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倗国发现与族源

 历史探奇 2016-05-12

1 倗国位置

 

倗国墓地发现于2004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文物考古部门进行发掘。该墓地属西周时期墓地,位于山西省南部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约1000米处,北倚绛山,南临中条,跨涑水河。涑水河在镇南穿过,其间为宽阔的缓坡塬地,塬上有数道大小冲沟。墓地坐落于横北村北部,东西两边均为南北向的冲沟。南北两座山围城的中间小盆地俨然一个天然的国境。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2 横北村墓葬

 

截至2010年7月,共发掘墓葬191座。墓葬中出土铜、陶、蚌、贝、漆、玉以及织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级之高、价值之重大、数量之众多,蔚为大观。一二号墓整体平面呈“Ⅱ”字形,随葬品丰富,根据这一对墓葬的形制、随葬器物以及铜器铭文可以推定,墓主人为文献失载的西周中期的倗伯夫妇,其中M1为倗伯夫人墓,M2为倗伯墓。 

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M2号墓铜器铭文证明墓主为棚伯及其夫人)

 

M1和M2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在西, 墓主人头向西, 二层台上皆随葬木车一辆, 棺撑之间随葬大量的铜器、陶
器和漆木器, 据此推测, 这是一组西周中期的公侯级墓葬, 推测是在穆王后期。M1号墓墓主为女性:

  • 葬姿:头向西,仰身直肢,双手交叠置于小腹上,
  • 玉器:随葬有大量玉饰,头两侧是耳饰玦和束发的玉箍及带圆堵头的饰发小玉串饰,嘴里有大量玉口,项上有玉蚕料管项饰1组,左右肩及胸两侧有5组骨牌联珠串饰组佩,胸正中是3组玉璜玛瑙管组佩,胸到小腹上是2组柄形器手中有握玉。
  • 殉人:外棺东端的棺椁之间有3个殉人,以苇席裹包。
  • 铜礼器:随葬铜礼器有鼎5 、簋5等共25件, 其中8件有铭文。其中一个铜鼎的内腹壁上刻有“倗伯乍毕姬宝旅鼎”,这段文字证明,该女名叫毕姬,她是倗伯的夫人,倗伯为倗国国君,毕姬是国君夫人。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
  • 陶器: 各形陶器共30余件。
  • 荒帷:发现的棺罩即“ 荒帷”, 富丽堂皇, 千年一得。   

 

M2号墓为男性, 头向西,俯身直肢葬, 头下为玉覆面,颈戴玉五联璜串饰及腹下部,口含玉块,玉璧随葬于头顶下,玉柄形器随葬腹下、盆骨下,右腹部有玉管,腹两侧各有铜环,另有骨牌饰、贝串饰等。棺椁间有4个殉人,东北角2个,西南角和西北角各一。随葬3个鼎、1个簋等,加上其他器物,总共16件的青铜礼器,其中也是8件有铭文,写着“倗伯□作宝鼎……其万年永用”。   

 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铜簋)

 

3 西周荒帷

 

在M1中发现了十分珍贵的荒帷遗迹,保存状况较好。“荒帷”,即棺罩,是对死者生前居室帷幄一类的模仿。荒帷出土印证了西周时期《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上的记载,具有重要意义。荒帷又称墙柳, 《仪礼·既夕礼》郑玄注云:“饰枢为设墙柳也. . 墙有布帷, 柳有布荒。” 贾公彦疏日: “设墙柳也者, 即加帷荒也。”  M1荒帷图案中的凤鸟造型,与常见于西周中期青铜器上的凤鸟纹饰风格相同。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完整,每组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昂首形象,翅上扬,两腿与利爪健硕有力,尾部下卷,气势磅礴。大凤鸟前后,分别是上下排列的多只小凤鸟。下图是出土时色彩鲜艳、纹饰清晰的北壁东端荒帷:

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荒帷上的鸟纹刺绣图案:

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临幕荒帷图案:

