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元时期钱币鉴定

 海外寻瓷翁 2016-05-14
宋代是我国古代金属铸币铸造和使用非常发达的时期。两宋300年间16个皇帝,差不多每改一个年号,就要铸一次钱,另有6种非年号钱。这些钱以小平及折二钱为主,间或行用大钱,其轮廓、大小都有一定标准。宋钱版别特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

普通宋钱因流传至今数量较多,故无人作伪,只有少数钱币,如“临安-府钱牌”、“阜昌钱”等伪品较多。其中“钱牌”、“阜昌钱”伪品大多取真钱翻砂,故很难鉴别。“临安府钱牌”的赝品几能乱真,但其锈色或包浆与真品不一致。另外,个别字文走形。“阜昌钱”赝品折三型比较多见,与真品相当接近,但仔细审辨,真品的书体飘逸流丽,伪品字体较为肥粗、呆板,尤其“元”字和真品差异特别明显。

与宋同时期还有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西夏。这些政权所铸的钱币往往伪品极多,因此,对于民间流传品要采取怀疑的态度,仔细鉴别。

元代在建国之初都实行纸币政策,一度停止铸钱,其后虽恢复开铸,但铸量不多。有些年号甚至未正式铸钱,如“皇庆”、“至治”、“泰定”、“至顺”、“元统”等,至今发现的这类年号

小钱基本上都是一些供养钱。这类钱也有伪品,凡真的供养钱大多铜色金黄,文字浅平,笔划圆浑,书体虽不佳,但出于自然;伪品文字较真品端正,但笔划僵硬,无自然气韵。

元末的“至正之宝”有多种,常有错范,如“至正权钞”形制大,错范亦较多,这是由于铸工不精,上下范未对准,造成背面钱文常含糊不清,但这些错范真品笔划自然;伪造者用真品错范币翻铸,往往使伪品更加字迹不清,背文常模糊得无法辨认,有些清楚的字迹也失去生气。

元末农民起义军政权也铸有多种钱币,如徐寿辉的“天启通宝”、韩林儿的“龙凤通宝”、张士诚的“天佑通宝”等,这些钱都有仿铸的伪品。伪钱大部分采用真钱翻铸,和真钱相差无几,仅钱形较小及钱文较模糊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