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讲座】古琴进校园·名师面对面 | 吴钊:非遗视角下的古琴艺术

 天青青水蓝蓝我 2016-05-14
文化部“古琴进校园·名师面对面” 
吴钊:非遗视角下的古琴艺术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等多部门牵头主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2016年古琴进校园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第七站,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方积极联系到我校国学院和凤鸣琴社学生社团,共同邀请古琴名家吴钊先生,与大家分享他的艺术人生。

恰逢北京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谨以此向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古琴艺术与中医致敬!
吴钊先生主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古琴艺术”
吴钊先生
谈古琴传承
中国琴乐的审美传统向来以清静为贵。若以唐为界,其总倾向是:从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转变。
 
若结合演奏技法的变化来说,唐和唐以前多繁声促节的右手套头指法,讲究的是早期《广陵散》等曲体现的气势、力度和节奏;中唐开始,特别是宋以后,右手套头指法开始分解为声少节缓的单声指法;以吟猱撞逗为代表的左手指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就是后期《潇湘水云》《汉宫秋月》《忆故人》等曲体现的对意境、情趣与韵味的追求。
 
这种转变的产生,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中除传统的儒道思想外,中唐兴起的佛家禅宗思想起了关键作用。

传统古琴如何正确传承,自古以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早在流代刘向《琴说》就将“善传授”列为弹琴七要之一。传统琴书也将“不以法度教人”列为“九不祥”之一。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情况十分复杂。
 
除确有造诣的琴家外,一般人对琴曲处理或演奏技法不讲法度的现象时有存在。特别是清代晚期以来,古琴艺术日渐式微,这种现象就更加突出。清道光间岭南琴家黄景星曾经指出:“近时操缦家不细辩指法,于绰注吟猱间,全不深究。”
 
近代古琴大师管平湖之师,清末民初琴家杨时百在其所作《琴学丛书》中,根据他学习吟猱的深切体会明确指出:当时有些习琴者。废吟猱不用”,“私意更改。”“不知吟猱之法,概以一动了之”的毛病。
 
杨师的另一位高足彭祉卿也在其《同心阁指法析微》中再次指出:“信手摇动,非吟猱。”关于左手名指按弦之法,明代虞山派古琴大师徐上瀛曾经指出:“若使中指帮名指,外虽似坚.实胶而不灵”;清末琴家祝桐君及其弟子张鹤也再三强调:“切忌以中指压于名指上助力则俗。”
吴钊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吴钊先生简介
先生1935年生人。江苏苏州人。古琴兼音乐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先后向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吴派古琴大师吴景略学琴;师从音乐史家杨荫浏研究中国音乐史。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特殊津贴。1993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至今。
 
先生琴风细腻委婉,直承查、吴古琴大师之余绪,尤左手吟猱,更是准确诠释“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之古语。
 
主要著述:《追寻逝去的音乐足迹-图说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史略》(合著)、《中国古琴珍萃》(主编)、《琴曲集成》(整理)、《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古琴基础教程》(VCD)及古琴演奏专集《忆故人》、《汉宫秋月》等。
 
(视频链接:http://v.qq.com/boke/page/a/0/3/a01277keg33.html)
口述:古琴史话——吴钊先生访谈录
 
(视频链接:http://v.qq.com/boke/page/s/0/u/s0174ru040u.html)
琴曲:潇湘水云  吴钊先生演奏
 
(视频链接:http://v.qq.com/boke/page/e/0/p/e0145nlzf4p.html)
琴曲:忆故人  吴钊先生演奏


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
 
承办单位
孔子琴坊
北京中医药大学凤鸣琴社
 
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古琴社
清华大学学生古琴社
中华女子学院汉服社
中央美术学院民乐社
中国美术学院古琴社
中国政法大学正大琴社
中国传媒大学民乐团
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
北京中医药大学凤鸣琴社
北京体育大学古琴社
对外经贸大学学生社团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社团

讲座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古琴艺术
主讲名师  吴钊先生
讲座时间  2016/05/18/周三/19:00-21:00
讲座地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第一教学楼三楼报告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