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鼠的故事

 圆角望 2016-05-13

曲奇(广州)·居游记

每次当别人提起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我总是想起16前第一次来北美旅行,自己亲历过的第一个文化冲突是:人家一推开家门就能看到松鼠,而我们没有。有松鼠,就意味着有足够的树木,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当然啦,后来我又发现在北美家门口有松鼠压根不算什么,有时一抬头还能看见一头鹿迈着悠闲的步子从窗前走过。

女儿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有一天,老师让每个孩子自己挑一种动物进行研究,并完成一本报告。女儿说她挑的是灰松鼠——说实话,这还是我第一次知道灰松鼠是松鼠中的一个正式类别,除此之外还有狐松鼠、红松鼠等等。

而这个研究报告的诞生过程,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文化冲撞。因为全班20多个孩子选择的动物都不同,所以老师是不会在课堂上讲授关于某种动物的知识的,只是发给每个孩子一本相关书籍,让他们自己去读。看完这本老师建议的书之后,孩子们就去学校图书馆自己找参考书。女儿把校图书馆所有关于灰松鼠的书全找出来了,而且都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那种感觉,完全是“努力成为灰松鼠研究小专家”的架势。

然后就是漫长的报告写作时期。这样类型的功课,是不会让孩子带回家做的,而是每周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让他们一步步地完成。如果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老师会进行个别辅导。反正也不赶时间,完全是一副“孩子你慢慢来”的鼓励氛围。

有一天我去学校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在孩子的课桌上看到了这本灰松鼠研究报告的成品。女儿完全是按照写一本书的结构来做的,虽然页数非常薄,封面、目录、章节文字、各种超萌的手绘插图等等一样不缺。这本报告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一个孩子在很用心地呈现“关于灰松鼠,我学到了什么”。不得不提的是,当时她才来美国半年,在这样一套教育体系的帮助下也能磕磕绊绊地用英文完成。而老师是不会给这样的作品打分的,因为每个作品凝聚了孩子的心血,都是他们独立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作的真实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件作品都很棒。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应邀观摩戏剧兴趣班的公开课。老师让孩子们以森林为主题设计一个静态的集体造型,每个人用自己的身体表现森林中的一个元素。我女儿摆出了一个很特别的造型,老师问:“你是什么?”她微笑着回答:“我是一只灰松鼠。”

那一刻,我几乎泪盈于睫——因为那些跟松鼠有关的记忆一幕幕如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掠过,更重要的是:我能了解孩子对于这个物种有特别情感的原因,因为她跟我一样经历了松鼠所带来的文化冲撞,而这种冲撞超越了松鼠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