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谈”音响设计师 文 | 乐 迪 时下流行“约谈”一词,去年我约谈了3位音响设计师。我买了他们设计的产品,有点不满意。不满意,作为消费者应该约谈厂商灵魂人物,因为这也是犯事儿了。 第一次约谈的是北京产某品牌数字转盘,它的目录编码最大容量是2000首歌(曲子),超过这个数,即使储存卡里有,目录也不能显示。这个要命的限制,无论是厂方广告还是说明书,都没有涉及。经过销售商的引见,我顺利约到设计师张先生通电话。我说你的机器支持最大容量为128G的SD卡,无损压缩格式差不多就是万把首歌,可目录仅显示两千首,剩下的大头我到哪里去找?张先生很惊讶地在那头说:“有那么多歌吗?我觉得一个人家里有两千首歌算天文数字啦。”这位音响设计师显然是不怎么听歌的,我告诉他,光2015年国内创作并流传开的民谣就超过了2000首,在网易音乐上能听到的中外歌曲大约是30万首。张先生无语很久,表示自己原先不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一定改进,挂电话前说了句:“其实我是搞电脑的,音乐方面确实不太懂。”我不好意思出口的是,没有音乐常识还来设计音响,也太不靠谱了吧。 第二次约谈的也是数字转盘,这回是广州出品的了。这个机器有个画蛇添足的程序,就是每个曲子的开头2-3秒都是“渐响”效果,拿来听古典音乐就坏了,所有曲子的开头都被弄成了由轻到响的渐变过程。各位爱乐者试想,如果帕格尼尼第一小协开头那下震撼给闷住了,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开始的强拍部分被压低了晃晃悠悠出来,这会是啥效果?简直就是在改写大师的经典篇章啊。 找到设计师约谈费了周章,因为这是广州厂方邀请香港一位“大咖”设计的。绕了一圈,最后我们在微信上约谈了。大咖很固执,因为他“落足心机”想出的这个点子据说“市场反应”很好。他居高临下地要我把提到的这些曲子发给他,“各人的判断和欣赏趣味会不一样”。一周后大咖回复的伊妹儿只有几行字:“阁下提出的很好,但大多数内陆人喜欢这个设计。你发来的曲子我听过了,好像别人都是不听这类的,不能就改设计。如果阁下能跟着我的机器来听现代音乐,肯定不会错的。”什么叫“七里传到八里”,这就是。我把这个邮件转给了厂方,广州的老总当天就回复了:“我们下一个产品不会这样搞了,现有产品的固件尽快在网上升级,去掉这个东西。设计师我们会换。”
第三次约谈在上海虹桥的一个大厦里,是面对面约谈,关于一部电子管放大器。这部机器的乌龙是有2个管子点亮了却基本没有作用,是虚假摆设。设计师很尴尬,说是为了好看,“很土豪”,港台那边就喜欢这样,当然会费电也费钱的,是“走市场的事”,希望我不要认真。 泥沙俱下的音响市场上,超过八成的音响设计师是不懂音乐的,这就是现实情况。约谈不是维权,也不要求退货,只是表达消费者的不满,对厂方做些提醒。反过来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关于技术和艺术也是一种学习和考试,没有实打实的逻辑过程,约谈中对方就不可能服软,那一口七绕八扯的莫须有术语就能把你轰死。
最近大概是市场不好了,音响骗子多起来了,就在过去的两周时间里,数位好友给我看了不少“新产品”。比如有人模仿英国宝华的导管式谐振腔专利技术,自称发明了全新的奇怪的喇叭箱,如何如何世界第一,即将风靡全球。更荒唐的是有人把一块木头雕个洞,称把手机放进去,会听到世界上最完美最自然的音乐,自称是本世纪最大的音响技术发明,理由是“不插电,最自然”······这些音响巫术,约谈是不成了,直接告到工商局去才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