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拉奥孔群像》

 海外寻瓷翁 2016-05-13
部紧绷,显示了作者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运用。

《拉奥孔群像》中人物与蛇的缠绕扭动,相互呼应组成一个多变的整体,充分显示了在构图上的纯熟与完整。对人物形象准确生动地刻画,又突出地显示了希腊化时代雕塑的激情特征。德国大文豪歌德认为《拉奥孔群像》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同时在艺术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德国美学家莱辛曾从美学的高度专论过《拉奥孔群像》的美学价值。莱辛认为:拉奥孔的面孔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样痛苦的强度和激烈的程度,这说明雕刻家要在身体苦痛的情况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只能淡化身体的苦痛,力求化苦痛中身体扭曲变形的丑为美,显示出“静穆的光辉”。

莱辛赞不绝口地评论《拉奥孔》:希腊艺术家将拉奥孔在剧烈的情感中塑造得高贵而单纯,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保持恬淡、刚毅的神色,可以看到不可动摇的人的伟大,正是这些内心的宁静战胜了世界的磨难。

最后莱辛总结《拉奥孔群像》的审美价值说广静穆”艺术品的价值不在于情感的发作而在于情感的凝炼,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永恒的境界。

人们看到《拉奥孔群像》,无不会为它悲剧性的情节和悲剧性的人物刻画而感到震撼,它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性的典型代表作品。但是,正如美学家莱辛所说,那万分痛苦的形象中所显示的情感的凝炼,会让我们感到那无与伦比的艺术的美。

《拉奥孔群像》大理石群雕,高1.78米。被发现后为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购藏于梵蒂冈伯尔维多宫。

他是谁?他在想什么?——罗丹的雕塑《思想者》

《思想者》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

1880年,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接到了一个订单,为巴黎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大门做装饰。装饰运用的艺术形式是浅浮雕,浮雕主题来源于但丁的《神曲》。罗丹是一个带有悲观色彩和性格内向的人,他只对《神曲》中最富悲剧色彩的部分感兴趣,于是他选择了地狱部分来表现,把作品的名称定为《地狱之门》。《地狱之门》中一共雕刻了200个左右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被分布在艺术博物馆大门框的里里外外。在这些黑压压的入地狱的人群中,一个人的形象最为突出,那就是《思想者》

一个坐着的男人,一只手托着下巴高居于《地狱之门》的上端在思想。他是谁?他在想什么?罗丹为什么在通往地狱的人群中要特意刻画一个做思想状态的形象(,有人说,他可能是正在思考如何对世界进行描写的大诗人但丁;也有人说,他就是正在思考如何塑造人类形象的罗丹自己;还有人说,他象征着人类与动物的不同——被思想主宰着的动物般的生活。无论这个人是谁,罗丹都对这座雕像赋予了最大的热情、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地狱之门》中其他的作品都被无休无止地修改、删减,直到罗丹去世,未能浇铸成铜质成品。只有《思想者》,从第一次定形,再没有被改动过一次。可见它是一次性集中了罗丹的激情灵感和炉火纯青的高超技艺创作出的作品。罗丹知道,不能有丝毫改动,任何改动都不可能再有那一段时期的艺术灵感带来的艺术效果。

1888年《思想者》的石膏像第一次在哥本哈根展出,名字叫做《诗人》;1889年《思想者》在莫奈——罗丹巴黎联展中展出,名字叫做《诗人——思想者》。

从此以后,《思想者》成为惟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无数次的展览中出现,吸引了大量的艺术评论家对它进行研究和分析。人们对它最感兴趣的是罗丹对解剖学的高超运用。

这是一个以40岁的男子为模特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他俯屈着身体,一只手托着下巴,坐下来在苦苦地沉思。罗丹为他塑造了每块隆起的肌肉,让他身上的每块肌肉都由于思索而呈现出极度紧张的状态。似乎他不仅在用头脑来思索,而且是在用全身的力量去思索。罗丹运用了对人体结构准确深刻的雕琢,使《思想者》的形体表达出了如罗丹所描述的信息他不仅用大脑、张大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紧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

正是这种高水平的艺术塑造,使《思想者》具有孓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1904年,罗丹将《思想者》放大成了纪念像的尺寸,同年又浇铸出了铜雕像。在这以前,《思想者》一直是石膏像对外展出。铜雕像在巴黎的全国美术展中展出,它被放到了大宫殿中心穹顶下最显要的位置。人们被他独特的造型和传达出的发人深思的主题所打动,一个叫斯塔夫热夫阿的评论家在《蓝色杂志》上发表评论如果他站起来,抬腿走,他的脚步将使大地震颤,一队队的土兵将为他止路。”

