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军(南城) 我的家乡南城,地处江西东部武夷山脉的丘陵地带,历史文化久远,县治的设立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因在豫章之南而得名,明清曾是建昌府治。南城山清水秀,又为水陆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富庶一方的鱼米之乡。古籍称仙人居处为洞天福地,据载神州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洞天福地双兼,唯有麻姑山”,这是南城人的骄傲。 麻姑山位列洞天第二十八,福地第十,古称丹霞山,并不高峻,主峰王仙峰海拔才1176米。然而唐代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女仙麻姑貌若十八,却已三见沧海变桑田,她经历了多少岁月春秋谁都说不清。麻姑用山泉灵芝酿制美酒,进献于瑶台王母寿宴,由是有了“麻姑献寿”的民俗传说。麻姑和南极仙翁,是历朝历代为老者祝寿的吉祥喜庆仙人。 麻姑三姐妹都在南城修行,麻姑、丛姑和毕姑,三山分列盱江两岸,鼎足而立。南城的风物地产都沾染了仙气,麻姑替南城地方代言自然天成,有麻姑酒、麻姑茶、麻姑米、麻姑粉之类,一听“麻姑”二字,就知产自南城。小时候,学校每年组织春游,都要上麻姑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那是孩提时最开心的事。漫山遍野盛开的红杜鹃、晶莹洁白香气四溢的山栀花,飞泉直泻的溪流瀑布,还有那些古建石刻,神话传说,红色记忆,将这南国的青山绿水美艳神奇,深深地固化在我脑海深处。 自去年起,我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同事,双休日结伴京郊户外山行,作文赋诗记其事,唤作“麻山醉水”,享受生活。此次休假回乡,定要再游仙山,而前次登临拜谒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这些年来,家乡发展,日新月异,交通建设更有了质的飞跃,济广(济南-广州),京福(北京-福州)两条高速公路,向莆(向塘-莆田)铁路分别纵贯县境。县城扩大了好几倍,去麻姑山半道的骆坪、庙前等村庄,现在都纳入城区了。麻姑山脚下的黄家围村,一贯的说法距县城8里,如今是7路公交线的终点站,快称得上城乡接合部了。我骑了辆自行车,午后在时有时无的霏霏秋雨中,从城北的宏鑫出发。从前的道路经验已不管用,就照着西南方位的“里山”前行,七绕八拐,没多久就到了黄家围,再向前就是登山公路了。我将自行车放在山下的森警服务站,走传统的步道登山 当日的麻姑山完全笼罩在云雨雾霭中,烟雨朦胧,飘忽不定,葱茏翠绿的山峦若隐若现,增添了仙境的几分神秘,时不时闻及的桂花天香,沁人心脾。 山道起始于萋草丛生的台阶石道,道口竖立一块一米来高的红砂岩石碑,“麻姑山”三个隶书大字,漆色灰绿,端庄厚重。我拾阶而上,三五十米之外,松柏绿树掩映着一座石牌坊,幽古雅致,正反面分别题写“秀出东南”和“洞天福地”。牌坊过后是段破碎山石的爬升路,雨天路滑,小心通过。接下来是那惬意的林荫山道,道路平缓迂曲,道旁是高大的松杉林木,和记忆中既遮阴又透亮、幽深秀丽的印象完全吻合,步行其间仿佛回到了从前,这样的感觉一直保持到山道和公路相会处。公路为水泥路面,向上盘桓几个曲折后,就到了垂玉亭(因征夫游人常在此歇脚避雨,又叫半山亭),这是当年进行红色传统教育的场所之一。亭前的那株大喜树依旧枝繁叶茂,昂首云天。 垂玉亭南面深壑中,溪流翻滚,涛声喧闹。亭左一条两米宽的石铺阶道,沿山涧崖壁迂曲下行,直达谷底,一水泥短桥横跨溪流后,又在溪流南岸的山崖上蜿蜒。这溪涧旁的便道,我头一回发觉,格外新奇。溪流顺着陡峭的山岩,欢畅下泻,喧哗作响,恰似孩童嬉闹;或澎湃激越,翻卷起阵阵白雪,吼声震耳,一如将士出征;或漫坡缓流,淙淙吟唱,类同老妪唠叨。时而合流,化作静水深潭,回流转圜;时而分泄,冲波逆折,奔腾激荡,状同梨花素练。横斜舒卷,千姿百态,变化万端,不可穷尽。 一路观赏溪水的恣意宣泄,领略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令我如痴如醉,不知不觉来到仙山最引人入胜的悬瀑下方。