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陵考古清陵巡礼:三大陵区

 海外寻瓷翁 2016-05-13
(一)皇陵都临近京城

中国历朝历代皇陵都建在都城附近,如果都城迀移了,皇陵也要随着迀移。比如明朝最初的都城在南京,朱元璋的孝陵就建在了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明成祖朱棣迀都北京后,将他的长陵建在了北京北的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下,以后的明朝皇帝都将自己的陵建在了那里,从而出现了“明十三陵”。清朝入关前的皇陵都城在东北辽宁省,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都建在了沈阳市的郊外。清朝入关以后定都关内的北京,后代皇帝就将皇陵建在了北京东面的遵化和北京西面的易县。

为什么皇帝们总把皇陵建在京都附近呢?难道只有京城附近才有风水宝地吗?其实风水宝地哪儿都有,不单单京城附近有。历代帝王之所以将皇陵都建在京城附近,是因为:

第一,便于安葬。过去皇帝入葬,都要用人夫抬着棺椁。皇陵距京城近,路程短、用夫少、开支少,会减少许多的麻烦和经费。

第二,便于祭祀。皇陵每年有各种祭祀。以清朝为例,每年有四时大祭和帝后的忌辰大祭。皇帝或亲自前往,或派皇室成员前去祭祀。皇帝每年几乎都要亲自谒陵。皇陵建在京城附近,会为祭陵、谒陵提供许多方便。

第三,便于保卫。就全国范围来说,驻扎军队最多、军队最精锐的莫过于京都了,保卫京都的军事力量最强;而皇陵建在京城附近,不言而喻,保卫皇陵的军事力量也最强。皇陵本身也驻扎了大量军队,这样也便于指挥、调度。

有人认为将皇陵建在都城附近,有利于都城的保护。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二)三大陵区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如果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天命元年(1616)起算,清朝为296年;如果从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的崇德元年(1636)起算,清朝有276年;如果从清世祖福临入关,定都北京,从顺治元年(1644)起算,清朝有268年。

有清一代,共建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这29座陵寝三大陵区,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如果细分,关外三陵又可各自成为一区,即新宾县的永陵、沈阳东郊的福陵、北郊的昭陵,加上关内的东、西二陵,共为5处。

关外三陵:也称盛京三陵、清初三陵,埋葬的都是清朝入关前的皇帝和被追尊为皇帝的先祖。永陵内埋葬的4位皇帝都是被追尊的,生前根本未当过皇帝。这四位皇帝分别是肇祖原皇帝孟特穆、兴祖直皇帝福满、景祖翼皇帝觉昌安和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其中肇祖为衣冠冢。福陵内葬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虽然生前未正式建清称帝,但他戎马一生,建立了后金政权,称过汗。他是大清王朝的奠基者。因福陵位于沈阳市的东郊,当地人又将福陵称“东陵”。清太宗皇太极,继承太祖之余烈,建立了大清。他是清王朝的实际创建者。他的昭陵因位于沈阳市的北郊而被当地人称为“北陵”。在关外三陵中埋葬的皇帝、皇后中,只有皇太极是名实相符的皇帝,孝端文皇后是清朝第一位名副其实的生前当过皇后的皇后。

1644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统一了全国。清世祖福临成了清朝入关后君临全国的第一个皇帝。清朝入关后,很快就看中了曾被明朝预定为万年寿域的遵化昌瑞山一带,辟为清王朝在关内的第一处皇家陵园即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部。在清代,陵园总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自顺治十八年(1661)筹建孝陵,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慈禧陵全工告竣,历时247年。在此期间先后建起了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在陵园外还建了大量陪葬墓。从康熙二年(1663)首次葬入顺治帝起,到1935年敬懿、荣惠两位皇贵妃葬入惠陵妃园寝止,历时272年,共葬入5个皇帝、15个皇后、136个妃嫔、1个皇子,计157人。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布局最规整的古代皇家陵园。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第二处皇家陵园。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到1914年崇陵建成,历时185年,建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园寝3座、亲王园寝2座、阿哥园寝1座、公主园寝1座。葬入4个皇帝、9个皇后、57个妃嫔、2个亲王、6位皇子皇孙(总计)、2个公主,共80人。

如今,清朝皇陵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