1906年,《艺术与生活》杂志的主编加面莱里穆雷发起了一场募捐活动,为的是筹款买下《思想者》,把他献给巴黎人民。为此还成立了一个著名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其中有很多艺术家、作家和政治家。经过了六个月,募捐完成了。他们买下了第一尊铜质的《思想者》雕像。这座《思想者》被安放在巴黎“法国的光荣”这个建筑物台阶的下面>一立方大石头做的基座占去了三级台阶,雕像放在上面,可以选择合适的距离全方位地欣赏它而在《地狱之门》中,它放在门的上端,人们需要仰着头才能观看他。1906年4月21日,举行了雕像的揭幕仪式,有政治家当场发表政治演说,有艺术家朗诵雨果的诗歌。罗丹很激动,因为在那个时代,自己的雕塑作品能成为公众建筑物是艺术家被承认的重要标志。

1916年,罗丹做了三次捐献活动,将自己的全部作品都献给了国家,包括这些作品的复制权。

罗丹的时代,有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人们不要求自己买到的作品有独家占有的权利。因此,罗丹也从来不限制自己作品复制的件数。《思想者》有大量的复制品。其中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就有7座,这其中有德国的比勒费尔德艺术馆、俄罗斯的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在北美有9座,其中包括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费城罗丹纪念馆。南美有2座,亚洲有5座,4座在日本,一座在中国的上海浦东联洋社区。

《思想者》遍布世界各地。一座雕像受到地球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人们的共同接受和喜爱,为的是什么?

就是因为人们看到这个坐着的男人,一支手托着下巴,都会问:“他是谁?他在想什么?”同时内心里还会响起回声这是我,想我该想的。”《思想者》告诉人们我们不同于动物,我们是人,我们会晚与巴黎人民见面38年的雕像——《巴尔扎克》立像

巴尔扎克的雕像是法国大雕塑家罗丹的顶峰之作。1936年,在巴黎市中心隆重举行了这座艺术杰作的落成典礼,而此时距离罗丹辞世已经过去了近20年,它与巴黎人民见面的时间也整整推迟了38年。

1883年,法国文学家协会要为已故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建立纪念碑。由著名作家左拉建议将这项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当代最优秀的雕塑家罗丹来完成。

巴尔扎克是文坛巨匠,他在其巨著《人间喜剧》中塑造了2000多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罗丹认为塑造这样一位文坛巨人,仅仅达到外貌的相似并不是他的追求,他说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艰难的生活,他不息的战斗、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为了体会巴尔扎克的内心世界,曾长途跋涉来到巴尔扎克的故乡,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这位伟大作家大量的作品。为了找到理想的表现形式,他制作了30多个草稿模型、40余件雕像习作和变体画。

本来只需要一年半完成的作品,罗丹却不断构思,反复修改,竟整整工作了7年。当这件作品完成时,人们看到了一个披着一件睡衣、被粗旷的衣纹包裹着的魁梧身躯、一头蓬松头发和一颗仰面朝天的有着巨大头颅的巴尔扎克,这真是一件不同凡响的作品。罗丹从大处着眼,运用大手笔刻画大的块面,使整座雕像充满了撼人的气势。在罗丹的这座雕像作品中,巴尔扎克的面部显示着深邃和智慧,双眼闪着桀骜和洞察世事的光辉,整座雕塑激荡着巴尔扎克无比澎湃的激情,将一代文学大师的精神特质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罗丹艺术手法的大胆创新,大大触动了学院派里那些教条的权威。1898年,雕像完成,便遭到了报界的大肆鞭挞,什么“丑八怪”、“装在口袋里的癞蛤蟆”、“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哲理过多,造型不足”等;甚至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法国文学家协会决定废除合同,原因是他们在“粗制滥造的草稿”中辨认不出巴尔扎克的形象。

面对这些攻击,罗丹默默地把雕像安放在自己的花园中,对这些无理的抗议感到无比的沉痛,他说广我的《巴尔扎克》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是用最大胆的探索进行雕塑的作品,是我一生艺术成就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是我的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若是真理不该死亡,我的雕像将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的魅力终不容淹没,《巴尔扎克》立像在罗丹的花园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文学家和有识之士前来欣赏,在看到了这座雕像后,人们赞誉它是“巴尔扎克不朽神灵的化身”,而多少次,就连罗丹本人也被自己的作品所震撼广面对它,我所有的语言都失去了功能。”一些国家的博物馆要出高价购买雕像,都被罗丹拒绝了《巴尔扎克》立像应该永远树立在法国的土地上。”

在罗丹去世20年后,罗丹的《巴尔扎克》立像终于树立在了巴黎市中心的广场上,巴黎人民万众欢腾,在雕像前,人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而此时,距离雕像的诞生之日,已经过去了整整38年了。

罗丹的《巴尔扎克》立像,以“神似”的艺术风格而驰名天下,现在它收藏于巴黎艺术馆,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各级学校的艺术欣赏教科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