一座小桥又将我引回溪右,攀上数层岩台,上面谷沟开阔许多。迎面矗立三五十米高的陡直山崖,气势逼人。充沛的溪流自崖顶从天而泻,受山石阻碍,化作两条银龙,直扑崖下深潭。恰似白雪飘洒,又如薄雾升腾,发出震耳欲聋的雷鸣涛声,挟带阵阵寒凉水汽,弥漫山谷。飞瀑下的高崖右侧有“玉练双飞”明代题刻,苍劲古朴。这无限风光是麻姑山的地标性景致,前人有诗赞曰:“四壁流云泻银河,双虬挽手下遥天。”潭旁的巨石刻有“高山流水”,个个字大如斗,遒劲有力。 坐在近旁的观瀑亭,我仔细端详那飞湍直下的激流降落过程。初始从崖顶坠落时,还是浑不可分的璞玉,然后是成团成簇的翡翠,渐渐拉开成素练,素练变细成线,线又维持不住,断裂成晶莹的珍珠,珍珠再碎裂成洁白的琼屑粉雪,飞速地喷洒在山崖下。两三秒的时光,造化出如幻境般的奇妙。当视线从凝视状态撤离时,身体随山崖飞升的瞬间神异错觉,直让人飘然欲仙了。我很享受如此体验,就呆坐亭中,一遍又一遍地观赏悬瀑的急坠,呼吸着潮润清新的空气,任由飞沫水屑飘洒在身上。身心进入物我两忘的禅境,时空仿佛凝停,浑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李白诗意。 玉练双飞上游的山涧,极其狭隘,宽仅数米,涧壁植被茂盛,密不透风,只闻流响,难见溪岸,高深莫测。一座小巧玲珑的砖石廊桥横跨深涧,这座建于清末年间的龙门桥,桥亭合璧,拱门瓦檐,南北腰墙各开一窗,东西门额分别书写“龙门胜迹”和“丹霞洞天”,左右均配以长句门联,绝对的古色古香。龙门桥下不远处,有神功泉,泉水甘洌,据传还可预测气候旱润。清泉从岩缝中沁入浅浅的石盂,刚能入勺,却舀之不干。泉旁石壁有明代御史邵梅墩的“一勺之多”题刻。以往总以为是句写实的大白话,后来才晓语出《中庸》,文哲渊源非常深远。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一勺水,当然不起眼,可蓄积扩展,那就是江河湖海,蛟龙鱼鳖尽可生长其间,成为人们的财富之源。添此“多”字,“一勺水”神韵顿生,意味无穷。而另一经典话语“一瓢水”却是力求其少。《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是啊,身外之物,人若够用即止,不起贪念,那灵魂不仅高洁,更是大自在。我非常敬佩宋代大文豪苏轼内心世界之大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其清廉自奉是何等境界。唯有此胸怀,山间清风,江上明月,所有世间万物,才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成为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心灵宝藏和精神财富。 山溪的上源为烟波迷离的双龙湖,是1992年全县集资修建麻姑山景区的工程之一。风波不兴,水平如镜。千年前同样涉足麻姑山的唐代白居易,其诗句有云:“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记叙魏晋名士风流逸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也有水性喻人的精辟论述:“夫以水性沉柔,入隘奔激。方之人情,固知迫隘之地,无得保其夷粹。”怡情山水体悟人生,正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微言大义。 两度踏足麻姑山、流连徜徉南城多日的明代徐霞客,对洞天福地的青山绿水颇多点赞,其中麻姑山以水胜的论述最为著名。他惋惜玉练双飞“悬坠止二百尺,不能与雁宕、匡庐争胜”。我以为恰是这二百尺高度,才能全过程地清晰细睹那飞流坠玉之曼妙,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麻姑山三十六峰,方圆数十里,好山好水多得去了,山中还有良田美舍,碧涛庵、仙都观、为纪念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麻姑仙坛记》而建的鲁公碑亭和书法长廊,都值得一游。然而此次饱览麻姑山的山水之美,我已知足,要做的就是兴尽而返了。临了以刘禹锡赞美麻姑山的诗篇结束吧:“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