,酒戒是“遮戒”。理论上说,只喝酒并不是什么罪过,但酒可以使人乱性,所以也算在五戒之内了。 另外,历史上的玄奘法师,路上经常喝“蒲桃浆”。例如在突厥叶护可汗那里:
可见玄奘法师喝的是葡萄汁,也在酒场上“恣相酬劝”起来了。又如《大唐西域记》:
蒲桃就是葡萄。蒲桃浆就是葡萄汁,而葡萄汁正是葡萄酒的原料。葡萄是很容易发酵的,尤其是可汗临时找来的那种“蒲桃浆”,里面带点酒精,其实是免不了的事。 发起一个投票,看看大家对《西游记》的知识到底有多了解?
《西游记》在明代是禁书吗 (单选)
是禁书
不是禁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