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咖零距离第8 期】玉树临风胜潘安,才高八斗走四方-----口译界同声传译...

 garyhyz 2016-05-13

大咖零距离

Master

语言翻译大咖事迹和心路历程的独家专访!转载请公众号留言并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译联(zhongguoyilian)。



采访大咖


费杰(Jeffrey Fei) 


美籍顶尖双母语大师级同传 
资深同传培训师、实战培训 
活跃于中国高端同传市场,服务于一流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深谙国际商业文化,顶级高端奢侈品牌特邀培训专家 
诺丁汉大学翻译系CI/SI特约客座教授 




大咖经历


学历:

美国雷鸟商学院(全美国际贸易类研究生院前五名)国际管理硕士,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MBA 金融硕士,双语教育硕士,

复旦大学国际经济法学士

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同传/交传经历:

费杰(Jeffrey Fei)长期活跃于美国和亚洲商界,曾在世界500强公司任要职多年,有丰富的商业背景和经验,加上他深厚的双母语水准和中英文功底,使他成为市场上优秀的同传/交传翻译。


曾为过千余场重要会议担当同传/交传。在美国时就曾受美国农业部委托,为多个来访的中国代表团担任美方翻译。目前在中国是多个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高层,在高级别谈判,媒体新闻采访,新闻发布会中的指定御用同声翻译/交传翻译,合作客户包括中国银联,LVMHD 奢侈品公司,瑞士高级钟表协会,DFS 免税店,ABB,强生,百事可乐,加拿大顶级商学院 Ivey Business School,五粮液,杰克·丹尼,TED,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默克医药公司,保时捷,SAE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 CES 消费者电子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等。 曾经为全球最大仿制药公司 TEVA 的全球研发总裁担任一年贴身培训翻译。


翻译的行业及领域涉及汽车、金融财会、期货投资、银行税务、兼并收购、IT行业、云计算、游戏、医药医学、医疗设备、矿产、贵金属、电网电力、电气、企业管理、MBA/EMBA课程、供应链、物流、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房地产、奢侈品行业、国际组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间高层对话、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艺术、体育赛事、教育、城市规划、食品保健品、纺织服装、通讯电子、移动技术、快速消费品、市场调研、制造业、航空航天、船舶航运等。


为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担任挪威艺术展口译任务


商业经历:

美国PSP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南京

美国豪地(Huttig)建筑材料分销商(全美最大),运输物流总监,圣路易斯,美国

美国邦基(Bunge)公司(全美第三大粮食出口商),亚洲市场销售总监,圣路易斯,新加坡


采访对话


YL: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一位高富帅,男神级的资深同声传译费杰Jeffrey Fei 老师,这位老师眉如墨画,目如朗星,鼻若悬胆,长身玉立,可谓才貌双绝,那我们赶紧邀请这位玉树临风胜潘安,才高八斗走四方的 Jeffrey Fei。


费杰老师(Jeffrey Fei): 谢谢大家,感谢译联。

 

YL:费老师,见到您,让我想到了《诗经》里句子: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有匪君子,充耳璓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赞美的话咱不多说了。

 

您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是西方思维多一点还是东方思维多一点,据Gigi姐透露,您是幽默腹黑型,在切入正题之前能否给我们小伙伴们秀上一秀。


费杰老师 (Jeffrey Fei):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您问我的思维当中是东方思维多一点还是西方思维多一点,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和翻译紧密相连的。要做好一个好翻译,不光要理解语言,更要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文化就像是语言基础一样的,你只有把文化背景了解得清楚一点,你在文字的处理才能真正做到入木三分,出神入化地把它翻译出来,至于我自己来讲,我自己背景比较独特,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其实现在在中国也生活了好几年了,我自我感觉自己的适应力还是比较强的,在什么环境下,我的思维方式也会相应地调整。我觉得这恐怕也是我做翻译的时候能够感到得心应手的一个原因吧,我入角色比较快,也就是我在某种情况下可能转换得比较快一些。

 

我记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有一个教授,他就讲你不仅仅要 bilingual,而且还要尽量让自己做到 bicultural(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自由地往来于两个国家,更能在两种文化中做到如鱼得水。

 

当初他的话是这样讲的:

Only when you become bicultural, can you walk freely between two worlds. 

