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神仙湾老宋 2016-05-12

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宋理宗宝庆二年,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凡二十四人。在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是职业军人。

赵普 (北宋宰相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曹彬 (北宋开国名将)

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严于治军,尤重军纪。乾德二年(964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为东路军主将,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至岐沟关被契丹军击败,致宋军全线溃退,降右骁卫上将军。后复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复任枢密使。死后谥号武惠。

薛居正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1]  。北宋大臣、史学家。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官后周谏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岁。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代表作是《旧五代史》。

石熙载 

石熙载(928年―984年),字凝绩,河南洛阳人 ,北宋官员。后周显德年间考中进士。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严谨,有礼法。北宋初期,任掌书记,后历任开封府推官、右拾遗、左补阙、兵部员外郎、枢密副、刑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使、尚书右仆射等职。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熙载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侍中,谥号元懿。咸平二年(999年),配享太宗庙廷。

潘美 (北宋开国名将)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一说封丘(今河南封丘)人  ,北宋开国名将。

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病逝。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惠。

李沆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二年(999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王旦 (北宋真宗时期名相)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李继隆 (北宋名将)

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 ),字霸图。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名将,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太宗明德皇后长兄,以荫补供奉官。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谋,谦虚谨慎。参与平定后蜀、江南,有军功。李继迁扰边,与田仁朗等率兵击败。从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兵。雍熙三年(986年),迁侍卫马军都虞侯,为沧州都部署。淳化四年(993年),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至道初,任灵、环十州都部署。真宗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解兵权。景德二年(1005年)卒,赠中书令,谥忠武。

王曾 (北宋仁宗时期名相)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卒于郓州,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吕夷简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祖籍莱州(今属山东),后移家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北宋著名政治家,司空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登进士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职参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1033年)罢相,不久复职。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仆射,封申国公。次年,因与王曾争事,二人同时罢相。康定元年(1040年),由判天雄军复入相。庆历元年(1041年),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次年,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有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诗》录其诗十一首。

曹玮 (北宋名将) 

曹玮(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宝臣 。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真宗、仁宗时名将,宋初名将曹彬第四子。

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真宗即位后,任内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驭军严明,赏罚立决。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

李继迁死后,曹玮上疏请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轻举妄动。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签书枢密院事。

天禧四年(1020年),因宰相丁谓诬陷,接连降至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天圣元年(1023年),复职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此后历知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开国公。

天圣八年(1030年),曹玮去世,年五十八。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后世遂称其为“曹武穆”。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昭勋崇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 ”,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

韩琦 (北宋宰相、词人)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宋神宗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庭,备极衰荣。

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出身晋江曾氏。

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

庆历二年(1042年)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要求;次年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条上所拟河北守御十二策。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益都)。时河北大水,难民四处流亡。富弼动员救灾,以地为食,募数万饥民为兵。

至和二年(1055年)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后因母丧罢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又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熙宁元年(1068年)入朝,宋神宗赵顼问他如何处理边事,富弼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认识到辽国“委实强盛”,西夏“日渐壮大”,与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劲敌。富弼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熙宁二年,再度复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又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县)。拒不执行新政青苗法,声称“新法,臣所不知”。后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

元丰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临终前上书神宗割地于西夏,已达到修兵息民。谥号“文忠”。

司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韩忠彦

韩忠彦(1038年—1109年9月16日),字师朴,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徽宗朝宰相。魏郡王韩琦长子。历官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给事中、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户部尚书、尚书左丞、同治枢密院事、知院事、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左仆射,知大名府,遭谪,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观三年卒,年七十二,后谥文定。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吕颐浩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1]  ),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南宋初年名相。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为密州司户参军。以李清臣荐为玢州教授。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高宗南渡,起知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两入政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少傅、醴泉观使致仕。

绍兴九年(1139年),吕颐浩去世,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

吕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椿钱,为东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卒平内难。少长西北两边,娴於军旅;应诏上战守诸策,条画颇备。

赵鼎

赵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为相,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阳军。

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时,赠太傅、丰国公,谥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 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赵鼎善文、诗、词。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韩世忠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官正派,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追赠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宋高宗庙廷。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张浚 (南宋抗金名将、名相)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张浚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也赖以安宁。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为防御计,并谋求北伐,于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被斥十多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率大军征南宋,张浚再获起用。宋孝宗即位后,除枢密使。隆兴元年(1163年),封魏国公,督师北伐,初战告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隆兴二年(1164年)病卒,葬宁乡,赠太保,后加赠太师。乾道五年(1169年)谥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陈康伯

