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哪一位是虢国夫人

 海外寻瓷翁 2016-05-13
虢国夫人是唐代杨贵妃杨玉环的三姐。她的丈夫死得早,30多岁就成了寡妇。她生性高傲,风流娇艳,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女人。

大唐大宝四年(745),唐玄宗纳杨玉环人宫,封为贵妃,集后宫万般宠爱于一身,一时间杨家人个个“鸡犬升天”。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贵为宰相,她的三个姐姐也都被封了名号,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秦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同时也受到了唐玄宗的极度恩宠,经常召她人宫,并给予她可以随时入宫拜见的特权。这使得这位夫人更加不可一世,毫无顾忌。她每天都要和杨国忠一起入宫,豪华的仪仗队前呼后拥,侍女、护卫有100多人,招摇过市。杨国忠和虢国夫人骑着高头大马,并辔而行,还公然地一路上打情骂俏、肆无忌惮,一副目中无人、骄焰冲天的嚣张气势。当时的长安城人给她送了个“雄徼”的绰号,说她是长安第一豪放女。虢国夫人天生妩媚似狐狸,还偏偏爱做男人打扮,穿男人服装。据说别的女人入宫见皇上时,都浓妆艳抹,只有她不画妆,素面朝天就入宫面圣。

就因为虢围夫人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特别吸引了画家张萱的目光。

张萱是盛唐时期的一个宫廷老画家,长于人物画,特别善画贵族妇女,他的仕女人物画当时被评为天下第一。他的绘画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高的地位。他没有真迹留传下来,只有两幅北宋临摹的作品留传至今,也是国家瑰宝。这两幅画一幅是《捣练图》,一幅就是《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对虢国夫人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点很有艺术感觉,觉得她特别适合入画。就以她为主题,先后画了好几幅画,可惜的是,都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有这幅描绘她游春的画,还是后人的摹本。

这是一幅在绢上作的画,高51厘米,长148厘米,画的是虢国夫人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场景。画面没有衬托背景,只靠刻画了马和人物的情态来体现主题。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充分衬托出春天出外游玩的愉悦气息,被认为是这幅画尤其成功之处。另外这幅画的构图疏密有致,人物之间呼应相通,线条细劲圆活,色彩协调端凝,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雍容华丽的时代特征。全画分为了三段,前行的有三骑,中间行走的有二骑,后卫的有三骑,这些人物里面哪一个是虢国夫人呢?

在历代收藏和研究者当中,这成了人们争论探讨的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虢国夫人喜欢女扮男装,走在队列前面的两位男装贵人当中,应该有一位是她。她还有走马挥鞭、率先在前的个性,应该走在队伍的前列中。更多的人认为中间的两人中,有一人是虢国夫人,首先从构图上来看,这是视觉的焦点,她们处在最中心的位置,虢国夫人应该处在这样的主角地位。再有一点就是中间的这两个女人梳的是坠马髻,坠马髻是一种头发梳向一边的发型,发髻在一侧坠着,骑在马上会摇摇欲坠、迎风款摆,很有风致,是盛唐上流社会贵妇间流行的款式。只有中间行的两个梳此发型的妇人,才符合贵妇的身份。

人们还推断,中间行的两人中画面前方的那位是虢国夫人,后方的那位是她的姐妹。根据是著名书画鉴定权威杨仁恺先生曾经公开过一个小秘密,那就是他通过仔细审视,发现中间行前方的那个贵妇脸上没有涂脂抹粉,这与唐朝诗人笔下的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无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的作风正好吻合。

这幅画在当朝一直藏在宣和内府,由宫廷画院的高手来临摹。我国唐代以前的绘画真迹大部分都是靠高手临摹下来而传世的。那个时候,摹制古画的工作经非常发达,很多摹本可以乱真,它们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可以代表真品。但那时候摹制名人字画不是为了拿去变卖,牟取钱财,而只是为了学习和更好地保护作品,万一作品毁坏和流失,能有仿制品替代它的作用,不至于成为绝品。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上虞帖》等,都是靠摹本流传至今的。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原作也已经流失,摹本起到了代表真品的作用,世代流传。两宋的时候曾被权相贾似道收藏。后来金人入侵,流人了金内府。金章宗完颜璟在卷上题字,说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所临摹的。后世也有很多关于字画考据的著书也有同样的记录。

《虢国夫人游春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它也有一番跟随末代

皇帝溥仪几度辗转的经历。现在,我们都有机会可以欣赏到它,可以亲自去辨认一下,哪一位是风姿妙曼的虢国夫人。

唐代大画家韩混的惟一传世真迹——《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代画家韩榥的一幅传世名作。