 

那时他的这番话给我印象非常深,所以在这方面对大家可以从中借鉴的一点,就是学语言的时候不要忘记文化背景,还要学习它的一些思维方式。



为联合国粮食安全会议担任同声翻译


YL:谢谢费老师,非常高兴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专访,您在翻译圈子里名气很大,曾服务于世界500强企业多年,为大型国际会议担任同传数百场,口译实战经验丰富,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上同声传译的道路的?我看您是美国雷鸟商学院国际管理硕士毕业,又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MBA 金融硕士,在跨行业转型走入同传职业过程中有什么心灵节点要和我们分享的?


费杰老师(Jeffrey Fei):好,第二个问题就是您提到我的背景,我先是在美国雷鸟商学院 Thunderbird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又有双语教育硕士和 MBA 硕士,以及在复旦拿过法学学士。那么从好处讲就是背景比较丰富,从坏处讲就是比较杂乱一些,这个跨行业的背景对于同传或者其他想学翻译的同学有什么感触要分享的呢,我自己的感触就是其实我到大陆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翻译的学生过度地把注意力放在翻译本身上面,其实我经常讲,作为一个职业翻译,你永远不是翻译空洞的东西,你是在翻译有内容的东西,所以有一个专业的背景对一个翻译来讲,其实是最大的优势,我自己经常想,如果我只是有一个 MTI,恐怕我进入翻译行业时,上手不会那么快。

 

我曾经记得当时在看 Steven Jobs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他就讲过他当时学校退学之后不知道要学什么,他就到了一个学院学了美术课,学习绘画设计各种漂亮的美术字,在当时也不知道后来会有什么用处,后来在他设计苹果时文字处理软件时就发明出各种字体, 他当初讲到这一点,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你生命中做的每一件事情恐怕都有它的原因,恐怕你现在不知道这些点以后怎么样把它们串起来,只要你能找到一样正确的事情,你就能把这些点串起来。我觉得从我个人方面来讲,我的背景看上去虽然比较杂,但对我进入翻译行业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背景,我终于能够找到一个行业能把所有过去的背景串起来,其实我这些过去的背景在中国和美国碰到猎头时他们很纠结,他们觉得我的职业路径不是很传统,但是现在看来变成了一个优势,所以对于一个有志做翻译行业的人,不要担心现在不是在读翻译专业或者没有去读一个证书,其实你如果把所学的专业搞透,再加强你的语言功底,那你在你的行业中比别人强很多,这就是你的竞争优势。


为首届亚洲高级钟表展担任同声传译


YL:谢谢您的分享。正所谓点连成线,涓汇成海,荫郁成林,不断赋予人生新鲜的视角和高度。做交传的时候,口译员要很快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这种两种语言转换思维的能力,可以怎样通过学习来加强呢?是不是有人天生就具备这方面的天赋,有的人经过训练后,虽然能力有所加强,但是还达不到做口译的要求?在做口译的时候经常遇到思路受阻、讲话断断续续的卡壳状态,也经常有听到中文反应不过来,无法迅速进行翻译的状况,是不是因为对目标语的运用还不够熟练的缘故?是不是要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来增强自己熟练运用目标语交流、思考的能力?


费杰老师(Jeffrey Fei):这个问题是牵涉面比较广的问题,首先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从外行来看,只是一个语言的转换,其实从翻译的专业的角度来看,其中发生很多事情。每个翻译看这个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我个人认为交传和同传要求相当不同的,有很多人认为交传要比同传低一个级别,认为先做交传再做同传,我个人认为交传与同传之间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然的进阶,其实做一个好的交传翻译和同传翻译要求都很高,而且所需技能也非常不同,有的翻译在做交传的时候表达有卡壳,不顺畅的状况,这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对于听众来说,我们在做翻译的时候恐怕他们看重的是你的 fluency (流利度),accuracy(准确度),expressiveness(表达力),delivery (遣词),accent(口音),英语的 tone 声调怎么样,作为一个交传的译员来讲,别人听到的不仅是你的声音还要看到你的形象。

 