陈康伯(1097年— 1165年4月10日[1]  )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长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阳县南港口乡南山人。 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官高宗参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枢密使、左相兼枢密使。南宋时期 金兵南下侵宋,陈康伯力主抗金,危难之际,他迎眷属入临安,荐虞允文参谋军事,在采石大败金兵。病死于京城任所,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 宋高宗曾称赞陈康伯“静重明敏,一语不妄发,真宰相也。”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史浩 (南宋政治家)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

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极,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葛邲 

葛邲(1135 ~1200年),字楚辅,南宋左丞相,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生,江阴青阳人,葛邲自小受家学熏陶,博学多闻,机敏干练,年轻时以祖荫而授建康上元(今南京江宁)县丞。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葛邲高中进士,当上了国子博士。在一次论州官受纳及鬻爵之弊的对策中,得孝宗奖谕,授著作郎。不久,葛邲又担任掌管规谏的“正言”官,开始了他长达10余年的谏官生涯。

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亲书“安遇”两字赠赐葛邲,并出《梅花诗》命他奉和。葛邲进一步得到孝宗皇帝的重用,先后授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直至淳熙十三年(1186年)任刑部尚书。绍熙元年(1190年),光宗受禅,葛邲被授任参知政事。他对光宗仍象对待老皇帝那样,劝光宗“正风俗,节财用,执中道,恤民力,选将帅,收人才,择监司,明法令”,还建议“守祖宗法度,进荐人物”,以图振兴国力,恢复中原。这些手疏和建议,得光宗皇帝的嘉奖和采纳。同年十二月,葛邲任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即枢密使),绍熙四年,升迁为右丞相,不久任左丞相。谏官出身的葛邲特别看重劝谏,结果逐渐遭到宋光宗的讨厌,身居高位的左丞相,不满一年便当了观文殿大学士。不久,又以“大兼小”,出任建康府知府。

赵汝愚

赵汝愚(1140年—1196年2月20日),字子直,饶州余干人。南宋宗室名臣、学者,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

赵汝愚早有大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授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召试职馆,除秘书省正字。历迁集英殿修撰,帅福建。绍熙二年,召为吏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辞不拜。孝宗崩,适光宗寝疾,不能执丧,乃遣韩侂胄以内禅意请于宪圣太后,奉嘉王赵扩即皇帝位,是为宋宁宗。后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不久遭韩侂胄构陷而罢官。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庆元二年(1196年)正月,行至衡州,得病,为守臣钱鍪所窘,暴卒。开禧三年,尽复原官,赐谥忠定,赠太师,追封沂国公。宋理宗时,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评论:

宋理宗宝庆二年,皇帝把一份功臣名单交给画师,名单上总共有二十四个人,皇帝命令画师把这二十四名功臣的图像画下来,然后把这些图像放在昭勋阁里,史称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看看这份功臣名单里都有谁,原来这二十四个人分别是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

其中没有临危不惧,力挽狂澜的寇准,没有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包拯,没有威震边疆,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狄青,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没有锐意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己任的王安石,没有赤胆忠心,立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虞允文,没有能攻善守,屡创奇勋的吴阶,名单中没有这些能臣良将,可谓忽视了不该忽视的擎天白玉柱,忽视了不该忽视的架海紫金梁。

在这份名单中,显然忽略了许多应该列入的人,而把一些不该享此殊荣的人列入了其中。

在这份名单中,韩忠彦是鸠占鹊巢之辈,他之所以入选这份当年令人羡慕不已的功臣名单中,也许仅仅因为他有一个被皇帝赏识的好父亲韩琦。韩忠彦是韩琦的长子,一生表现平平,业绩乏善可陈,在与他同时代的人们中,比他优秀的人简直比比皆是,且不说以上列举过的那些人们都耳熟能详的能臣良将,就是那些由于种种原因不太广为人知的栋梁之材也是韩忠彦远远比不上的,比如为北宋开边数千里,把西夏和吐蕃都打得没脾气的王韶,他能比得上?又比如开创了全新的筑垒浅攻战法,为北宋奠定了对西夏战争胜局的章楶,他能比得上?如果说王韶和章楶的确太优秀,这两个人的天分的确太高,那么即使与不那么优秀的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相比,韩忠彦恐怕也比不上?且不说两个人在才学方面的高下如何,仅就是否为人正派的品行而论,韩忠彦可曾有过像范纯仁那样为青苗法的存废与司马光争执于朝堂上的公而忘私,仗义执言之举?恐怕没有吧。既然韩忠彦在德才两方面都无十分过人之处,那么何必要让他在这份当时举世瞩目的功臣名单中滥竽充数呢?在封建社会里,朝廷开列的功臣名单应该是具有公信力的,应该是彰显人君的公正无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让韩忠彦鸠占鹊巢,挤占了许多优秀人才应该占据的位置,怎么能让天下臣民信服呢?

