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我们都知道,在宝宝上学之前,教育也不可缺少。可是,这时候教育的「度」如何把握呢?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教育有些「过度」?建鸿老师这篇文章为你解惑。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叫早教过度? 0-6岁宝宝的教育,应该教什么?
首先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早教」是指针对0-6岁宝宝的教育,而非特指上专门的早教课程。 也许有些人理解的「过度早教」,是类似于「揠苗助长」型的,急于求成,希望「助长」却适得其反,「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揠苗助长的过度很直观,但在幼儿教育中如何来评估是否过度呢? 依据幼儿教育的著名研究者丽莲.凯茨的看法,幼儿教育教给孩子4方面:知识、技能、意向和情感。
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这四方面都得到增长(或至少某些方面没有损害),那么就不是过度早教,反而是很适宜的。 (莉莲·凯茨)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 (Bruner.1960) 。因此,早期教育教还是不教,不是问题,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问题。 0-6岁宝宝的教育,怎么教?
举个例子来说,如何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3岁多的孩子「认识三角形」: 看绘本:可以让孩子边看图边读绘本《好饿的小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对各种形状感兴趣。 在身边寻找:让孩子带上「三角形」眼镜去发现自然界里的三角形物体(也许孩子们会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三角形!) 这一点特别有意义,国内孩子学的很多学科知识往往和现实生活脱节,孩子们不知道「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动手拼一拼:可以让孩子试一试,用许多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其他的形状和物体吗? 也许有些孩子用三角形拼出了一棵树的样子。 老师还可以让孩子们排队站成一个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的课可以做得很丰富甚至相当深入。 对0-6岁宝宝,什么样的教育会「过度」?
学前教育提倡整合课程,即把各学科有机整合在课程中,而非像中小学那样的分科教学。 在上面的「认识三角形」的课程中,孩子在听故事、观察环境、拼图等活动中丰富了对三角形的体验和理解,在认识和探索三角形中又感到新鲜有趣,对孩子「知识、技能、意向和情感」四方面都有正向的促进。这样适宜孩子的早期教育自然没有过度之说。 但如果老师只是拿了张形状的挂图要求小班的孩子在课上记住这是三角形,这是四方形,这是梯形,这是六边形……让孩子反复记忆,记错了甚至还批评孩子……这样的早期教育也许短期内看似增加了孩子一些知识,但这往往是以损害孩子的「意向和情感」作为代价的(孩子以后也许就讨厌几何学科了)。 而正如莉莲·凯茨所说,如果因为过早地教孩子知识而损伤了孩子的意向和情感,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因为意向和情感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影响更为长远。这大概就是「揠苗助长」式的过度早教。 简而言之,学前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新的研究发现和教育实践层出不穷,需要老师们开拓视野,多方面学习和实践才能比较好把握。 老师或家长若采用方法得当、适宜孩子认识能力、能引发孩子兴趣的早期教育十分有益,也无所谓「过度早教」;但如果用揠苗助长式的「过度早教」,也许孩子的确更早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对孩子成长影响更为长远的意向和情感却被损害了,这是「过度早教」吗?也许只能算是视野狭窄、无知者无畏的早教,长远来看,「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