所以我们都知道在做交传的时候站在台上要求更高,如果你不习惯在台上大庭广众之下做演讲就会怯场,一旦怯场对你的表现一定会有影响,所以我们在苏州上公开课的时候陈曌老师就讲到在蒙特雷大学里第一门课学的就是 public speaking 公众讲演的技巧。这一技巧对于交传翻译尤其重要,对于同传来说,对这一技能的要求相对要低些。在做同传的话我们坐在箱子里面,没人看到你的身体语言,连我们穿的衣服都不需要像在台上那样西装革履。至于说有的翻译会卡壳,不顺,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我认为同传和交传的技巧,我们可以用一个金字塔的结构来表述它。 作为一个合格的翻译,你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自然是你的语言能力,在具备了语言能力之后,你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然后,我们再来谈你的翻译技巧。有很多人常觉得翻译是个技术活,我就要学这个技巧,而我们最最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最基本的语言能力。大多数翻译卡壳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语言基础还没有达到同传和交传所需的水准,那么什么样的水准才是一个合格的好翻译所需要达到的呢,理想的状态是两种语言都能达到母语或接近母语水平 native or near native level. 

 

如果有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你的金字塔就可以打造得又高又稳。如果你的语言基础不够强大,你这个金字塔在稳定性和高度上都会有后患。 其实我看到很多有志学口译的同学绝大部分是都卡在了语言关上面。那么卡在语言关上面,你要怎么来训练呢?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翻译就像老前辈说的那样,要听明白,说清楚,到底是听不明白,还是说不清楚,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去分解问题,把问题具体化,不要冲上来就讲高强度的训练。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联系和强化。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你如果能非常精准地找到问题的所在,那么你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就有了。当你不知道是什么方案的时候,经常表明你不知道问题症结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觉得在高强度训练之前先要找到问题的症结。



为瑞典总领事 Viktoria Li 翻译,上海电视台采访


YL:口译员的中文功底同样要很好,那么应当如何“中西兼修”?口译过程中可能遇到诗词古文的翻译,平时应当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口译员是不是要注重国学方面的积累?


费杰老师(Jeffrey Fei):下面讲到中文功底的问题,我觉得你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做翻译很多人认为你的母语是中文,那么中文肯定没问题,其实当你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问题恰恰出现在你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母语是中文的人并不一定在中文的表达和把握上就一定精准。所以一个合格的翻译也应该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己的中文表达能力。

 

翻译时,有时会碰到喜欢引用古文,诗词的客户,这也是翻译会遇到的挑战之一。我们都看到电视上面我们中央的领导们讲话当中经常有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成语,翻译处理的都很好,但是一般来说中央领导的翻译都有稿子的,他们还有一点时间来处理,这还好一点。而在现实商业市场上很多情况下他不会给你稿子,所以在这个时候对你的个人素养和语言要求更加高。这时平常的积累,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一点我相信所有有经验翻译和老师都会同意我们在平日的积累的重要性。 这种积累是一种习惯,一种意识,不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了才要记。 我现在一直有一个习惯,我在看到任何新的东西,我本能的就会问自己这个用另一种语言怎么说。 只有当你有这种意识和习惯的时候,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一点一点地往前进步。

 

我做翻译做得时间越久,越觉得我的中文和英文都有很大改善的空间,这真的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行业。像我这种小时候有(可能现在还有)多动症的人,这是件好事。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工作,喜欢不断有新的东西来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也是所有希望能做翻译的人都必有的意识。你不能指望老师在课堂上几个小时把什么都教给你,老师能给你的是一个方法,怎么用,就要看你自己了,这就是为什么 MTI 专业每个班毕业出来的同学可以相差很远,天分固然有关系,自身的努力也是绝不可少的。有的人就是善于随时随地抓住学习的机会。一步一步地比别人走的更远一些,视野也比别人更高一些。



与译联发起人老曹会面


YL:刘思达博导阿伯特(Andrew Abbott)教授说:“做学问需要五样东西:马力(horsepower), 想象力(imagination)、做事情的意志(will to do things or willpower)、 纪律(discipline)、忍耐(perseverance),您认为对将来做同声传译的伙伴们应具备哪些素质?