在这份名单中,李沆则是一个只知道墨守成规之辈,考察他的执政理念,可以用他说过的话一言而蔽之,那就是:“吾为相无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报国。”这样的伴食宰相,即使才能平庸的泛泛之辈也能够做得,实在没什么了不起,难怪当时的人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没口匏”,意思是说他就像一个没有嘴的闷葫芦一样遇事不表态,当然这样一个信奉沉默是金的人也会有人赏识的,那就是同样庸庸碌碌的宋真宗,在宋真宗眼里,李沆不是一块废物点心,而是一件难得的宝贝,对他的评价是“沆为人忠良纯厚,始终如一”, 忠良纯厚当然不失为做人的美德,但是对于内忧外患都很严重的宋朝来说,像李沆这样有德无才的人恐怕还是终究于事无补的。正如宋神宗所说的那样,一个大臣如果没有突出的才能,即使德行再纯厚,又有何用?看来有作为的皇帝和碌碌无为的皇帝,衡量功臣的尺度就是不一样。当时的君主糊涂不可怕,可怕的是后来的君主也糊涂。到宋理宗宝庆二年的时候,已经是宋朝的末叶了,国家所面临的忧患不知道比宋真宗时期大多少倍,而君主在遴选用来垂范后世的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时候,还在推崇李沆这样无才之辈,它所传递出来的信号绝不是唯才是举,绝不是思贤若渴,而是因循苟且,不思进取,消极无为,让李沆这样的人进入这份功臣名单,不能不说是宋朝的悲哀。有志之士看到李沆都能位列功臣之列,如何能够不泄气呢?

在这份名单中重文轻武的倾向很严重,重德轻才的倾向很严重,重保守轻革新的倾向很严重,重亲疏轻勋劳的倾向很严重。比如石熙载在宋太宗的时候官居枢密使、尚书右仆射的高位,但是对于军国大计鲜有谋划,只是以私德无亏,治家严谨著称,在治国方面与西汉的政治家张良、萧何、陈平简直没法比。又比如薛居正在宋太宗的时候官居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的高位,其主要成就也仅限于监修《旧五代史》,在治国安邦方面罕有建树,与盛唐时期的贤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相比可就差远了。石熙载和薛居正这两个人虽然都位极人臣,但是他们在宋朝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不过是君主用来点缀朝堂的花瓶而已,既非开国元勋,又非再造社稷之臣,有何大功可言?在遴选功臣的时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就罢了,可是吕夷简、司马光和富弼则是过大于功的人,韩琦可谓功过参半,他们也都被列入功臣之列就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了。

吕夷简是庆历新政的拆台者,他整人的本事比唐朝的奸相李林甫都厉害,他用朋党论去牵动君主最敏感的神经,使庆历新政为之夭折,给北宋造成严重财政危机的三冗问题由此失去了及时解决的希望。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居然也被列入功臣名单,得享殊荣,看来宋朝的振兴是没有指望了。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的终结者,他是保守派的首脑和旗帜,韩琦、富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两大干将,他们百般阻挠和破坏变法,使变法的成本和代价变得出奇地高,最终使王安石变法的成果付之东流,且不说新旧党争孰是孰非,看看司马光和富弼在外交方面妥协退让的表现就足以说明他们实在是愧居功臣之列。富弼出使辽国以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的代价换取辽国不进兵的承诺,为北宋臣民凭添了多少负担!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北宋已经不是每年缴纳百万岁币都不嫌多的北宋,曾经富庶的北宋,其家底已经被大事封禅的宋真宗给败光了,宋仁宗本来接下的就是一副烂摊子,再向辽国每年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无异于雪上加霜,破屋偏逢漏雨,无胆无识的富弼大人就是这样谋国的。司马光更是仔卖爷田心不疼,把宋军将士通过流血牺牲得来的西北边塞四寨割让给西夏,整个熙宁变法的成果为之荡然无存。司马光如此大度地结好于邻邦,也亏着他还是写《资治通鉴》的大主笔呢!他难道不熟悉战国时期列国割地以贿秦的历史教训?富弼和司马光量宋室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举动已经够糟糕了。更加糟糕的是,当时光又流过了一百多年之后,宋理宗还是不能以史为鉴,要知道宋朝面临的最大忧患可是外侮,在外侮的压力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宋理宗还在把司马光和富弼这样的以妥协求苟安的丝毫没有一点儿血性的人树立为标杆,宋朝的国运能不悲惨吗?还谈何去恢弘志士之气呢?

