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十二铺之北砂山

 过雨璇空湿 2016-05-13

海上十二铺之北砂山

 

   宋朝时期,来自日本、高丽的海盗对我东南边防构成了严重威胁。南宋宝祐六年(1258),为及时了解和传递军情,庆元知府兼沿海制置使吴潜在宁波沿海地区设置海上十二铺。

   据《开庆四明续志》记载:“宝祐六年秋九月,准枢密院劄子《勘会边声日急贼谋窥伺海道意向叵测》……遂专委官同统制按视险要,均布地界,置立烽燧,分为三路,皆发轫于招宝山,其在海洋者,自招宝山至海道壁下山共十二铺……。”

   十二铺的具体分布,依次为“自定海水军招宝山至烈港山,自烈港山至五屿山,自五屿山至宜山,自宜山至三姑山,自三姑山至下干山,自下干山至徐公山,自徐公山至鸡鸣山,自鸡鸣山至北砂山,自北砂山至络华山,自络华山至石衕山,自石衕山至壁下山,此大海洋之中十二铺也。”

   十二铺所属的山岛涉及今嵊泗海域的有八座,分别为三姑山、下干山、徐公山、鸡鸣山、北砂山、络华山、石衕山、壁下山,根据一些文史学者的考证,三姑山即今大洋山、下干山即薄刀嘴山、鸡鸣山即金鸡山、石衕山即花鸟山、络华山即绿华山,其余徐公山、壁下山则古今同名。

   唯独对于北砂山却众说纷纭,如定海学者孙和军在《壁下岛:划翔于东海之东的魅影》一文中,认为北砂山即今黄龙岛。嵊泗当地学者郭振民在关于海上十二铺的文章中,似乎疏漏而未提及。而浙江文物网署名贝逸文的文章,则用了“疑为北鼎星岛”的说法。

   北砂山一名在志书中出现的时间较早,远在宋乾道(1165-1173)年间的《四明图经》中已有记载,而且和黄隆山列同一条目之下。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北砂属于蓬莱乡下辖的六十九岙之一。

   而在明清舟山当地的志书中并未出现,究其原因,当为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迁返嵊泗居民回内陆居住,数百年岁月延宕,导致嵊泗地名传承出现了断层。

   北砂山做为衔接鸡鸣山(金鸡山)和络华山(绿华山)的承接点,在地理位置上和上述两岛相距不远。

  《开庆四明续志》对这三座相关岛屿有如下记载:“鸡鸣山至北砂山一铺,鸡鸣山有人烟,直东取北砂山隔一港,烟旗火号皆可相应。”“北砂山至洛华山一铺,北砂山有人烟,直北取洛华山,约一潮可到,傍近别无以次山屿,若天气清明,烟旗火号皆仅相应,或遇海气冥濛雾露遮蔽风雨晦暝皆难相应。”

   根据上述两条史料,可以得出北砂山的大致方位,即鸡鸣山的正东,中间只隔一港,平时施放信号都可看到。北砂山的正北是洛华山,这段海路中没有其它岛屿,距离相对较远,施放信号只能在晴朗天气才能看到。

   三座岛屿以北砂山为连接点,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连接鸡鸣山的那条边稍短,连接洛华山的边稍长。打开嵊泗的海图,比较符合上述条件的是今五龙乡的北部区域,具体地点以会城岙可能性最大。因旧时的会城、朝阳一带盛产砂子,而且现在还留有沙山的地名,很可能就是北砂山的另称。

   鸡鸣山到会城岙的直线距离不超十公里,在一般的天气条件下,两山都清晰可见,而两山一侧的青沙、菜园、五龙围聚成一个巨大的港湾,也符合中间“隔一港”的说法。

   再看会城岙到洛华山一线,相距约二十公里,距离明显要长了很多,中间也没有其它岛屿的存在,天气晴朗倒还隐约可见,一旦天气状况有变,那真的“皆难相应”了。

综合这些描述,可以认定,现在的会城岙即海上十二铺中的北砂山。

   而北鼎星岛或黄龙岛的说法,都有它明显不成立的硬伤。北鼎星岛在鸡鸣山的西侧,不符合“直东取北砂山”的说法,而且北鼎星岛距离洛华山更加遥远,古代军事人员不可能傻到舍近求远吧。

  而黄龙岛和鸡鸣山之间隔着泗礁山的东部区域即五龙地区,按照《开庆四明续志》的说法,那不是“隔一港”了,而是隔两港了。而且黄龙岛的地名演变过程一直未出现断裂,在宋元明清的志书中均有记载,也没有和北砂山相关联的地名,所以可以排除北砂山是黄龙岛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