费杰老师(Jeffrey Fei):我觉得不管你用哪种方法来陈述,你提到的这些素质都是必须的,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个 horsepower。我觉得马力不但指你的业务能力很强,而且身体的体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行业当中,一般是在四十出头的时候你的业务能力开始达到巅峰,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经验,专业,阅历,包括你人生的阅历都和 20 岁时的你,是不可同日可语的,这时候作为一个译员综合素质是最高的,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多人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鼓励大家,不管是你是否学翻译,都要知道这一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做任何事情没有身体就没有一切,而锻炼这个文化在中国现在才慢慢兴起,太多年轻人太过专注提高自己的成绩,而忽视了打造自己的身体。中国有句话叫路遥知马力,马力是要看你的后劲的。希望大家的身体都能够练得棒棒的。


至于 discipline,也就是自律,和 perseverance 坚持不懈,对于一个想做翻译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什么呢?翻译和其他行业有相近的地方,也就是在台上或在箱子里面那几个小时,但你不知道那几个小时背后要付出十倍,上百倍的努力,而在你努力的时候完全没有风光,完全没有看到别人的羡慕,你在付出是非常枯燥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纪律,自律心,必须要有忍耐力。即使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做翻译并不是职业比别人高人一等,而是要求非常独特,它的要求非常的多,要达到所有的这些要求,就要对自己有所约束,有所自律,因为我们只有这么多的时间做这么多的事情,必须要有所取舍。你要做同传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别人在玩游戏的时候,在享受的时候,你却要看一些资料,要拓展自己的视野。




YL:非常感谢费老师的高见,同声传译说穿了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听清楚,说明白。平时我们是Passive Listening,就是能听懂意思就可以了。但是口译的时候的听力,业界叫做critical listening,你得在听的时候,不仅要听懂字词意思,还要能够时时把握住三个问题: 


1.What 讲者到底在说什么

2.How 讲者是怎么说这件事情的

3.Next 接下来讲者会说些什么。

 

请问费老师能有什么建议给小伙伴如何夯实这两个能力?


费杰老师(Jeffrey Fei):前面已经很清晰地表述出了翻译的精髓是什么。我们就是听清楚,说明白,这六个字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我们要有听明白中英文的能力,这个能力不光是听明白字面上的意义,还要抓住字里行间隐意和背后的含义,还要理解出来。我们的行业泰斗林超论博士曾说过,他翻译的时候,不仅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更要弄清楚各种隐喻,暗指的内容。这个层次的理解就要回到我们前面讲的那个不光要理解语言,专业还要理解文化背景,以及译员服务对象的目标等等。这个对一个译员的综合素质还是很高的。你提到 passive listening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像我在给学生上课培养他们的时候经常举的例子,学语言的时候经常是把重点放在单词上面,也就是我们理解语言的最小单位词,而我个人认为,在沟通的时候你理解一个人最基本的单位是词组或句子。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学生在做听力练习的时候经常是说听力非常难,因为当中有几个词没听出来,被打乱了节奏,然后就跟不上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passive listening,也就是一个字一个字被动地听。我们在母语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技巧,会处理这类问题。比如当你在打手机电话的时候,你不会因为信号不佳,没听懂几个字就说我没有办法听下去了,你会用一系列的技巧如猜测,过往的知识,推理方法来处理,试图补上缺失的信息,这就是 active listening 的一种技能。我们应该学会将使用母语的这类技能转移到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去。 

 



YL:做好口译员有两部分:background knowledge+interpreting skills,对于练习口译skills 的方式 比如 无笔记复述训练,公共演讲训练,Links 训练,笔记训练(速记)等 费老师有什么详细而又有针对性的建设意见呢?有没有推荐的教材?比如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一套速记符号系统?