除了上述诸人以外,张浚上榜也是不能完全令宋朝的臣民们信服的,张浚虽然是主战派,但是他主政的业绩可谓是多成多败,宋孝宗把北伐大计托付给他,他并没有给君主交出一份令人感到满意的答卷,他主持的北伐战争最终失败了,在随即达成的隆兴和议里,南宋不仅还要向金国缴纳岁币,而且还要把商州和秦州割让给金国,如此屈辱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张浚主持北伐不力造成的,张浚早年虽然也有讨平苗刘之变之功,但是入选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人应该是百里挑一的,张浚恐怕还不够格。别说战功卓著的岳飞和砥定中流的虞允文,就是取得顺昌大捷和拓皋大捷的名将刘琦也比张浚更有资格入选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行列。在这份名单中名不副实的还有赵汝愚,他是庆元党禁的受害者,宋理宗对他的命运十分同情,但是把他列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行列却是矫枉过正了,因为赵汝愚为相期间也没有什么太象样的政绩,只是延揽了一些坐而论道的理学之士,难道依靠不切实际的理学就能够兴邦吗?

算来算去,在这份名单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是名不副实的。曹彬和潘美虽然在对辽战争中迭遭败绩,但是因为有平定南北方割据政权的战功,他们被列入功臣的名单也还说得过去。赵普在宋朝的地位相当于蜀汉的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完全实现,但是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则取得了成功,所以赵普作为功臣是当之无愧的。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贤相,任人为贤,为人称道。王曾也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直言敢谏,力谏宋真宗不要劳民伤财去修建玉清昭应宫,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社稷安危,不是尸位素餐之辈。王旦和王曾都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大贤,他们入选功臣行列也是无可非议的。曾公亮是向宋神宗推举王安石的伯乐,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为国荐贤,功不可没的曾公亮应该算作功臣。吕颐浩是奸臣秦桧的死敌,虽然排挤过李纲,但是大节无亏,瑕不掩瑜,他于宋室南渡之际,多有辅弼之功,应该算是宋室的功臣。赵鼎也是奸臣秦桧最忌惮的人,岳飞、韩世忠都曾经仰赖赵鼎的推荐才得以脱颖而出。赵鼎无疑有功于宋室,生前坎坷的他,在身后获此殊荣,如果他九泉之下有知,也算是得到了些许慰藉。陈康伯也是坚决的主战派,他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在金国大军压境之际,他把宋高宗与金国议和的手诏烧毁,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啊?!正是有他这样坚决主战的宰相做后盾,前方战士才会安心作战,从而才会有采石大捷的胜利。这样的人如果不被列入功臣的名单,恐怕连上苍都会埋怨宋朝皇帝处事不公了。史浩是力主给岳飞平反昭雪的贤臣,为给岳飞进行拨乱反正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葛邲是孝宗朝和光宗朝的两朝贤臣,他为政勤勉,任劳任怨,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式的人物。史浩和葛邲入选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是实至名归的。

从客观性和公平性的角度而论,实至名归地入选这份功臣名单的文臣人数和名不副实地入选这份功臣名单的文臣的人数基本上是对半开的。入选这份功臣名单的武将则都是实至名归的,前面已经提到了曹彬和潘美。除了这两个开国元勋之外,韩世忠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黄天荡大捷也是人所共知的,它让曾经不可一世的完颜兀术知道了宋军原来并不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的软柿子,韩世忠无疑因此居功至伟。李继隆和曹玮的名字则不是家喻户晓的,其实这两个将领也很优秀,李继隆在满城之战中打破了辽国战神耶律休哥不可战胜的神话,在宋辽战争中这无疑是一次大长宋军志气,大灭辽军威风的胜利。曹玮是曹彬的儿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曹玮则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才俊,以狡诈著称的西夏国奠基者李继迁是曹玮的手下败将,李继迁的后继者李德明于北宋诸将中独惧曹玮,此外曹玮还曾经以少胜多,大破吐蕃诸部,为北宋西北边陲的安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这份以偏概全,并且有失公允的功臣名单在宋朝臣民中的公信力虽然是大打折扣的,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中仍然有不少功臣的确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这对于并非贤主的宋理宗来说,也许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如果拿这份名单的含金量与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和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宋理宗还是忽略了许多不应该忽略的能臣良将,如果不是这些画像被堂而皇之地悬挂在昭勋阁里,那么就其名实相符的程度而言,人们甚至都会怀疑这些画像简直就是宋朝山寨版的水货。

我个人认为此名单:以南宋官方好恶的标准判定,官方认可也没有争议的功臣,一些有争议的名臣自然不在上述名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