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据现有的资料,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遗迹。荒帷的出土为两周宗法礼制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直接重要的资料。考古专家十分激动:“过去只是史料中有,而任何考古材料中都没有见到,现在我们终于发现它了!”。另外,2007年,河南新郑战国古墓群M80再次发现“荒帷”。

 

 

4 被遗忘的小封国

 

文献中没有关于西周时期倗国的记载,倗国墓地对于倗国历史地理范围、晋国都邑、晋初封地范围及早期疆域情况,晋国早期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研究价值。倗国墓地的发现,让专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晋文化和晋国历史,乃至西周的历史。晋国自武公开始,大兴灭国之风,先后吞掉了霍、虢、虞、冀、黎、郇、董、韩、芮、魏、耿、贾、杨、沈、姒、蓐、黄等17个国家,这些在史籍中均能找到线索,而倗国却无稽可考。但是,“倗”字在西周金文中却曾经出现过。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置回一件西周铜冒鼎,有铭为“晋侯令倗追于倗,休又(有)禽(擒)”。这个倗应该就是横水墓地发现的倗,这件器物应该也是出自晋侯墓地。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室主任吉琨璋解释说,横水铜器中的“倗伯”,按照对西周金文通常的读法和理解,“倗”应是地名、国名、姓氏。“伯”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周王室的爵位,二是在兄弟中的排行。在已有的金文中,“晋侯”符合前一种解释,“井叔”则是后一种。从横水墓地所出青铜器的金文和以往发现有“倗”字样的金文来看,“倗伯”属第一种较为合理。周代封国,实行五等爵禄制,即《礼记·王制》所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这样的话,倗就是西周时期位于横水一带的小封国

 

 

神秘的殷商遗民?

 

从目前对横水墓地的发掘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当时这片墓地的人们有着较为严格的埋葬习俗:大多数墓葬头向西,俯身葬比较多见,大中型墓葬多数有殉人、殉狗、腰坑等现象。这种葬俗与不远的曲村晋侯墓地,及其中小型墓葬的流行埋葬习俗也有区别。吉琨璋解释说:“这些习俗与周人集团的葬俗明显有别,周人墓葬多数是南北向,而且是仰身葬,也就是身体平躺着。倗国与殷人葬俗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看来,这片墓地的主人应与殷商遗民有一些关系。

 

倗字不仅在西周铭文中有,而且在甲骨文中也有,而且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倗”字很相似,可以认为倗字继承自甲骨文,这似乎也为倗为殷商系增加了文字上的证据。甲骨文中倗做人或地名。倗之义为辅助,《说文》“倗,辅也,从人朋声。”

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

 

 

根据中国文物信息网《倗 国 及 其 相关问题》文章似乎更加认为倗为殷商遗民,其主要理由:

  • 倗与彭:倗国或为彭国后裔,彭姓曾为商伯,后又为商所灭,其文化上应带有殷商文化因素。
  • 墓葬习俗具有殷商文化因素:横北墓葬的埋葬习俗,学者田建文先生指出有四个较为特殊的地方:头向西、头朝向墓道、俯身葬及殉人,这种葬俗与同时期姬姓诸侯国墓葬的葬俗显然有别。当然这种葬俗与不远的曲村晋侯墓地及其中小型墓葬的流行埋葬习俗也有区别。这种习俗有相当大的非周传统,与曲村墓地的一些迹象很接近。刘绪、许天进先生认为位于k4区西部的西向多有腰坑和殉狗的墓葬,可能与姬晋联姻的他族墓葬。滕铭予先生另指出“其实仅出于女性墓葬的器物不只是三足瓮,有9座墓随葬了陶瓿或硬陶瓿,墓主人亦均为女性。这种器物亦非周文化的传统器物,在商代晚期商文化墓葬中有较多的出现。”田建文先生称浮山桥北的商墓为唐文化,最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晋文化。那么曲村一些墓葬存在殷文化因素也就无可厚非了。
  • 殷周联姻:M1倗伯为毕姬作器,可以引证姬姓毕与姒姓倗联姻。符合同姓不婚制度。
  • 怀姓九宗之殷遗民:“怀姓九宗”是周初封晋时所授之民,因“怀”与媿音同形近,故《国语·郑语》有“隗国”,《易》有“鬼方”,因而,将怀姓与鬼方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并不说明怀姓九宗就是鬼方,或反过来鬼方就是怀姓九宗。怀姓九宗是非常复杂的,鬼方或是怀姓九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是全部。怀姓九宗中还有一种部族,即殷遗民,章太炎较早已经指出怀姓为“殷遗民在晋者”,当限于没有考古材料,其又不相信出土之物,故只当成了一种推测。这里的殷遗民,或称前殷遗民,即曾经臣属商王朝,如彭、豕韦等,与《左传》定公四年所记“殷民”性质不同。在武王伐纣以前他们已经不是殷王朝所统治下的臣民,或参加了伐纣的战争。但文化传统不会随政权的更替瞬息变化的。入周以后分与叔虞,而后分居各地,作为晋国的地方政权。据历史学家研究,“冯”姓很有可能就是倗国后裔。《史记》中提到了“隗姓九宗”,却没有记载是哪九个姓氏。关于倗被灭的史实,史书中更是难觅。