费杰老师(Jeffrey Fei):我前面特别注重讲了背景知识,讲到interpreting skills,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翻译的话,就必须要构建一个金字塔一样的知识结构,最底端是你的 language,然后是background knowledge,再上面才是你的skills。 在你把金字塔最底层的基础打好后,可以花时间练习各种技巧,什么事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practice makes perfect。你也提到了复述,公共演讲技能等方方面面的技能,包括交传的笔记。所有这些,在我看来其实都没有捷径,尤其是 note taking。Note taking 是做一个好交传最最最基本的基本功,我在这方面做得一般,因为我做同传比较多一些,但我可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我同传搭档夏倩老师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就叫《口译实务-交替传译篇》,是夏倩老师写的,夏老师是口译界的老前辈,在学术上从师林超伦博士等高手,造诣也比较深,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可读性非常强。其中就有大量海量的有关 note taking 的信息。学习 note taking,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你光看别人的笔记没有用,你必须通过动手的方法,把别人的东西真正变成你自己的技能,这才是最重要的。


YL:做一名同声传译,听力永远是最最最最重要的,训练自己的听力达到口译员的标准,听写是最最有效的,也是个枯燥的过程,每天大概要花多久的时间练习,才能达到像您这样的口译水平?


费杰老师(Jeffrey Fei):这个问题是大家经常问的问题,有很多同学问我问题说:你觉得我每天听多长时间才可以,我觉得很多东西可以量化,但有些东西量化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问题就是这样,有很多人说我到底要听多长时间才可以达到母语水准,我可以这样问你,你从小学中文的时候你听了多久才听到了母语水准?我觉得有点像成人来学英文,不要认为我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时间,我每天都做到了这个时间就能够达到目的,这个本身就变成了 Passive listening 了。已经变成了一个被动在听,好像是为了听而听。所以我的回答是,whatever it takes。

 

这里可以介绍一个窍门。在教学生学习英文阅读时,我会问你到底是 learn to read,还是 read to learn。我们可以把这一问题用到听力训练上来。我们如果把听力练习变成获取信息的渠道,慢慢地,听力就不会显得如此痛苦和枯燥。你可以挑选一些你喜欢的领域,新闻也好,纪录片也好,专访也好,你都可以听啊。这样的话,你不仅仅是在听语言,你还在通过听力练习,获取知识。IT行业中做数据的人都知道garbage in, garbage out 的道理,语言学习中听和读都是input,说和写是output。输入和输出两个技能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海量的高质量的输入,才能够日后有高质量的输出。所以听一些高质量的东西才能慢慢的提升。听力真的是没有捷径可以走,有的人觉得我听了那么长时间怎么还没有进步啊,听力你要绝对去适应它,他的特点就是从量变到质变;而很多人都希望听了三天就有质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YL:最后,费老师,同传是非常耗费脑力和体力的,您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身体均衡,听说您也在健身。您有没有同传趣事愿意和我们分享?


费杰老师(Jeffrey Fei):健身的问题其实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其实就是这个 horsepower。我就着重地讲一下健身,因为我越来越觉得一个强壮的身体是作为一个译员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你想在这个行业里面一直做下去的话,一个好的身体更是你的前提条件。那么锻炼的话不是一定要怎么样,我个人的话很简单,差不多有时间我就去健身房做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大约 45 分钟左右,如果有时间,再会游泳,一般可以游到800到1000米左右吧。我觉得个人的情形不同,只要能锻炼就可以。但是锻炼身体的人和译员是有共性的。


共性是什么呢?曾经有一个和我们一起锻炼的人开玩笑说:我们能坚持长期锻炼的人多少有些强迫症,就是做一件事情不愿意轻易放弃。做翻译也是一样,前期的投入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你在投入的时候基本看不到什么回报。为什么有的人到最后能做成翻译的不多,因为很多人在没有看到曙光的时候,就在漫漫长夜中放弃了,所以没能走到最后。所以锻炼也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和毅力的时候。这也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译员必须有的素质,包括你的 discipline 和 perseverance。你要有毅力坚持下去。其实我们很多人不去锻炼身体,都会说什么:没有时间,我太累了,这和你回家去做练习和练听力是一样道理。啊,我太累了,我的事情很多,我都有这样那样的事情不能去做。那么在健身房能够坚持下来的人,跟在翻译路上能坚持下来的人就是有这样的共性:坚持不懈。所以我觉得想要做一个好的翻译,先要培养自己坚韧不拔,不轻易放弃的性格,去健身吧!这也是培养自己好习惯的方法,不管你做不做翻译,健身都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YL:俗话说得好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费老师的精彩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