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上河图》之题跋奇闻

 海外寻瓷翁 2016-05-13
张择端在北宋年间完成了“天下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后,就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赵佶,收藏在了宋室宫廷内。

1126年,金国灭了北宋,将宋徽宗、宋钦宗掳掠走时,也掠走了《清明上河图》。但并未使它进人金国皇宫,而是在金人对金银宝物的分争中,落入了私人之手。1186年,北宋亡国60年之后,一位在金国皇家书画馆任职的叫张著的汉人,来到了他的一个朋友家。朋友说/”你是专门管理书画的,我这儿有一幅画,你给我看看吧。”当朋友将一幅长卷在桌案上徐徐打开后,张著大喜过望,这竟然是他仰慕已久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欣喜之余,张著对朋友说:“没有想到今天在你这儿让我看到了这一神品,真是太幸运了。我要在图上题字记录下这一幸事,你看可好?”朋友被他热烈的情绪所打动,于是赶忙拿笔研墨,看着张著在画的背面写了起来。

张著写道:当时有一位画评专家写了一本名为《向氏评论图画记》的书,将《清明上河图》列为“神品”。张著还写下了“藏者宜宝之”几个字,还清清楚楚地记下了看到这幅画的时间是金大定丙午年(1186),清明节后的一天。张著的题跋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紧要

信息:张择端在当时就是享有盛名的画家,《清明上河图》在北方也是很有影响的名画,“藏者宜宝之”说明现在的收藏者是私人,而非皇家。他提供的日期和张择端生活的年代很接近。而张著的这段题跋,又是目前这卷画上可见到的年代最早的文字。

于是,这段题跋就成了鉴定此画真伪的最可信的佐证。

1950年,杨仁恺先生就是通过张著的这段题跋而认准了这幅画的身份,使《清明上河图》的真迹昭著于世的。张著题跋48年以后,金朝灭亡,《清明上河图》在战乱变迁中销声匿迹了100多年,又在元朝都城大都出现了。1365年的一天,时任元朝江浙儒学提举的学者李祁有事在北京逗留来到了一个叫周文府的名士家里。周文府很是得意地拿出一幅画来叫李祁观赏,李祁一看此画是《清明上河图》,大为兴奋,兴奋之际提笔在上面题了字。

96年后的明朝中叶,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东阳在大理寺卿朱文征的家里看到了这幅画,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刚考中进士的年轻文人,看了画虽然羡慕,但不敢造次往上题字。30年后,李东阳已经是掌管官方典礼的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士,成了皇帝身边有权势的近臣。他又在朱文征处见到了这幅画。第二次有幸与神品谋面的李东阳“展光累日,为之欢惋不巳”。他提出要在其上题字一表情怀,朱文征欣然同意,于是李东阳在画的背面写下了他的第一次题跋。题跋的内容方面表示自己在30年来有缘两次见到这幅画而感到无比荣幸,另一方面赞扬了主人对画的用心保管,使它30年后依然完好如初。而更有传奇情节的是,他的跋中还说明,126年前的元末在画上题过字的李祁,正是他的远祖。没有想到百余年之隔的祖孙能在同一幅画上题跋,真是令人一边感叹世事的沧桑,一边感叹李家和《清明上河图》真是有缘。

几年后,朱文征年事已高,自己感到已没有精力保管好这幅稀世珍品,惟恐它在后代人手中有所闪失,就把它送给了内阁好友徐溥。徐溥听说了李祁、李东阳祖孙百年聚首占画的故事,非常感动,就极为慷慨地要成人之美,在遗嘱中吩咐他的儿子徐文灿,一定要在他死后将这幅画转送给李东阳。于是这幅名贵无比的画就这样到了李东阳的手里,祖孙两代作题跋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还会起到这样的作用,我们只能再一次感叹,《清明上河图》和李家确实缘分不浅。

我们可以想像到,得到了《清明上河图》的李东阳心情是多么的畅快。1515年(明正德十年)的3月27日,李东阳在家中怀麓堂的西面小厅里,展画品味,感怀不已。他当时继徐溥之后刚刚继任华盖殿大学士,事业达到顶峰,又得追慕神品,畅快之余提起笔来在画的背面洋洋洒洒地写了一段千字的题跋。这就是他第二次在这卷名画上的题字。张著和李东阳的题跋,被誉为《清明上河图》最有名的三段题跋。而李东阳祖孙两代的题跋聚首,又因题跋而获此珍品的机缘经历,真可以说是《清明上河图》诸多故事的又一段奇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