 

因此从以上信息看,考古学界专家们的“主流意见”是认为倗国当为殷商系,既非周,也非戎狄。

 


6 分子人类学结果

 

吉林大学李红杰博士论文《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山西绛县横北倗国遗址墓葬人骨,测定20例,其中9例Q1a1a1-M120,2例O2系,判断为O2a, 1例N(非N1c),4例O3a2-P201,2例O3,但未能成功测定下游,4例O*。这个结果一出来立即打翻了某些人的醋瓶子。于是某些人基于某系屁股立场,对考古专家们的殷商系观点再也不提,转而不加证明就立即宣称“倗国是狄”。对考古专家们俯身葬乃殷商墓葬特点、姬姒联姻等观点抛之脑后,到处宣传“倗国即狄”,并“以讹传讹”,某些O-YY们则又陷入情绪焦灼与矛盾的“狂欢”与攻击中。

 

另根据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的赵永斌等人论文《汉族起源与发展的遗传学探索,在其研究的各古DNA主成分分析中,横北倗国最为接近现代北方汉族。

 

 

7 倗国族源分析

 

可以说考古专家们的意见,加上倗国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荒帷、墓葬中鼎簋葬器、“伯”贵族爵位的封国,这些足可证明倗国不可能是被华夏族所认为文明不高的蛮狄,而当属于文明发达的华夏族范围。那么倗国可能族源有,或来自于夏族姬周系;或来自于华族系,主要是古埃及人沿海开拓中国东部文化地带的炎帝系后裔或古埃及夏王室姒姓后裔。

 

下面首先对“戎狄论”者经常用作借口的两条给出新的解释:

  • 同姓不婚制度:M1墓主人姓毕,不姓姬。毕姓有两个来源。最早“原属任姓,与犬戎同系”。《唐书·宰相世系表》记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的异母弟封与毕(在今陕西咸阳西北),为伯爵,于是以国为氏毕有了姬姓。周成王时,入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即毕公高。来自于毕公高的姓氏有:毕、庞、魏、万、王、潘等。同样的例子还有骊姬和杨姬等,晋侯墓地出土杨姞壶,杨为姬姓国与晋同姓,表面上不符合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同姓不婚之制”,但是杨国同时还存在姞姓,于是杨晋联姻便涣然冰释。
  • 俯身葬制的含义:参考博文浅谈殷墟俯身葬。俯身葬是殷墟墓葬中非常重要的一中葬式,从开始研究俯身葬到现在,对于俯身葬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李济、马得志、周永珍等先生提出的“俯身葬是殷商民族的一种葬法”(或“俯身葬是一种特殊的葬俗”),另一种是郭宝均、赵光贤先生持的“俯身葬的人是奴隶”。而经过考古发掘研究,无论在安阳西北冈王陵区还是殷墟西区墓地都有大量俯身葬的葬式出现。这些俯身葬的人既有殷代家族墓地中的墓主,也有人殉、人祭的人。而倗伯也是附身葬,他更不可能是奴隶,因此附身葬为奴隶说当不成立。因此该博文作者认为男性非正常死亡用俯身葬,而正常死亡则仰身葬,这样才能解释在大型墓中殉葬有俯有仰,小型墓墓主有仰有俯的现象。由于殷商采取奴隶殉葬制度,因此殷商墓葬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比较多,多采用俯身葬。而西周时代,也很可能继承了这种制度。由于早周朝建立后,奴隶制和殉葬现象在逐步废除,非正常死亡大量减少,因此周人墓葬中的俯身葬较少。而倗国墓葬属于西周早期,还有殉人现象,因此俯身葬的倗伯很有可能属于非正常死亡。非正常的原因当然可能有很多。同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倗伯夫人的陪葬品反而要比倗伯规格要高。