唐代画家韩混曾经官至宰相,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政治家。但他却有一般的士大夫少有的平民思想,他的画都具有朴实的民间风格。

在一个清风拂面的春日,韩混带领随从来到野外踏青。一片田野上,韩混看到三五耕牛低头吃草,草儿青嫩茂盛,耕牛肥壮悠然,远处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柳条随风扭动着腰肢,几株桃花怒放使春天的色彩变得绚丽起来,好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图画。韩溪忙命随从取来画具,一幅幅耕牛图景跃然纸上。韩混回去后将速写作反复修改,一个多月过去了,他在一幅长卷上画出了状貌各异的五头牛,这就是著名的《五牛图》。

《五牛图》一问世,便得到大家的赞赏青睐。人们感叹画家的神来妙笔。五头牛翘首相望、体态雄健,或蹒跚漫步,悠然自得,或低首觅食,充满生趣。五头牛各具特征,互相呼应,仿佛五个壮实的小伙子,憨厚、忠实、纯朴、健美。有人认为,这幅作品绝不仅仅是单纯的

动物画,而是在画中有一种深刻的寓意。韩混以五头牛来比喻自己的兄弟五人,以牛的勤劳顺从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国家的感情。实乃以物寄情的典型佳作。


《五牛图》是韩混的代表作,牛也成为其绘画的主要题材。

次,友人论及绘画,说:“近来论画者谈及驴、牛和马,皆认为是常见之畜,最难状貌图形。”韩混却说广我认为自古至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看来韩混的农家情节更多地体现着自己对国家、对民生的寄寓与关怀。

《五牛图》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稀世珍宝,直到宋代始终为宫廷所收藏3据说宋徽宗曾在这幅画上留有题跋和印章,可惜被后人割掉:。宋高宗赵构对它更是偏爱有加,将它带在身边随自己一起南迁临安。到了元代,战乱中《五牛图》流离出宫成为赵伯昂的藏品。后又偶然转至元代书画人家赵孟頫手中。赵孟頫得到此画喜出望外,赞不绝口。他立即命家人焚香、研墨,一代书家提笔赞道神气磊落,稀世名笔。”赵孟頫曾在《五牛图》背面书写了三段题跋,以表赞叹钟爱之情。朱元璋灭元建明,明代大收藏鉴赏家项元汴幸得《五牛图》。传说项元汴每得前朝书画真迹,都要盖上自己的许多收藏印章,他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将自己收购书画的价值记在画幅和书卷末尾,以告知子孙后代要珍惜收藏。《五牛图》上同样盖有项元汴的收藏章,并有其书写的题跋。转眼到了大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搜集天下名品珍宝,《五牛图》终于又从民间重返宫阙,由清内府收藏。无论大清的皇帝怎么频繁更换,《五牛图》安稳泰然于深宫之中,百年未经周折。1900年,一声炮响惊扰了安居的五牛,一个拿着洋枪的外国人一脚踢开了西苑(中南海)春耦斋的大门。一双蛮横的手劫走了这幅名作,《五牛图》自此流失海外。

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一位寓居香港的中国著名画家花费巨资购藏了此画。1952年国家文物局又出重金从香港购回,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说《五牛图》在香港的拍卖会上,还有一段关于它的离奇的故事。

香港大酒店的拍卖会已接近尾声,几大买家都静候着今天重头戏《五牛图》的登场,这其中也有我们国家文物局派出的收购《五牛图》的工作人员。当遮盖着《五牛图》的帷幕缓缓拉开时,全场一片哗然,《五牛图》不翼而飞。

这起突发事件的真正原因,源于《五牛图》本身的秘密。解密的正是韩澡的两句诗“绿蜓若得飞点水,墨间青牛皆化龙”。盗画人依据其诗中隐意,将一杯清水缓缓倒在《五牛图上》。神奇的景象出现了,原来的五牛逐渐消失,取代它们的是五头更大的牛,如果说从前那幅是上品的话,这幅可算是极品之作了。

盗画者是韩澡的后人,只为弄清楚《五牛图》的千古秘密,一切明了后,他们将此幅绝世佳作悄悄放人了我们国家文物收购人员的箱子,以此种独特的方式将此画捐献给了国家。

《五牛图》本身没有作者款印,可画幅及尾纸上有赵盂頰、孙弘、项元汴、乾隆皇帝、金农等14家题跋。《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纸本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五牛图》是韩混

惟一留世的真迹,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件唐代绘画真迹之一,不论是艺

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堪称为国家级的文化瑰宝。

《五牛图》设色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北京故宫博

物院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