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保定巷就是一条很简单的直巷,只是简单的东进西出或西进东出。可是,第一次“扫街”到保定巷,当脚步还在大坑沿街的时候,面对前、后保定巷竟不知道先从哪条“扫”起。 保定巷是开封所有街巷中地形较为复杂的街巷,拿不出任何一种熟悉的形物加以比照。其前、后两巷从东侧的大坑沿街看,就是两条等长笔直的平行线,可是当沿着任何一条巷走到西边尽头的时候,两巷却划着一个弧线相连在一起。这时,从整体看就是一个大写英文字母“U”。如果仅以此就作为保定巷的整个形象时,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前保定巷西口和后保定巷相连的对面,还有一段前保定巷的分支与省府前街相连。如果这时候再从整体看又恰是一个小写英文字母“u”。也就是说,在下端弧线的部分又多出那么一拐来。其实,这根本算不上保定巷全貌。因为,在后保定巷西侧北面还有两个与大厅门街相连的出口,如果再细化,两巷中间还有两道相连的更窄小的巷中巷。 保定前巷 保定巷不仅地形复杂多变,究其历史来讲,也是色彩纷呈,传闻不断。据可考资料讲,保定巷在宋代曾为御史衙署所在地,御史衙署是极其重要的官员办公场所,虽然不及开封府出名,但也绝不逊色多少。元代时,在此虽没有宋代衙署的繁华与繁忙,但它仍是官署所在地,称为“汴梁路官署”。说白了其实就是继承宋代的衙署而来。就其保定巷来历,传说众多。重要的说法有四种:一是相传明代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取得天下前曾在此居住,并和手下重要才臣商议准备把都城“定鼎”于开封。故人们将此街称为“保鼎街”,后来讹传为“保定街”。另一种传说这里曾是宋代大将狄青得宝处,故称宝定巷。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代该街有保定人居住,并建有祠堂,所以叫保定巷。最后一种说法是清代这里长时间驻有巡府卫兵,故叫保定巷。究其系何言说,众说纷纭。 保定后巷 根据笔者推测与多年“扫街”累积资料,该巷得名的重要原因应该是第一种的可能性较大,即朱元璋商议定都开封的“定鼎”之说。其原因有二:一是在保定巷的西隔壁,即现在商业大院的路东有一棵在开封尽人皆知的国槐即“朱抱槐”。此树距今已达800多年,其干如擎天之柱,冠如斗如虹,旺盛异常。前几年笔者与朋友相约前去探访,两个人手牵手居然没能抱得住。相传,朱元璋带兵打仗的时候,常常早起在此锻炼,其锻炼的唯一方法就是手抱此槐树进行力量撞击,大概也是他测试雄心、意志、体魄并战胜敌人的法宝吧。随着后来朱元璋取得天下大功告成,这棵他天天锻炼的槐树就被人们称为“朱抱槐”。而朱抱槐就在保定巷西隔壁。这和史料上说的朱元璋曾在保定巷居住完全相符。二是如果在保定巷南望,繁台之上的繁塔氤氲之气繁茂被朱元璋削去六层大概也能算作一个傍证。
当然,对于一个地名来说,其传说越多越好,因为传说越多,历史底蕴就越深厚,古老的时光在此浸润的时间也就越长。其实对保定巷来讲,这些传说只是证明其历史深厚的一个方面。寻访中得知,保定巷在近代还有更多内容。以后保定巷6号院为例,这是一幢现在仍保持基本完好的四合院,高大的门楼,庄重典雅,院内主屋坐南朝北,雕梁画栋,尤其是户牗上的雕花细腻传神,虽然为1935年建造,历近80余年,但其色泽仍光亮温润。从四合院整体布局看,它是以中为轴,左右对称,搭配均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是开封传统四合院的优秀代表之一。虽然两侧配房已不同程度翻新,但依旧能看出其朴实庄重的格局。根据史料记载,后保定巷6号曾经是中共在河南最早的地下交通站,中共地下工作者曾在此传递情报,与敌人悄悄地开展地下斗争。1924年12月下旬,李大钊由屈武陪同抵达开封,做河南督办胡景翼的工作,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在河南逐步形成。1925年元旦前后李大钊返回北京,酝酿创建河南及开封的党组织。李大钊派北京大学学生、共产党员杨晓初到开封进行地下工作,杨晓初公开身份是河南印花税处帮办,实际上他担任着党内交通工作的重任。杨晓初在后保定巷6号侯宅建立起交通站,为以后王若飞的到来,以及李大钊与王若飞、肖楚女的联系做了许多工作。杨晓初在《党在开封的早期活动》中回忆:“1925年,党派王若飞同志来开封组织豫陕区委,同来的还有肖楚女同志,其他同志记不得了,若飞同志在我处秘密居住……党当时给我的任务一是收转大钊同志处给若飞和楚女两同志的信件;二是找若飞和楚女接头的地方,先见我,然后我再引见;三是做些情报工作。”解放战争期间,这个院落还掩护过许多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
有时候,很多东西必须亲历才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价值,才能更进一步懂得它的用途,才能用心体会当时人们的眼光。在屡次寻访并了解保定巷的诸多故事后,笔者才知道,历史上许多事件在此发生基缘于此地的“三多”,即巷多、弯多、口多,随便一个转身,就是一个巷子。随便一迈腿,就是一个街口。它像一个迷宫,更像魔术师手中的一个道具,随时随地可以隐身,随时随地变化身份姿态。这就是保定巷,一个有着迷宫般的深厚历史的小巷。(供图:张宝林) (编辑:北海润龙) 感谢您的到来,让我们彼此相见 支持原创作品,尽享文化开封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