 

而以下现象则更加证明,倗国与姬周系关系密切,最大可能还是来自于姬周夏系,而至于倗字很有可能象“毕”等其他封国一样是姬周系借用了原有的地名或姓氏:

  • “伯”的贵族爵位:倗伯具有“伯”贵族爵位,这是非华夏系的戎狄系不可能享有的。与之对比,曾经帮助姬周推翻殷商的楚国祖先所得贵族爵位只是“子”,而倗国这么一个不见于历史记载的小国国君却具有比“子”高一级的“伯”的爵位。可见倗国国君与姬周关系当非常近。
  • 鼎簋陪葬礼器:倗伯和夫人毕姬墓中都陪葬有鼎簋。簋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和鼎配合使用,簋为双数,鼎为单数。其使用数量有严格等级限制,根据史书记载,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而诸侯则使用七鼎六簋,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士则只能使用三鼎二簋。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在列鼎制度中,其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在西周早期,鼎簋制度在形成期,还没有那么严格。比如位于湖北随州的叶家山西周墓葬群考古发掘,发现在同一墓葬中发掘出19件鼎和12件簋,数量超过周朝传统礼制中最高规格的“九鼎八簋”,为目前国内西周考古发掘中,在同一墓葬中发现最多的鼎和簋。毕姬的墓葬中出土五鼎五簋,这也大致符合“伯”贵族爵位的葬礼规格,但倗伯墓葬只有三鼎一簋,与“伯”五鼎四簋的应有规格相比,显然数量偏少,很有可能倗伯犯了什么错而被杀,在陪葬品上也降低了规格,这也与俯身葬被认为是代表非正常死亡一致。
  • 荒帷及图案是姬周风格: 倗国夫人墓中的荒帷是西周葬制,荒帷图案中的凤鸟造型,与常见于西周中期青铜器上的凤鸟纹饰风格相同。
  • 与晋国和霸国来往密切:出土文物证明,倗国与与当时的晋国、霸国、周王室有过礼尚往来。在之后发掘的翼城大河口霸国的墓葬中,发现了倗国国君送给霸国国君的礼器。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

 

鉴于倗国墓葬更多类殷商系形制,因此倗国来源于“华族”可能性也比较高。华族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殷商宗亲系,一个是5000-3000年期间,古埃及人在中国东部沿海开拓文化带的后裔遗留,主要来源一是被黄帝打败的下埃及炎帝系,二是后来再度到来的夏王室姒姓系。商遗族非姬姓诸侯国及其内附东夷等方国、部落称作“诸华”。这些非殷商宗亲但同属于苏美尔-古埃及系的“诸华”与殷商争夺中原失败而臣服于商,后来参加姬周灭商联军有功而获得分封。

 

我以前一直判断殷商宗亲王室当属于Q1a3a系, 或属于Q-M3。这个判断现在仍没有改变,而倗国墓葬中的Q是M120,因此我认为倗国如果来源于“华族”,也同样源于古埃及系,而不是苏美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